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與人才培養研究

時間:2022-06-02 16:36:25

導語:產教融合與人才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教融合與人才培養研究

摘要: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采用“雙師制”和“雙教學”模式,在人才培養、校企深度參與課程設置、教學環節、師資建設等方面具有極高的現實價值。文章通過探索并研究適合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旨在為做好“訂單引領、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提供思路。

關鍵詞: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教育教學;合作機制

隨著2021年4月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順利召開,職業教育成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就業創新、推動中國制造和服務上水平的重要基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十四五”規劃的開局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下,我國制造業迎來重要的產業升級。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為實現“雙精準”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為此,筆者所在的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和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合作辦學,校企經過多次實地考察、溝通交流、精準對接、精準育人,以“訂單引領、產教融合”為原則,于2021年初簽署校企合作“利元亨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現已開始有步驟、有計劃地實施訂單班學生人才培養。

一、企業“訂單式”人才培養實施方案遇到的現實問題

廣東利元亨智能設備有限公司四月份的訂單班,主要是針對企業的實際工作需要,從學校“下單”,在筆者所在學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招收電氣裝配管培生、機械裝配管培生兩個崗位技術儲備干部。針對企業的實際“下單”,如何將高職學生培養成企業需求的員工成為擺在我們面前急需解決和突破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以往,企業總是認為人才培養的主要責任是學校,這種主體觀念要逐步轉變,才能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聯合育人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作用。現實中,企業與學校二者之間還缺少一個協調服務平臺。雖然雙方簽訂了合作協議,但在育人實踐中可能存在方向偏離,為長期、深入、有效合作埋下隱患。點對點的“訂單式”人才培養要想持續進行還有一定的困難。“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雖得到認可,但在有效供給方面還明顯不足,制約了校企合作的普及性。另外,受偏狹教育理論限制,企業缺乏深度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目前,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學生采用“2+1”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校學習通識課程、專業技術平臺課程主要以學校教師授課為主。如何讓企業技術人員在此階段積極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環節中是學校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學校與企業相對獨立,由不同部門管理,學校主要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管理,校企雙方在本質上是將“育人”與“用人”分開的,“育人”的大部分責任是由學校所承擔。企業雖為學校提供技術人員支持,卻未將自己作為協同育人的主體,“雙導師”共同講授專業課程效果不佳。訂單班學生以準員工身份進行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以企業教師為主導,學校教師參與積極度不高。

二、“訂單式”人才培養工作的實施路徑

從2020年開始,筆者所在學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相關教師和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相關專家多次互訪、實地考察、溝通交流,并成功申報現代學徒制聯合培養,與機電學院共同舉辦技能大賽。在一系列深度合作和交流基礎上,又簽訂了“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企業專家來學校進行宣講,挑選訂單班學員,針對訂單班學生,融入企業專業理論課程、培訓課程和實操課程,同時在工資待遇、升職加薪方面都做了專項規定,以有效激勵學生[1]。

(一)校企精準對接,精準育人探索

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校企雙方要建立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以“訂單引領、產教融合”為切入點,由校企雙方共同組建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共同開展招工招生、培養培訓、專業建設、課程體系開發、教師隊伍組建、教育教學實施、管理隊伍搭建和考核評價的機制。通過簽署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書,企業可以為學生設立“利元亨藍領獎”“助學金”“成果技術獎”等,并在實習期間對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加薪獎勵,激勵訂單班學生努力提高專業技能、專業素養[2]。

(二)根據企業生產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企業根據實際生產情況和崗位人才需求向學校“下單”,在機電一體化專業招收電氣裝配管培生和機械裝配管培生兩個崗位技術儲備干部。人才培養方案緊跟企業崗位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新機制,將學業標準和職業標準融合,校企共同確定專業技術平臺課程,專業技術方向課程、創新創業特色課程,優化課程結構和提煉課程內容。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學校既要考慮企業用人需求,又要兼顧學生崗位技能遷移能力和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將具體工作崗位內容與任務融入課程教學中,使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與課程內容的優化、教學環境的優化與企業生產過程相互滲透,讓學生在知識產生的情境中參與企業實踐,實現學生職業能力和企業崗位、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學習崗位和企業生產崗位零距離對接,培養工匠精神,著眼他們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在“訂單式”培養中,我們充分利用了校企合作、“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了企業的主體地位,改變了企業以學校為主體的“訂單式”培養方式,實行了“以校為本”的教育運作模式。校企雙方結合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性質,遵循“學生—準員工—員工”這一遞進式人才培養途徑,構建“學習+實踐+實習(實戰)”三階段的工學交替教學運行模式。其中,人才培養路徑和模式如圖1所示。

(三)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學生采用“2+1”的人才培養模式,由利元亨企業深度參與教育教學環節。第一學年:由學校教師講授通識課程、專業技術平臺課程,同時邀請企業專家在學校開展相關講座,讓學生對企業有所了解與認識,并將企業文化融入日常的教學培養中,培養學生的企業文化認同感,提升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第二學年:在專業課程中嵌入企業定制化課程,由校企“雙導師”共同講授專業課程,強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推進專業課程與職業技能有效銜接和統一開展。在此教學過程中,由于企業實際生產時間緊張,學校需要和企業落實企業專家來學校給學生授課的時間、授課方式、授課要求以及需要校方協助的問題。第三學年:訂單班學生在該學期修完所有課程達到甲方要求后,以準員工身份進行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由企業教師進行教學和管理,學校選派教師進行全程協助。在培養過程中,學校教師既要做好在校的教學管理工作,又要協助企業指導學生[3]。實習期間,學生第一次進入社會工作,學校需要和企業提前安排好學生住宿、工作崗位、企業指導教師、實習期間待遇等問題,解決學生的后顧之憂,使學生安心在企業學習實踐。企業也要適當提高“訂單”學生的薪資和福利待遇,防止人才流失,明確績效考核方案,對表現優秀的訂單班學生給予相應的績效獎勵,提高學生工作的積極性。

(四)建立“雙導師”制度和“雙教學”人才培養模式

共同做好校企“雙導師”隊伍的建設與管理,采用“雙師制”和“雙教學”模式,組織教師進企業參觀調研和實踐鍛煉,校企雙方教師要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在訂單班這個合作平臺上,繼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良好互動發展,定期開展雙方師資隊伍交流與培訓,提高教師團隊的實踐動手能力,促進教師團隊理論水平和知識結構緊跟智能制造行業發展[4]。

三、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長遠發展的方法和思路

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先進智能制造行業國家高新技術上市企業之一,筆者所在學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與該企業經過幾年的校企深入合作,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在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選擇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訂單班”企業,是考慮到其具有一定規模以及發展潛力,只有這樣的合作企業,才能承擔起校企協同育人的重擔。校企簽署了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書,學生雙向選擇,保證了學校、企業、學生的權益。在此協議基礎上,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采用“雙師制”與“雙教學”的模式,企業設置獎學金、助學金、贊助學校的各種技能比賽,將企業文化融入日常人才培養中,培養學生企業文化認同感,扎扎實實探索和研究每一步人才培養路徑和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理論學習、技能提升遵循企業的實際需求開展,培養計劃更具個性化、精品化,以市場變化為風向標,以緊密對接行業企業產業鏈為人才培養目標,培養的人才與行業企業用人需求高度契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校人才培養存在校內實訓和校外頂崗實習相脫節的矛盾,有助于實現高職教育人才的精準培養。同時有效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實現員工的穩定性和銜接性。“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企業做好崗位預設、做好員工職業生涯規劃,與高職院校深層合作、共同育人,以實現“人—職匹配”精準化人才培養。畢業生直接上崗,有效降低了企業崗前培訓和社會招聘費用,進而降低企業人力成本支出費用。在輿情影響下,高職學生就業是學校重點關注的問題。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間在行業內有著一定知名度的大型公司,專業對口。企業將訂單班的學生在校表現,比如考試成績、參加競賽、參加社團活動等作為工資額外加薪的一項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將學校人才培養和企業有機結合,激勵學生好好學習,可以緩解學生的就業壓力,提高了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5]。“訂單式”人才培養是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的有效方式,拓寬校企合作領域,校企共育,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學生在企業的積極參與下,有助于培養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習慣,有利于提升人才培養的適用性、針對性。

(一)校企合作設立獎勵機制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實訓計劃、課程標準。根據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采用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方式。訂單班學生在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習時,企業會定時派專家給學生指導相關課程,將最先進的理論和操作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積極參與學校頂崗實習、畢業典禮等活動。利元亨公司為學生設立“利元亨藍領獎”、助學金、成果技術獎等,并根據學員在實習期間的表現給予一定的薪資,例如專業排名、參加省市技能競賽等,以鼓勵學員提升專業技能與專業素養。校企要將合作育人工作滲透和落實到點滴工作中。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期間,利元亨公司給學校捐贈了一批防疫物資,在學生返校之前,增強了學校防疫物資的儲備。2021年公司贊助共建學院“利元亨杯”工業機器人大賽,為獲獎學生頒獎和提供獎金,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學習和積極實踐。

(二)建設產教實訓基地

成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領導小組,以筆者所在學校機電工程學院院長為組長,以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群和企業為基礎,由教務處、財務處、實訓中心、企業人力資源部和培訓中心等部門共同參與,在教學管理、實訓場地管理、學生日常管理等方面,校企合作雙方共同制定管理辦法。通過完善現代學校和企業治理制度,積極推動雙方資源、人員、技術、管理、文化等全方位的融合。

(三)企業與學校定制化聯合培養

企業和學校探索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對在校學生和企業人員開展定制化聯合培養,緊密對接行業企業產業鏈,培養的人才與行業企業用人需求高度契合,有助于實現學生“零距離”上崗。畢業生直接上崗,有效降低了企業的崗前培訓和社會招聘費用以及企業經營成本。現代學徒制辦學模式既能提升學生個人學歷,也能實現員工就業的穩定性和銜接性。

四、保障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有效使用

(一)建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組織保障措施

為了培養“訂單式”人才,協議雙方成立了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領導小組,以筆者所在學校機電工程學院院長為組長,以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群和企業為基礎,教務處、財務處、實訓中心、企業人力資源部和培訓中心等部門共同參與,以ISO9001質量保障體系為標準,建立規范的實訓基地建設流程,經費管理規范,專款專用。

(二)建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制度保障措施

針對校企合作,筆者所在學校分別制定了《校企合作產教對接項目及經費管理辦法(試行)》《校內實訓基地管理辦法(試行)》《“創新強校工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教學規范》《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師德規范》等管理制度,從基地建設、經費管理、教學規范、師德師風等方面明確崗位職責,規范管理。

五、結語

筆者所在學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與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多年校企合作,在雙方互信互利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精準育人,真真切切符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使培養的學生實現“零距離”上崗,從而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經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校企合作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教學環節、校企合作的內容和深度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于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值得進一步的總結和推廣。

作者:候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