文化類歷史課如何打造三學

時間:2022-05-23 09:10:39

導語:文化類歷史課如何打造三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類歷史課如何打造三學

【摘要】文化歷史課的教學更應該承擔起增強中學生“文化自信”的責任。“三學課堂”理論是由江蘇南通啟秀中學李庾南老師提出的,與時下流行的培養核心素養和“全面發展的人”的教改趨勢相一致,也是落實“雙減”政策、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堂教學質效的有效途徑。本文試以新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魏晉南北朝科技文化》為例,從學材的重構、學法的選擇、學程的生成三方面入手,探討如何打造歷史“三學課堂”,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效。

【關鍵詞】三學課堂;初中歷史教學

近年來,李庾南老師又從中提煉出了“三學課堂”教學范式,使之也適用于數學之外的其他學科,并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這一教學范式與時下流行的培養核心素養和“全面發展的人”的趨勢相一致,同時也是落實教育部在2021年7月出臺的“雙減”政策、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堂教學質效的有效途徑。教育教學改革雖已開始多年,但有些教改浮于形式,真正能提高教學質效的并不多。筆者認為,課堂教學形式是要服務于教學內容和效果的,僅僅為形式而形式的課堂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李庚南老師提出的“三學課堂”主要指的是“學材再建構、學法三結合、學程重生成”,它關涉到“課程,教材,教法”等幾個方面的問題。學材的建構是指要實行單元教學,學材要來自教材,又不止于教材。學法的結合是指“個人、小組和全班學習相結合”,更是指“自學、議論、引導的三結合”。學程的生成要靠師生或生生之間的互動,來實現深度交流和共同發展。“三學”之間相互聯系,最終都指向教學的有效性。打造“三學課堂”,主要是從學材、學法、學程三方面入手。

一、學材的重構

“三學課堂”的“學材”,是指一切與學科課程相關的資源,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提供給學生的相關學習材料。按照“三學課堂”理念,開展歷史課堂教學之前,歷史教師首先要對歷史課本內容進行整合,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突出主干,關注歷史學科邏輯,體現出歷史教學線索,重視歷史知識的教育功能,以培養學生歷史素養。建構學材的原則,第一是順應,第二是調整,第三是同化,最終實現內化。學材的重構首先要順應學科邏輯與規律、順應學生認知和興趣?!段簳x南北朝科技與文化》這一課設計時按照學材再建構的順應原則,首先分析七年級學生學情:七年級的學生通過大半學期的歷史學習,已經初步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思維能力,學生的自學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學生基本會利用課本達到最基本的學習目標;對于一些專有歷史概念,學生理解上會有難度,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補充適當的資料并設置合適問題啟發學生分析思考,再通過小組討論探究才能達到教學目標。其次,筆者再次對本課教材進行分析:《魏晉南北朝科技與文化》這節課是被安排在初一年級上冊《中國歷史》課本的最后,魏晉南北朝這一歷史時期正是我國歷史上政權分立、民族大交融時期,文化的發展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并且這一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發展還帶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學材的重構還需要依照教學目標和學生認知水平,對課本內容進行增減,調整各教學內容的呈現順序與詳略。按照2011版初中歷史課標的要求,《魏晉南北朝科技與文化》一課的教學目標是:1.了解北方農業技術的成熟;2.知道祖沖之的數學成就;3.初步認識書法藝術;4.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按照以上內容,筆者將這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調整,課堂教學從科技和藝術兩大方面,分農學、數學、書法、繪畫、雕塑五部分,設計本課教學;教學重點確定為賈思勰《齊民要術》、祖沖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以及楷書、行書、魏碑代表;教學難點是如何認識書法藝術。學材的重構第三原則是同化,就是在呈現課堂教學材料的過程中,必須盡量做到讓學生從舊知到新知,由已知生成未知,自然地把新課知識納入到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之中,這樣的學材建構過程,將有利于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并運用新課所學知識。《魏晉南北朝科技與文化》的課堂設計,可以先從學生前面已經詳細學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等發展情況著手,指導學生在復習中歸納出階段特征,然后迅速導入新課。筆者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根據順應、調整、同化,實現內化等原則,適當地額外補充了課本以外的一些圖片、文字材料、視頻等教學資源,以便于啟發引導學生高效達成本課教學目標。

二、學法的選擇

“三學課堂”強調的“學法三結合”,指的是要靈活地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讓不同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有機結合。學法三結合,同時也可以是指“自學”“議論”“引導”的三結合,要將這三種教學方法始終貫穿整個課堂,要注重務實高效。李老師認為:“自學是基礎,引導是關鍵,議論是樞紐。”筆者認為學法的選擇要多樣化、立體化,適合學生的學法才是最佳的。在執教《魏晉南北朝科技與文化》一課時,筆者結合本課的課標、學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學情,對這節課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些選擇和調整,充分運用了“自學·議論·引導”,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課教材呈現了三小目內容,第一目是賈思勰和《齊民要術》;第二目是科學家祖沖之;第三目是書法、繪畫與雕塑。在新授本課第一部分賈思勰和《齊民要術》的時候,筆者選擇的教學方法是:通過自主閱讀、問題引導、小組合作學習、判斷對錯等,使學生掌握此時期我國北方農業技術的成熟。開始拋出問題:“北朝時期我國農業生產技術達到了什么水平?”以設問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自主思考分析,再加上老師的恰當引導,學生最后形成答案。緊接下來,出示三道判斷題,讓學生結合剛剛所學迅速判斷對錯,并說明理由:1.《齊民要術》主要講述了稻麥蔬菜和果樹的栽種;2.《齊民要術》總結了我國南方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3.《齊民要術》記錄了種植和食用馬鈴薯的方法。這樣,既及時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了檢測和糾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還使得學生從中獲得了一些學習上的競爭感和成就感。在新授本課第二部分科學家祖沖之時,筆者調整了教學方法,從提問開始:“祖沖之為什么這么有名呢?你知道他的故事嗎?”順勢進入講故事環節—給學生講述祖沖之和圓周率的故事,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內心對祖沖之的科學探索精神有所觸動,進而提問:“祖沖之執著地去研究圓周率,到底有什么價值呢?”引導學生從科學發展角度和現實生活等角度,分小組相互討論,并全班交流。通過這樣的活動設計,使學生不僅知道了祖沖之的主要數學成就的來之不易,還理解了其研究價值。新授到第三部分書法這一目時,筆者再次變換教學形式,首先出示電影《英雄》其中一處場景圖片,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來辨析影片中的場景設置的錯誤,電影場景讓學生很感興趣,氣氛比較熱烈,相互之間立即就討論起來,很多學生的表情從疑惑不解到最后恍然大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明確了一個認識:書法成為專門的藝術是在東漢以后。接下來,筆者展示了三幅圖,分別是楷書、行書、魏碑的代表作品,邀請了解書法的同學上講臺分享相關的書法知識,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楷書、行書、魏碑等書法藝術的特點。第三步,筆者重點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局部),帶領全班學生一起進行細細地賞析,再出示名人賞析語:北宋書法家米芾評王羲之《蘭亭集序》道:“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無一似?!鼻蹇滴醯鄯Q贊王羲之書法:“筆勢清圓秀勁,眾美兼備,古來楷法之精,未有與之匹者。”清乾隆帝稱贊王羲之書法:“千古妙跡!”讓學生了解書圣王羲之及其代表作品。最后,筆者引用了宗白華的《美學散步》的一段文字:“漢末魏晉六朝(主要是指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政治上最混亂和社會上最苦痛的一個時代,卻又是精神史上極度自由、極度解放和最富于智慧以及最濃于熱情的時代。因此,也是一個最富有藝術精神的時代?!币龑W生結合這段材料和本課所學,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完成了本課回顧和總結提升部分。通過以上注重“學法”的課堂教學設計,歷史課堂就會顯得生動多樣、自然活潑,一節文化課一氣呵成,課堂教學效果好的同時還順帶了一個“副作用”,那就是將課堂歸還給學生,教師的課堂教學負擔也相應得到了減輕。

三、學程的生成

“學程重生成”中的“學程”就是學生課堂上學習活動的過程,李庾南老師認為:“課堂中的學程,既指學生個體學習活動的過程,也指群體合作學習活動的過程?!薄叭龑W課堂”中的教學活動是以班級為單位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師本、師生、生生、生本之間的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要使學生能夠生成自我體悟,自主弄懂知識的結構、原理以及應用,這樣的生成性學習使得課堂教學有成效、有深度、有創見。我們認為,學程中要有完美自然的“生成”,學材再建構一定要合適貼切,學法的選擇也一定要適合恰當。執教《魏晉南北朝科技與文化》時,筆者對學材進行了建構,選擇了適當的學法,最后在課堂中都落實到學程的生成上。比如,本課的農學這一部分,首先通過課本介紹的賈思勰《齊民要術》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北朝時期我國農業生產技術達到了什么水平?”其次再引導學生與之前我國農業發展情況進行對比,從而使學生感受此時期我國北方農業技術的成熟,形成了一個通過互動促進學生自主生成的過程。關于祖沖之的數學成就,教師可以出示祖沖之研究圓周率的相關材料,以及其他科學家研究圓周率的成就和時間,學生自然生成對祖沖之個人精神的感悟以及對其成就價值的認識。此外,一起欣賞《蘭亭集序》時,筆者提議:“大家一起來找找一共有幾個‘之’字?看看它們是不是一樣?”學生在找“之”字的過程中自然進行了比對,他們發現這份摹本上有九個“之”字,竟無一個寫法完全相同。進而,有不少同學發現圖中還有四個“一”字,也各具特色。通過這個過程,使學生從中生成對王羲之書法超高藝術性的認識,進而感悟到《蘭亭集序》不愧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在學生感慨王羲之書法藝術之時,就勢提問:“你們知道王羲之的書法水平為何能如此高超嗎?他為何會被稱為書圣?”可以讓學生講述自己聽過的一些關于王羲之的故事,比如“練字墨池”“入木三分”“寫經換鵝”“竹扇題字”等故事,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書圣王羲之的了解,并自然生成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認識:“任何成就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獲得的,任何成就的獲得都是長期堅持不懈地勤奮努力的結果?!薄耙粋€人品行比能力更為重要?!弊詈笳n堂小結時,結合《美學散步》中的一段文字材料,使學生在情感上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個人成就的獲得,除了靠勤奮努力和品行端正之外,還離不開當時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痹诖苏n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還不斷地穿插著一些設問,比如“你知道這個書法摹本是指什么嗎?”等等,來適時啟發引導學生自發地進行生本互動、生生互動、生師互動,從而達成了一節高效的歷史課堂。學生在課堂上的生成一定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結果,這個過程是對學材建構和學法選擇的最終檢驗,也是對教師教學功底和課堂教學質效的最好證明。從“學材”“學法”“學程”三方面實踐“三學”歷史課堂,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教師的自然引導下有新的生成,從而落實歷史課程教學目標,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質效,將“雙減”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李庾南.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李庾南,祁國斌.自學·議論·引導:涵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范式[J].課程·教材·教法,2017(9).

作者:左秀銀 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