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路徑

時間:2022-06-17 09:59:05

導語:洛陽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洛陽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路徑

摘要: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洛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取得一定成績,在大遺址保護、文化旅游開發和工藝美術品生產等領域成效顯著。隨著時代進步和環境變化,洛陽文化遺產存在保護機制不健全、文化遺產價值認知有限、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難以平衡等問題。從文旅融合、遺產保護、產業開發等角度切入,洛陽文化遺產需結合新精神、融合新技術、利用新媒體,探索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關鍵詞:洛陽;文旅融合;歷史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洛陽文化遺產發展現狀

洛陽文化遺產積淀深厚,隨著文化和旅游融合、“東方博物館之都”建設的浪潮,洛陽文化遺產的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截至2021年9月,洛陽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86處[1](見表1)。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40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18項,覆蓋非遺名錄全部十大類[2]。近年來,洛陽在文化遺產頂層設計、文化遺產重點項目打造、文旅融合開發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洛陽共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102座,基本形成了內涵豐富、特色鮮明、門類多樣的博物館體系。其二,進行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從“老三篇”到“新三篇”均是以洛陽歷史文化遺產為中心的旅游開發,也是歷史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方式。其三,加強對文化遺產的學術探討與研究。依托洛陽地區豐富的文化遺產,一批專家學者就博物館建設、大運河保護、遺址發掘等相關議題展開研究。近年來,洛陽先后成功舉辦世界古都論壇、大運河文化論壇、三大石窟大型藝術聯展、二里頭遺址考古與夏文化研究學術座談會等活動,構建了文化遺產“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

二、洛陽文化遺產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洛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很大成效,在文化旅游、節慶活動和工藝美術品生產等業態中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環境變化,洛陽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文化遺產保護機制不健全

洛陽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數量眾多。雖然政府對保護文化遺產很重視,但相對于龐大的遺產數量,主管部門權屬多元、較難協調。如位于偃師區翟鎮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和二里頭遺址分屬三個部門管理。基層文化遺產主要分布于田野鄉村,很難像市區一樣建設遺址公園和博物館,缺乏相關資金和專業人員,從而造成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面臨嚴峻挑戰。一方面,因經費不足、人才缺乏等問題,基層的文物保護工作難以落實,文化遺產在很多方面都沒有得到切實保護。另一方面,基層文化遺產主要靠鄉村管理,其保護工作往往被認為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由于缺乏管理,基層文物保護組織力量薄弱,文物保護制度難以在基層落實,造成許多地下文物遭到破壞和盜竊時難以及時得到匯報,并未能進行迅速、有效地制止,從而使地下文物受到較大損失。如洛陽的魏明帝高平陵,遠遠望去只是長滿雜草的土堆,既沒有建立保護設施又無專業的文物工作者進行管理。在缺乏監管的條件下,無法避免自然影響和人文破壞,其歷史風貌和自然生態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受到嚴重損壞。

(二)文化遺產價值認知有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公約》中強調,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調研、審美和社會價值,是十分重要的資源。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增強,亂涂亂畫“到此一游”的現象已比較少見,但因對文化遺產價值認知有限而造成“隨手摸”防護級別較低文物的現象屢見不鮮。據筆者調研問卷統計,近60%的公眾認為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們的保護意識較弱。同時,文化遺產管理機構對遺產的價值認知能力有限,難以講好“文物故事”,客觀上制約了保護宣傳工作的開展。

(三)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難以平衡

隨著城鄉工業生產、農田水利建設等基礎建設的發展,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頻繁出現。部分城市只考慮經濟利益而忽視遺址的保護,對文化遺產造成了巨大影響,部分文化遺產甚至徹底消失。2019年,住建部、國家文物局通報批評的5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力城市就包括洛陽[4]。一方面,在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內施工作業,現代建筑與歷史遺跡不融合、不協調等問題較為突出。如在隋唐洛陽城遺址西南建設角樓,窗戶使用現代合金材料,與隋唐洛陽城整體風貌不協調。另一方面,有許多遺址在發現之前就存在民居,后來才被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如位于偃師區翟鎮的二里頭遺址,后期遺址發掘與居民搬遷就存在一定矛盾。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洛陽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路徑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洛陽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需完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增強公眾保護意識、構建洛陽文旅網絡、打造“洛陽城市名片”。

(一)完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首先,要理順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體制機制。洛陽的文物、遺址公園、文化旅游等分屬不同政府部門[5],容易出現“誰都管,誰都不管”的現象。創新長效管理機制,需要從全市統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民間非政府組織和公眾廣泛參與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體系。其次,繼續完善文化遺產體系,認真開展國家、省、市、縣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與認定工作,豐富文化遺產的種類和數量。最后,要處理好文化遺產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除關注文物自身外,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應關注周邊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如邙山的古墓遺址在受到造林和開荒的嚴重挑戰情況下,可以在遺址外緣營造防護林。如此,既可保護文物生存環境,又可保持水土惠及民生。

(二)增強公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對其進行保護不僅是政府或某個部門的責任,更應該被提升到全民參與的高度。洛陽文化遺產資源眾多,僅僅依靠政府力量難以實現全方位、全過程保護。這就要求人們轉變觀念,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讓全民自覺主動參與遺產保護,推進社會綜合治理,從根本上做好保護工作。同時,政府要加強對宣傳工作的領導,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傳播渠道,充分宣傳文化遺產的價值,將文化遺產保護落實到基礎教育中,使人們對其重視和關注,更好地發揮傳統文化的價值和作用。如位于偃師區緱氏鎮的唐恭陵曾被嚴重盜竊而面臨巨大的危機。隨著公眾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增強,相關部門對唐恭陵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近年來,政府下撥專項資金、聘請專業工作人員嚴厲打擊在唐恭陵內破壞景區環境、對文物進行破壞的行為,為唐恭陵的保護和開發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構建洛陽文旅網絡

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是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趨勢。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可以將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文化記憶和歷史意義融入旅游業發展中,是一種更加高級的旅游開發方式。從地理位置看,洛陽文化遺產資源分布廣闊,主要集中于市區及其周邊,由于經濟差異,各地文化遺產的發展差異很大。目前,洛陽按照文化資源的內在聯系對洛陽市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整體評估,“由點串線,由線織網”設計“考古探秘游”“大唐風情游”“博物館之夜”“工業文化游”等主題路線[6],建立覆蓋洛陽的文化旅游網絡結構,促進洛陽整體文化遺產的發展。針對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洛陽市應提出不同的文旅發展思路。如博物館中展示的文物與民眾距離最近,應注意與現代化科技手段相結合,以提升游客體驗感和文化認同感為重點。古墓葬、古遺址類文化遺產蘊含的歷史意義厚重,基于文化內涵開發文化娛樂項目,發展文化主題游具有可行性。近現代重要史跡類文化遺產與現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存在密切聯系,開展紅色文化旅游、愛國主義教育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該類文化遺產的價值。

(四)打造洛陽城市名片

隨著我國軟實力的不斷提升,年輕人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追捧成為趨勢。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說,“歷史永遠歡迎新的敘述者”。洛陽要充分挖掘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賦予傳統文化時代價值,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講好洛陽故事,要以洛陽文化遺產為基礎,充分挖掘洛陽元素,融合新技術和新業態,形成覆蓋文學漫畫、影視綜藝、動畫游戲、文創產品等領域的洛陽文化遺產產業鏈,賦予千年古城文化遺產更廣泛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如2021年某視頻網站與洛陽市就《風起洛陽》影視劇授權展開合作,合作內容包括主題酒店、大型沉浸式劇本殺、VR等沉浸式體驗,對于營造“洛陽美學”、打造洛陽城市名片、提高洛陽城市知名度意義重大。又如2021年河南衛視“奇妙游”系列作品《龍門金剛》雖非龍門石窟景區開發,但其確實是龍門石窟的衍生品,客觀上擴大了龍門石窟的影響力。文化遺產傳承著河洛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背景下,要從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高度,不斷豐富洛陽文化遺產的內涵,創新保護與利用的表現形式,講好洛陽故事、闡釋洛陽特色、打造洛陽城市名片,充分發揮文化遺產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構建好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大格局。

作者:姚寅歌 李丁杰 單位:洛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洛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