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證護理對栓塞術后并發癥的影響

時間:2022-06-09 08:58:58

導語:循證護理對栓塞術后并發癥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證護理對栓塞術后并發癥的影響

顱內動脈瘤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即顱內動脈血管局部異常瘤樣突起,患者有頸部強直以及意識障礙等表現。本文探討循證護理對顱內動脈瘤患者介入栓塞術后并發癥情況及預后的影響,為患者術后早日康復提供護理經驗借鑒。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9—2020年于我院經顱內血管造影術確診的顱內動脈瘤患者70例。本文患者均具有配合治療和護理的能力,患者與家屬對本研究內容均知情同意;已排除重大器官障礙、精神或意識障礙以及對治療不耐受患者。其中,男35例、女35例,年齡35~70歲、平均(53.0±4.3)歲。將其按護理方案不同分為常規組與循證組,每組各3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常規組予以基礎護理、健康宣教、答疑、情緒安撫等常規護理。循證組開展循證護理干預。(1)計劃階段。從知網、萬方等數據庫下載多篇高質量文獻,結合臨床經驗與患者個體情況,總結介入栓塞術護理要點,并制定護理計劃。(2)實施階段。心理干預:由于對病情的擔憂,患者會產生較重的心理負擔,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性別、性格、年齡予以情緒疏導,向其介紹栓塞術的治療優勢和成功病例,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和依從性,穩定患者心理;基礎護理:做好病室環境護理,指導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上側重清淡易消化食物;病情護理:監測患者呼吸頻率、血壓等基礎生命體征,保持呼吸通暢,術后12h以冰袋壓迫穿刺處預防出血,指導患者術后4~6周臥床靜養;預防肺感染:制定合理探視制度,做好病房消毒管理,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避免人員隨意出入而導致肺部感染的發生;預防神經功能障礙:觀察患者神經癥狀,監測用藥后患者面色、脈搏等情況。(3)檢查階段。定期評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質量狀況。(4)總結階段。結合發現的問題提出改善措施,不斷提高護理質量。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的情緒狀況,得分與患者情緒成反比。以SF-36生活量表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分越高則說明生活質量越好[1]。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循證組:穿刺處感染1例、腦血管痙攣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71%;常規組:穿刺處感染4例、再出血4例、腦血管痙攣3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1.43%。循證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518,P<0.05)。

2.2兩組SAS、SDS、SF-36總體健康評分比較

循證組的SAS為(37.5±3.0)分、SDS為(36.5±2.6)分、SF-36總體健康評分為(88.5±5.6)分,常規組分別為(46.6±5.0)、(45.5±4.5)、(80.0±4.6)分。循證組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常規組,SF-36總體健康評分高于常規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9.2329、10.6029、6.9389,均P<0.05)。

3討論

目前,學者們對顱內動脈瘤的發病機制并不十分明確,考慮其可能與心理因素、感染、腦動脈先天畸形等有關,臨床多行介入栓塞術治療,治療效果已獲得肯定。為了保證療效,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在圍術期需保持患者心理和情緒的穩定,提高患者的治療配合度。循證護理干預是新型護理模式,規避了傳統護理的刻板和不足,通過制定護理計劃、實施護理措施、檢查護理效果、總結護理不足并改進的方式,提高了護理質量,緩解了不良情緒對治療及護理的影響。趙麗華等[2]研究指出,循環式品質管理流程(PDCA)循證護理干預可提高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能夠改善患者情緒,護理效果顯著。本文結果顯示,循證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情緒狀況均優于常規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該結果與以上學者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綜上所述,在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圍術期開展循證護理干預,可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改善患者情緒和生活質量,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季娟.循證護理在腦動脈瘤栓塞術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4):67-68.

[2]趙麗華,劉瑾瑾.PDCA循證護理對顱內動脈瘤介入術后患者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25):150-153.

作者:宋梅 單位:東港市中心醫院介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