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學應用型課程建設思路

時間:2022-06-09 09:07:17

導語:藝術設計學應用型課程建設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設計學應用型課程建設思路

內容摘要:文章通過分析藝術設計應用型課程城市品牌項目策劃的現狀和問題,在課程建設層面探討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提出藝術設計學應用型課程建設研究中需要解決的四個關鍵問題:構建適用于應用型課程的交叉學科知識體系;形成適用于應用型課程的教學內容;探討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政產學研合作教學模式;規劃以應用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的教學成果評價方案,以期為藝術設計學應用型課程建設和實施提供一定參考范式。

關鍵詞:藝術設計學;應用型課程建設;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的最終效果取決于直接面向學生的課程建設和實施,本文以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專業的應用型課程城市品牌項目策劃為例,分析課程建設和實施的現狀與問題,系統化構建應用型課程建設方案,并通過課堂教學檢驗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課程建設層面探討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論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與應用型課程建設的內在聯系。

一、藝術設計學應用型課程建設思路

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國家培養滿足創意經濟發展要求的高級應用型復合人才,即以該專業的學科視角科學構建藝術學、設計學、傳播學、營銷學、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的交叉學科知識體系,培養懂藝術、能設計、會經營、善管理的創意策劃與設計管理人才。課程建設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主要通過學科的完整性、理論敘述的詳盡性、思想觀點的統一性、結構體系的嚴密性、教材編寫的規范性來提升高等教育質量[3]。為培養學生高層次的專業視角與核心素養,藝術設計學專業依據交叉學科知識體系重構了基礎型課程體系,同時開設了應用型專業選修課,以鞏固和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如新媒體項目策劃、會展項目策劃、藝術市場項目策劃,以及本文的案例課程——城市品牌項目策劃。案例課程的內容包括城市品牌定位、城市品牌形象、城市品牌傳播、城市品牌文化等以城市為主體的品牌管理理論的應用與延伸,通過項目調研、項目策劃、品牌設計、項目管理等訓練方法鞏固學生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下面,筆者以城市品牌項目策劃為例,分別從課程理念、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這四個層級,闡釋應用型課程建設的思路和方法。

(一)課程理念

社會對人才類型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介于學術研究型人才和職業技能型人才之間、將高深學問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的應用型人才成為社會需求的大多數[4]。然而,相對于學術型人才培養已經積累的豐富經驗,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式仍處于探索階段。在從“層狀”轉向“網狀”的課程體系中重構課程理念,培養學生對高深學問的自我意義建構,是應用型課程建設的關鍵。據此,可將案例課程的課程理念概括為“要求學生具備高深學問的知識素養的同時,又能運用高深學問去研究解決社會問題”,此乃構建應用型課程建設方案的重要依據。

(二)課程內容

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理念為課程建設確立了價值導向和規范,也為案例課程的內容編排提供了框架性指導。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在課程實踐前既要為學生搭建具有可塑性的知識框架,又要從實踐知識出發,建立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雙向互動關系[5]。然而,案例課程尚未形成清晰的、穩定的、成熟的課程內容框架。究其原因,作為新興發展起來的研究方向,城市品牌涉及城市營銷、城市識別設計、城市管理、城市規劃等多學科交叉領域,而邊緣學科的知識體系、內容框架、教學模式和訓練方法尚無可對標的先進經驗。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構建藝術設計學專業視角的理論知識體系的同時,整合邊緣學科的實踐知識,引導學生以問題為導向展開理論的實踐應用,是搭建案例課程內容框架過程中面臨的重大挑戰。

(三)課程實施

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課程理念和課程內容最后都要通過課程實施來體現。現代課程理論認為,教學的重心在于學生的學習,應充分體現學習共同體的功能特征,即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等形式[6]。案例課程主要以課堂講授、討論、小組學習等多種方式共享知識,學生通過項目團隊制互相監督進度、相互協作、檢驗彼此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然而,目前案例課程中的學習共同體成員僅由課內師生組成,共同學習理論知識、共享實踐經驗的教學效果仍有待提升。為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豐富學習共同體的構成,形成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是提高案例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四)課程評價

目前,高校在進行課程建設時,常把更新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作為提升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沒有認識到課程評價對于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作用[7]。課程評價不僅是推進課程建設的制度保障,其本身也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核心是教學成果評價。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案例課程應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主要以項目參與程度和團隊合作效果為參考,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分析、理解與應用能力。然而,目前案例課程側重實踐能力方面的評價,忽略了對學生知識掌握的評價。理解和掌握學科理論和實踐知識是進行實踐應用的先決條件,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根基。因此,適當調整當前課程評價的方式、側重點和尺度是案例課程在建設過程中的迫切需要。

二、案例課程城市品牌項目策劃的課堂教學

在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理念重構過程中,案例課程城市品牌項目策劃在課程建設方面存在邊緣學科的知識結構不清晰、教學模式和訓練方法單一化、教學成果評價標準有待調整等突出問題。為此,筆者提出三點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以及對應的課堂教學目標(表1),同時明確了藝術設計學應用型課程建設研究中需要解決的四個關鍵問題:構建適用于應用型課程的交叉學科知識體系;形成適用于應用型課程的教學內容;探討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政產學研合作教學模式;規劃以應用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的教學成果評價方案。下面,筆者將逐一對基于教學1902022.05目標的課堂教學實施情況,以及上述問題的實際解決情況進行詳細分析。

(一)構建適用于應用型課程的交叉學科知識體系

整體而言,已有的代表性文獻的學科背景大多以城市營銷為主,從藝術學視角介入城市品牌的研究成果還處于積累階段,尚未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框架。由于教材體系是知識體系框架的具體體現,因此,構建適用于案例課程的教材體系是應用型課程建設的關鍵環節。然而,目前深圳大學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僅有藝術學部的城市品牌項目策劃出現“城市品牌”這一關鍵信息,管理學院的城市管理學、經濟學院的城市經濟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城市地理學等,則從各自的學科背景構建與城市研究相關的知識體系,只能作為案例課程核心知識的擴展和補充,在教材體系構建上不具備參考價值。在中國大學慕課和優客聯盟上搜索“城市品牌”關鍵詞,幾乎沒有相關的在線課程資源。應用型課程教材體系的理論知識內容框架的搭建,要注重突顯學科專業優勢,實踐知識的內容框架則應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導向,同時建立兩者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從而達到知識框架體系化的教學目標。據此,以“城市品牌+定位”“城市品牌+識別”“城市品牌+推廣”這三大板塊劃分案例課程的教學內容,目的是形成理論和實踐知識的有機融合,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理論研究、設計實操和項目策劃的關鍵能力。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學大綱,細化教學內容,形成教材體系,突破了以往應用型課程以非結構性的案例分析為主的課堂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的設置更為合理、全面,為藝術設計學應用型課程知識體系構建提供了參考依據。

(二)形成適用于應用型課程的教學內容

為了進一步明確教學內容,在中國知網檢索“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建設”等主題,截至2020年9月,共有1105篇學術期刊論文和119篇學位論文。從主題的共現矩陣中可知,城市品牌研究主題多集中在“城市品牌建設”“城市品牌形象”“城市品牌塑造”等宏觀層面,在“城市品牌傳播”“城市品牌定位”“城市品牌營銷”等應用型研究上也有一定的熱度。另外,雖然“體育賽事”“地域文化”“旅游城市品牌”“品牌視覺形象”等主題共現次數較少,但是在案例課程的內容設置上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由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雙向互動,在教學內容上要充分融合實踐應用環節,加入翻轉課堂、校外調研、成果匯報等能夠調動學習積極性的教學形式,形成“引發興趣-吸收知識-探索實踐-應用成果”的應用型課程建設方案。在教案設計方面,嘗試以豐富的視覺感知案例闡釋高深的理論知識。如在介紹城市品牌定位理論時,以“I?NY”“香港飛龍在天”“熊本熊”等經典案例的視覺符號作為切入點,引發學生的關注和興趣;在介紹城市品牌與城市體驗的關系時,從設計學科視角出發,整合大量的動態作品進行講解。實際課堂實施的效果比較理想,可作為應用型課程的教學內容范式推廣和普及。

(三)探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政產學研合作教學模式

為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應用型課程建設中應積極開展產教融合、學研結合等政產學研合作教學模式。政產學研合作教學的核心價值在于,將具有不同價值體系的政府、企業和高校在發展區域社會經濟層面上統一起來,形成知識領域、行政領域和生產領域的三力合一,從而為經濟與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8]。城市品牌理論與實踐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傳統教學模式中由課內師生組成的學習共同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滿足行業的需求。以深圳為例,行政機關、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城市品牌研究和城市形象宣傳,深圳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深圳市文化信息辦公室、深圳市商務局等部門相繼推出城市宣傳片,以及整合營銷推廣策略。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引進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2020年度課題“創意城市網絡背景下的深圳城市品牌定位研究”,引導學生在創意城市網絡背景之下,遵循城市研究、市場營銷、品牌設計的多學科交叉研究路徑,以提升深圳國際競爭力為目的進行城市品牌定位研究。該課題與案例課程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以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為支撐,以市政和產業發展的需求為導向,在引導學生深化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把課堂產出轉化為學術成果、產業成果和社會成果,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行業要求。通過明確項目目標、理論講授、案例分析、項目調研和設計實踐,課程產出了豐富的深圳城市品牌形象設計作品(圖1),形成了高質量報告和高水平學術論文。同時,引入校外導師,為學生開拓視野和提升技能創造機會,努力促進各部門、企業、團體等與課程形成長期的、固定的、深入的合作關系,進而成立正式的校企合作教學項目。

(四)規劃以應用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的教學成果評價方案

由于包括案例課程在內的大部分應用型課程均偏向于訓練和評價學生項目策劃的實踐能力,不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成果評價,幾乎沒有針對學術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所以案例課程的作業形式在以往的品牌設計和活動策劃的基礎上,增加了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的撰寫任務。課程實施中增加了專業論文寫作技巧的講授,要求學生以“深圳設計之都”“全球創意城市網絡”“城市品牌”等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學習、歸納和簡評。最終,學生通過對文獻研究和實證研究的方法論學習,完成了多篇學術論文,分別從城市營銷、品牌設計、市民認知、人文關懷等角度進行了學理探討,并形成了研究成果,格式規范、篇幅適中、觀點創新,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案例課程依舊采用過程性考核方式,其中,個人作業、小組作業和平時表現調整為各占總成績的1/3,均衡考慮多種作業形式的表現與成績,包括調查報告、學術論文、品牌設計、活動策劃等,形成適應應用型課程建設的教學成果評價方案。通過在教學成果評價中加重理論知識能力考核的占比,為應用型課程建設提供了教學改革范式,初步實現了學生專業能力均衡發展的教學目標。

結語

本文通過全面把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框架、現狀和發展趨勢,構建了基于案例課程城市品牌項目策劃的知識體系框架和教材體系框架,形成了系統化、結構性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實踐了具有可行性的、適用于案例課程的合作教學方案,以及符合藝術設計學專業畢業質量評價要求的教學成果評價方案,檢驗了應用型課程建設方案的實施效果。由此,基本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即知識框架體系化、教學模式多樣化、能力培養均衡化,為藝術設計學專業的應用型課程設置,乃至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專業和學科建設提供了實踐經驗和改革范式。

參考文獻:

[1]謝尚果.增強高校科技創新的供給能力[N].廣西日報,2019-4-15.

[2]謝幼如,黃瑜玲,黎佳,等.融合創新,有效提升“金課”建設質量[J].中國電化教育,2019(11):9-16.

[3]魏小琳.后現代視野中的高校課程體系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2007(7):90-94.

[4][5][6][7]潘懋元,周群英.從高校分類的視角看應用型本科課程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09(3):4-7.

[8]孔祥浩,許贊,蘇州.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四輪驅動”結構與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2):15-18.

作者:王昕 汝慧 單位:深圳大學藝術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