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發展要素研究

時間:2022-06-09 09:16:45

導語:農村經濟發展要素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經濟發展要素研究

摘要: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但城鄉經濟之間的發展還存在很大差距,農村經濟的發展相較城市經濟的發展依然滯后。國家對農村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視,在政策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支持,極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本文就影響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三個要素:政策、教育、科技展開分析,分析其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農村經濟;政策;教育;科技;發展要素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大陸地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3.9%,相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的49.7%,上升了14.2個百分點。雖然城鎮化率逐年上升,但是中國農村人口依舊占36.1%,不解決好農村的經濟發展問題,就無法實現真正的經濟均衡發展。隨著近年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黨和國家把經濟發展的重心放在了農村,只有解決好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要解決好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就要了解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要素,分別是政策、教育和科技。首先,要有國家宏觀政策的支持,才能為農村經濟發展指明道路。其次,加強人才培養,發展離不開人才,沒有人才農村經濟的發展將舉步維艱。最后,農村經濟的發展更離不開強大科技實力的支撐,實現農業現代化、科技化,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政策

(1)政府鼓勵發展現代農業。如今,中國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拖拉機數量達到2690萬臺,播種機數量達到652萬臺,全國各地擁有各類型的農牧業生產機械種類多達十余種,農牧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農牧業生產效率。中國政府一直鼓勵發展現代農業,現代農業是指在現代工業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1],政府鼓勵使用機械播種、機械收割,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生產效率、產量,進而提高農民的收入。(2)政府注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統計局記錄的鄉鎮、村交通設施數據顯示,如今中國有99.3%的鄉村通了公路,這些公路中有80.9%是水泥路面,水泥路面承壓弱,大型運輸車輛通過極易造成路面損壞,從而影響通行,因此中國絕大部分的鄉村公路無法滿足大型陸運設備的通行條件,對布局鄉村物流體系產生了消極影響。另外,擁有火車站和碼頭的鄉鎮占比僅為16.3%,因此可采用鐵路和水路運輸的鄉村只占一小部分,絕大多數鄉村物流都要依靠陸路。如果不能解決好道路基礎設施建設,那么勢必會影響物流企業在農村地區開展物流業務,沒有物流,農產品銷路會受阻,也無法發展農村電商,因此政府出臺政策,要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例如,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指出,要強化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美麗鄉村。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著力推進往村覆蓋、往戶延伸,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有序實施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通硬化路[2]。中國政府多次在政府文件及會議中提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由此可見,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程度,鄉村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只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才能提高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促進中國農村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3)政府注重完善農村物流體系。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完善農村物流體系,可以使農村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提高居民的幸福感。農村物流是一個相對城市物流的概念,它是為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及其他經濟活動提供運輸、搬運、裝卸、包裝、加工、倉儲及其相關的一切活動的總稱[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全面促進農村消費,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改造提高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4]。由此可見,中國政府非常重視對農村物流的發展,既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又可以為農產品打開新的銷售渠道,進而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政府鼓勵物流企業入駐農村,加快完善農村物流體系,使農民收寄商品、倉儲產品更加便利。物流企業的入駐,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也可以減少農村人口外流。完善農村物流布局后,村民收入來源更加多元,消費方式也更加現代化,可以通過增加消費來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進而縮小城鄉經濟發展差距,推動中國經濟協調發展。電子商務發展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和完善的物流體系,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可知,中國99.7%的鄉村已經通上了電,89.9%的鄉村實現了互聯網覆蓋。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物流體系,鼓勵農村經濟發展,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從近年來取得的發展成就來看,中國農村已經基本具備了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需要的條件,但是放眼全國,僅有25.1%的鄉村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說明現階段農村電商普及程度依舊較差,農村電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2020年,財政部聯合商務部、國務院扶貧辦發布《關于做好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5]。中國政府正在積極布局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農村電商的發展對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農村電商的發展為農民的農副產品開拓了新的銷售渠道,實現了從原來依靠批發商上門收購或集市出售到通過線上互聯網銷售的轉變。由于電子商務具有低成本、方便快捷的優勢,使得農村居民有了自主創業的可能。政府鼓勵發展農村電商,豐富了農民的收入來源,有助于構建從生產到銷售一體化的現代農業運營模式,有助于緩解農村人口外流,有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進而縮小城鄉經濟發展差距,使中國經濟發展更加均衡、更加健康[6]。農業農村部日前印發《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對于優化鄉村休閑旅游業,《規劃》明確提出,聚焦重點區域,依據自然風貌、人文環境、鄉土文化等資源稟賦,建設特色鮮明、功能完備、內涵豐富的鄉村休閑旅游重點區[7]。以中國西部農村發展農村旅游業為例,經濟發展離不開消費,消費又離不開消費者。中國西部地貌多樣,利用西部天然的地理優勢吸引游客,通過發展農村旅游業,進而帶動當地服務業、銷售業、制造業等行業的發展。此外,發展農村旅游業,就要不斷完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又可以帶動工業的發展,由一點而帶動多點的發展模式,是發展農村旅游業的根本目的。隨著農村旅游業的發展帶動多產業發展,可以為西部農村地區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從而帶來更多的資金和就業崗位,促進當地各產業共同發展,進而提高居民收入,帶動西部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助于縮小東西部農村經濟發展差距,使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更加均衡。

2教育

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驗為手段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是人類文化的一種傳承活動和催化活動,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中介[8]。教育是立國之本,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國家未來的發展,是保障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條件。教育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更是如此,從長遠來看,加強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扶持非常重要,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大量人才,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支援力度,為農村的孩子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可以讓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成后可以為家鄉的經濟發展貢獻一份力量。重視教育,實際上是為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培養人才而做的長遠布局,因此必須重視教育的發展。對于社會經濟發展來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更多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對于農村經濟發展來說,教育可以培養更多農村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例如,培養農學和生物科學方面的人才,利用生物技術可以培養產量更高、抗病蟲害更強的種子,學習農學可以指導農業生產,通過科學種植來提高產量。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的優勢在于利用了大型機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另外,利用多學科科學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從育種選苗、種植、維護到最后的收獲、銷售,都達到了傳統農業無法達到的高度。現代農業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應用,而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因此是教育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通過教育才能使中國農村發展擁有更多優質的人才。現階段,中國農村教育相對落后,主要原因在于兩個方面,其一是教育硬件條件較為落后,不少農村地區的硬件設施較差。其二是教育資源較為落后,農村地區較為偏遠,交通不便,福利待遇與城市相比較差,導致不少優秀青年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的意愿低,缺乏硬件設施和優秀的師資,導致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出現較大的差距。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鄉鎮、村文化教育設施的數據可知,現階段中國鄉鎮初等教育設施基本完善,但是文化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有劇場、影劇院的鄉鎮比例僅為11.9%,有體育場館的鄉鎮僅為16.6%。農村初等教育設施有待完善,有幼兒園、托兒所的村僅占32.3%。2017年,中國國務院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要保障農村偏遠地區孩子的受教育權利[9]。中國幅員遼闊,尤其是西部地區,地貌復雜、地廣人稀,國家依然要求保證特殊困難地區人民群眾的就學需求,由此可見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農村是中國發展的關鍵,中國想要發展成為現代化強國,關鍵在農村,只有用知識豐富農民的思想,才能擺脫原始的農業耕種,運用現代化設施進行農業生產,才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而促進中國經濟穩定均衡的發展。

3科技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社會進入了蒸汽時代,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社會進入了電氣時代,促進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資本主義逐步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第三次工業革命,使社會進入了計算機時代,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使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提高,提升了世界生產力水平,加速了戰后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通過分析三次工業革命給世界帶來的影響可以看出,科技對社會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科學技術對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極大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科技也是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動力源。例如,我國在生物科學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培育了多種高質量的作物,增強了作物抗病蟲害的能力,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從而提高了農民的收入,間接促進了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又例如,氣象衛星的發射和應用,收集了大量的氣象資料,氣象學家運用大數據分析可以更準確地預測極端天氣,及時發布預警,減少了農民的損失,也間接推動了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未來在布局農村經濟發展的規劃時,依然要重視科學技術。科技的應用可以促進農村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農民將科學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過程中,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提升農村收入水平,提高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而有助于縮小城鄉經濟發展差距。政府鼓勵發展農業科技也鼓勵將科技應用到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發展農業科技,給農民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持,以完善現代農業發展。通過將多種科技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發展現代農業,完善農業生產流程,使農業生產真正做到一體化、科技化、全面化。促進中國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從而促進中國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4結語

首先,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不斷出臺和落實,農村經濟迎來了寶貴的發展機遇,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把握發展機遇,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更加富足、更加美麗的中國鄉村。其次,重視人才的培養,保障農村學齡兒童的教育,為農村發展培養人才,積累人力資本。最后,重視農業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科技化,從根本上改變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充分了解三個因素對農村經濟的影響,積極利用政策、教育、科技發展農村經濟,可以使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從而促進中國經濟更好更快更加協調的發展。

作者:石敏 單位:東新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