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學科德育滲透三化的策略
時間:2022-06-06 16:36:22
導語:初中物理學科德育滲透三化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既是課程標準要求,也是學生發展需求。但目前初中物理學科教學德育滲透存在貼標簽式、道法課式、純說教式等問題。結合教育實踐,提出學科德育滲透目標“顯性化”、過程“學科化”、效果“實踐化”的“三化”策略。
關鍵詞:三化學科;德育策略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2014年3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概念。2017年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各學科課程擔負培養學生形成科學能力的重要任務。同時,還要兼具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人生觀與價值觀。[1]由此可見,立德樹人——核心素養——學科德育是一條德育育人的清晰線,即學科德育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之一,最終指向“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初中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主的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有四個維度:物理觀念和應用、科學思維和創新、科學探究和交流、科學態度與責任。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通過建構物理知識、探究物理規律的同時,逐步掌握學科方法與思維,形成科學精神,培養科學的價值觀,這是一個值得思考而且很有挑戰的問題。基于此,結合教育實踐,提出學科德育滲透突出目標“顯性化”、過程“學科化”、效果“實踐化”,嘗試從目標、過程、結果的一體化角度,形成初中物理學科教學德育滲透的實施策略,以供廣大物理教師加以思考與借鑒。
1初中物理學科德育滲透存在的問題
《指南》明確提出,“數學、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要加強對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樹立勇于創新、求真求實的思想品質”。[2]然而,通過中學物理課堂觀察,學科德育雖然受到了教師們的思維重視,但在實踐中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共性問題。
1.1目標模糊:貼標簽式的學科德育
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著定向、調控和評估的作用。但具體到目標分析,我們發現,相對于學科知識目標,學科德育目標常常被淡化、弱化、邊緣化。教師常常在完成知識目標之后,德育目標貼標簽式地“一筆帶過”,這樣會造成學科德育的淺層化。
1.2過程模糊:道法課式的學科德育
實驗與探究是初中物理最大的學科特色,因此,學科德育滲透的主路徑也應該是讓學生在實驗過程感悟,在探究中體現。但在現實教學中,許多老師的課堂學科特點不明顯,用道法課的方式講解學科德育,這樣會造成學科德育的過程窄化。
1.3效果模糊:純說教式的學科
德育學科德育的養成是一個長時間滲透的過程,需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學科德育更需要突破課堂邊界,追求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但在現實教學中,學科德育更多的還是純說教式德育,這樣會造成學科德育價值弱化。
2初中物理學科德育滲透“三化”策略
基于以上三個問題,回歸教育的原點,其實還是要清晰初中物理學科德育教什么,怎么教,怎樣才有效的問題,為此,我們嘗試形成以下三種策略。
2.1目標“顯性化
在目標設定中把蘊含的德育目標“挖掘”出來,通過目標的顯性呈現,清晰學科德育教什么。教學目標永遠是第一位的。因為教學目標決定了教學內容,目標也決定了教學實施的方法與策略,所不同的是,學科德育形成于知識的生成過程中,有一定的隱蔽性,這就需要我們結合課程標準的閱讀和對學科教材的分析,在考慮知識目標的同時,把學科知識中蘊含的德育目標“挖掘”出來。以“磁生電”一節課為例,從物理核心素養四個維度來看,我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中蘊含的德育元素集中體現在核心素養的“科學態度與責任”方面。從課程標準來看,“磁生電”在課標中的主要描述是:通過實驗了解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時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再分析教材,其內容安排的主要邏輯線是科學一技術一生活線,重點是在認識“磁生電”的過程中,認識科學本質、感知科學、技術、社會的整合,形成科學態度與探究精神等。通過核心素養——課程標準——教材的雙向分析,再結合學生實際,我們設計了以下的目標。(1)通過實驗了解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時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知識與技能)(2)以法拉第的電磁感應探究史為核心,查閱法拉第、麥克斯韋、赫茲等人認識電磁現象、建立電磁理論的有關史料,感受科學發展的過程,領悟其中的科學思想、方法。(課內德育目標)(3)調查電磁知識在技術中的應用和電磁學發展史中的典型事例,感受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及科學與技術的聯系與區別。(課外德育目標)其中,目標1主要通過實驗探究,完成相關的學科知識目標;目標2主要通過科學史的串聯,在課堂上體現學科德育維度的思想與方法;目標3主要是針對學生的課外活動,體現學科德育維度的科學應用,感受科學魅力,形成科學精神。在目標的建立過程中,我們突出了螺旋上升的德育目標思維:其一,知識與能力為基礎。因為只有知識目標清晰,才有可能實施德育目標的滲透。其二,思維與方法串聯。在知識生成過程中把科學思維與方法呈現出來。其三,精神與觀念升華。通過課堂內外結合,加強對知識的感悟,形成一體化德育。
2.2過程“學科化
在學科教學中將德育過程“梳理”出來,通過學科核心要素呈現,清晰學科德育怎么教。物理學科是自然科學領域的一門基礎性學科,研究自然界物質的基本結構、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思想、方法、態度和科學精神等德育元素,有其特有的學科價值。以物理科學史為例,物理學的發展史是一部人民群眾與科學家們的奮斗史,其中充分體現了科學家們大膽創新、不畏艱難、勇于探索、堅持真理、堅韌不拔等科學精神,凸顯了科學家們實事求是、嚴謹認真、勤于思考以及強烈的求知欲與好奇心等科學態度。[3]例如:在“磁生電”的教學中,我們介紹了法拉第失敗的三次實驗,然后通過實驗體會產生感應電流的五種可能性,并結合失敗與成功的案例,在知識的探究過程中,突出學科德育過程的三維梳理。一維:“科學思維與方法”。通過探究過程,清晰明了其中科學思維方法;例如,法拉第能堅持1〇年探索是因為他確信:根據“電生磁”,“磁一定能生電”。這種確信體現了什么?這既體現了物理學中的對稱性思想,體現了物理的類比思想,更體現了物質世界的統一原理。二維:“科學態度與精神”。法拉第在科學研究中體現了科學的敏銳性、踏實的科學態度、堅持的科學精神等素養,引導學生學習法拉第精神并內化為自己的人生觀。三維:“科學技術與應用”。分享法拉第在一次科普講座上與財政大臣的對話。[4]財政大臣格休斯:“電磁感應到底有什么用?”法拉第:“啊,閣下也許過不了多久,你就可以對它收稅了。”引出電磁感應最重要的應用——發電機,感悟重大的發現對人類社會的推動作用,同時體會科學與技術的區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強調科學史的三個方面。一是體現“時間軸”。以實驗發展作為史實演進的“時間軸”,使得物理學史的呈現、展開更加生動有趣。二是追求“問題線”。科學的發展是問題的產生,解決,新問題產生的循環過程,因此“問題線”的梳理很重要,而不只是千篇一律地“講故事'三是突出“證據鏈'初中物理的核心素養之一是證據意識的形成,通過證據鏈的形成,指向學科的本質,使學生對知識發現過程有客觀的認識和深刻的體會。在此過程中,體現了物理科學的方法、展現了實驗探究精神,體現了科學技術的價值與魅力,很好地滲透了學科德育。
2.3效果“實踐化
在學科德育實踐中使學生“感悟”出來,通過課內外的知行合一,清晰學科德育怎樣更有效。學科德育的滲透一方面在課堂上,也可以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躬行實踐”,在活動中去細心感受和體會自然界萬物的運行規律,并尊重學生的體驗和情感狀態,讓學生進行一種自發、自覺的道德學習,從而在感性層面上悟出道德[5]。例如在“磁生電”的課堂教學后,以“電磁感應在生活中有哪些運用?”為核心任務,讓學生通過實地觀察及課外查閱相關資料,歸納整理收集到的信息資料,在拓展課上進行交流。初中物理學科德育的實踐活動有多種方式,例如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的探究活動,以實際應用為題的設計類活動,以社會考察為主的體驗性活動等。在效果“實踐化”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三個鏈接。一是基礎與拓展的鏈接。因為課堂時間畢竟有限,我們要有大課堂思維,以問題(主題)為串聯,有效鏈接基礎課程與拓展活動。二是知識與生活的鏈接。物理學科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界,因此,知識與生活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系,通過兩者結合更有利于德育的感悟。三是動手與動腦的鏈接。初中物理強調在動手動腦中學科學,需要在實踐過程中,通過查資料,動手做,把課堂內的知識與課外活動結合,有效地提升課堂的空間與時間。
3初中物理學科德育滲透的關鍵點
3.1“育知”與“育德”并重
從課堂目標來看,葉瀾教授認為,學科在課堂教學中是“育人”的資源和手段,服務于“育人”這一根本目的,“教書”與“育人”不是兩件事,是同一件事的不同方面。由此可見,初中物理學科德育教育需要“育知”與“育德”并重。
3.2“言教”與“身教”并重
從教師角度來看,古人強調“聽其言,觀其行”,教師的道德表率作用是很好的德育示范。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科知識,更要在與學生相處過程中展示美好的道德行為等。由此可見,初中物理學科德育教育需要“言教”與“身教”并重。
3.3“外化”與“內化”并重
從學生成長來看,布魯納(Bmner)所說的從“學會做事”到“學會成為人”[6],其實就是通過學科德育多維結合,讓知識內化滋養學生的心靈,外化規范與引導學生行為,通過內外兼修,讓學生成為真正完整的人。
作者:王雄 單位: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教研中心
- 上一篇:數字化管理在信息貫通融合的實踐應用
- 下一篇:班級管理生成性教育資源開發研究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