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助推音樂文化傳播的價值

時間:2022-06-20 08:39:44

導語:新媒體助推音樂文化傳播的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助推音樂文化傳播的價值

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為新媒體這一全新傳播介質的形成與更新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國家對于信息社會的布局為新媒體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學界對于新媒體的運用與研究日漸加深。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與傳統媒體相比較而形成的,每一個時代都有當下時空限制的“新媒體”概念。在當今,“新媒體”指的是運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等技術,具體表現為手機媒體、網絡媒體和互動化數字電視媒體等的新型傳播介質。在傳播學中,基本的傳播過程包含五個要素:信源、訊息、信宿、媒介、反饋。新媒體的普及在音樂文化傳播過程中對這五個要素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第十一屆“文化中國·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賽的傳播載體使用了新媒體,承辦單位為北京電視臺,有關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新媒體的普及與傳統媒體之間又是怎樣協調的問題,會在本文中進行相關論述。

一、新媒體豐富了音樂文化傳播中的傳播主體

音樂文化傳播中的傳播主體有兩個方面,傳播者和傳播內容,兩者分別對應傳播學當中的信源和訊息。信源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而訊息則表示傳播內容的相互關聯的有意義的符號。新媒體豐富了音樂文化傳播中的傳播主體,表示新媒體在豐富了信源的同時也豐富了訊息。新媒體通過兩種方法豐富了信源。第一種是通過硬件技術改革,降低了傳播者個人參與音樂文化傳播的門檻,從而達到了豐富音樂文化傳播者的目的。在新媒體環境中,個人傳播力量正逐步加大,成為重要的信息源,形成越來越大的社會影響力。第二種是通過通信方式改革,促成了有集體傳播音樂文化意愿卻沒有通信技術支持的群體的構建,從而豐富了音樂文化傳播者。在新媒體還未得到普及的時代,音樂制作和傳播是一項對于硬件要求極高的工作。由于音樂本身存在一定的音質要求,當時的音樂文化傳播都是建立在擁有良好硬件設施的基礎上,如唱片的錄制、舉辦演唱會等都建立在良好的錄音設備和擴音設備的基礎上。由于新媒體的普及,用戶群的電子終端需要不斷升級以契合新信息時代的發展。這就使得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終端也逐漸擁有了相對之前較好的錄音和擴音功能,能夠基本滿足人們日常對于音樂方面的傳播需求,也就降低了傳播者個人參與音樂文化傳播的門檻,從而豐富了音樂文化傳播中的傳播主體。隨著新媒體的普及,電子終端和通信技術也會得到相應發展。新信息時代增加了人與人之間交流與溝通的效率,使得更多相同志愿的群體能夠就同一個主題進行高效、實時的討論。以第十一屆“文化中國·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賽為例,本次比賽中,來自30余個國家50余個賽區,共計兩百余位選手參加了這場線上比賽。如果在新媒體尚未得到普及的時代,這場比賽的舉辦成本和難度將成倍增加,或有可能鑒于技術原因,無法順利開展。而現如今,各式各樣的群體在新媒體普及的大環境下,都能高效、準確地進行討論和發聲,這也是新媒體豐富了音樂文化傳播主體的重要體現。音樂文化傳播主體的另一個要素,則是傳播的訊息。對于訊息,新聞、知識、音樂、影視等各類訊息都有著自己的要求,如新聞追求時效性、知識追求廣度與深度、音樂追求音質、影視追求畫質,新媒體提升了訊息的質量,使得一些迫于技術要求無法傳播的訊息也能夠得到傳播,訊息種類的增加必然帶來各類訊息更加頻繁的交流,從而產生新訊息,所以新媒體豐富了音樂文化傳播中的傳播主體。

二、新媒體擴大了音樂文化傳播中的傳播客體

音樂文化傳播中的傳播客體,即傳播學當中所定義的信宿。新媒體技術拓展了傳播的渠道,從而擴大了音樂文化傳播中的傳播客體。新媒體環境中,信息傳播呈現“去中心化”的特征,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發布者。在新媒體尚未普及的時候,從信源到信宿多是具有指向性的,其原因是傳播渠道匱乏,需要更高效地運用每一條傳播渠道,以達到該渠道的最高效率。新媒體的出現使傳播渠道呈指數型增長,信源到信宿不再具有那么強的指向性,甚至可以說,只要擁有聯網的電子終端,就是所有公開信息的信宿。故新媒體時代的人們,選擇信息顯得格外重要。對于優秀的音樂文化來說,傳播客體的擴大,益處良多。第十一屆“文化中國·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賽以增強全球華人華僑凝聚力、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增強文化自信為目的,在新媒體技術的加持下,影響力劇增,更進一步加強了中華文化在華僑華人之間的傳播交流。本次大賽的主題為“文化中國”,音樂作為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對于文化的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用音樂作為文化的載體,其傳播客體的擴大是具有較強擴散性的,承載著中國文化的優秀音樂作品,在通過第十一屆“文化中國·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賽進行第一輪傳播之后,其傳播客體又會變成新一輪傳播當中的主體,進行進一步的傳播,增加了中國文化對全球華人華僑的影響力,進而深化了全球華人華僑的文化歸屬感。

三、新媒體增益了音樂文化傳播中的傳播環境

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無論是信息的儲存量、更新速度,還是信息的傳播速度、范圍以及收到的效果而言,都具有明顯的優勢。新媒體對音樂文化傳播中傳播環境的增益,也就是對于音樂文化傳播中媒介的增益。媒介有兩個數值需要特別注意,單位傳播速度和單位信息量。音樂信息對于媒介要求相對嚴格,若要達到最優的傳輸效果,應考慮如何增加單位傳播速度和增加單位信息量,即時效性和實質性,新媒體增益了音樂文化傳播中的傳播環境,也是從這兩點得以體現的。時效性意味著在媒介中要有足夠快速的傳播速度,需要盡量減少延遲;而實質性要求媒介要盡可能真實,高質量地完成傳播任務。在第十一屆“文化中國·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賽中,技術團隊為大賽升級到256kb的即時連線系統,以支持大賽呈現最佳云端演唱效果。在畫質上,也升級到超清模式。只要選手的鏡頭支持4k或高清攝像頭,便可直播出1080p的信號,呈現最佳播出效果。在實時連線最重要的網端服務上,大賽的海外帶寬也在持續擴容。全球VPN加速節點已經由2020年的14個增加到2021年的25個。選手網端的連接情況可以有更多選擇和調整的空間,確保選手以最佳網絡效果進行參賽。另外,本次的連線后臺支持8路信號同時接入,不僅在測試和檢錄階段大大節約選手排隊等候的時間,也在比賽過程中為設備出現突發狀況的參賽選手進行獨立的測試。調整,確保比賽進度穩定推進,后面出場的選手可以避免受到干擾,順利完賽。線上完成演唱的音畫傳播和之后進行問答交流的環節,新媒體對歌曲演唱時音畫的高質量傳輸和信息交互的低延遲提供了技術支持,體現了新媒體在音樂文化傳播中對傳播環境的增益作用。

四、新媒體延展了音樂文化傳播中的傳播內涵

在新媒體時代,不能止于對新媒體技術的剖析,更要跳出技術,挖掘新媒體多方位的時代價值,進而延展音樂文化傳播的傳播內涵。新媒體作為實現全球化的重要工具,大容量、實時性、交互性是其重要特點。新媒體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當新媒體技術運用于音樂文化傳播時,勢必會帶來各類文化的交融和沖突,如何使中國音樂文化在這樣一個百花齊放的大環境下既能吸收接納其他文化,又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和本質,第十一屆“文化中國·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賽提供了一些啟示。“文化中國·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賽的初衷是增強全球華人華僑民族凝聚力,增強文化自信。要增強文化自信,首先要深刻了解中國文化、積極學習中國文化、實踐貫徹中國文化,只有真正認識了中國文化,才能認同和發揚它。在各類文化交融和沖擊的大環境下,想要吸收接納其他文化,又保持自己的特色和本質,首先要認識自己的特色和本質,比如在中國音樂文化傳播中,需知中國音樂的特點是什么,再去傳播和發揚、接納和吸收。在第十一屆“文化中國·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賽中,各個參賽選手的歌曲選擇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從《頭馬》到《梨花又開放》,從《山水畫卷》到《少年中國說》,縱橫南北與歷史長河,中華文化的廣度與深度盡數體現。新媒體的技術支持、用戶基數和強大的傳播效力使得中國音樂文化在本次大賽中的傳播內涵得到了不斷地展開和深入,更加立體地從音樂的表現形式展現了華夏文化之源、中華文化之脈絡、中國文化之未來,激起了全球華人華僑的愛國之情和積極傳播中國文化的意愿。音樂文化傳播中的傳播內涵在新媒體的普及下得到了延展。由于傳播的主體、客體、環境都發生了變化,音樂文化傳播者應當在保持原有音樂文化傳播內涵的基礎上,為適應新格局、新要求、新挑戰,做出內涵上的延展,促進傳播方式方法上的進步,以達到更好地傳播中國音樂文化、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

五、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協同關系

中文歌曲大賽從第一屆到第十一屆,傳媒方式從傳統媒體逐步轉換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結合。其間,北京電視臺始終擔任承辦單位的重要責任,其豐富的傳媒經驗和成熟的傳媒素養為數屆中文歌曲大賽的成功舉辦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有著密切的協同關系。首先,傳統媒體在風向上是引領新媒體的,也就是說,傳統媒體更具有權威性。傳統媒體已存在多年,在人們的心中也占據很重要的位置。從小學開始念書用的課本教材,到做體操時聽到的廣播,還有每天餐桌上長輩閱讀的報紙,傳統媒體已經深入人心。而新媒體的出現,因其獨特的傳播介質,快速進入人們的生活,廣受歡迎。而新媒體在權威性上大打折扣。在一個人人可以觸及網絡的時代里,每個人既是信息的發出者,也是信息的接受方,這使得信息錯綜復雜,可信度也因網民的素質有差別而難以保證。所以,在風向上,傳統媒體起著重要的導向性作用,第十一屆“文化中國·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賽由北京電視臺承辦,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融合,在傳播效力提升的基礎上,更加強化了新媒體自身的權威性。再者,新媒體之所以能夠與傳統媒體相輔相成,起到更好的文化傳播作用,與各項傳播技術人員成熟的傳播素養和豐富的傳媒經驗是密不可分的。第十一屆“文化中國·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賽由北京電視臺的傳媒團隊承辦,在比賽過程中,團隊在總體策劃任務的統籌、各工作組之間的協調、相關應急方案的設計、與選手之間的溝通交流等方面都呈現出了極高的專業素養。由此可見,新技術的產生并沒有降低專業傳媒工作的門檻,技術的增益效果在基礎專業能力的加持下,才能得到完整的展現,這對于傳媒行業也具有一定的啟示——要提高社會整體的傳媒質量,應始終貫徹素養為主、技術為輔的行動策略。近年來,新媒體的發展使得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廣泛性和交互性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而傳統媒體在其權威性、專業性、公眾性方面的地位仍然穩固。為了傳媒行業的發展,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應該各取所長、相輔相成,構建健康的傳媒話語體系,第十一屆“文化中國·水立方杯”的成功舉辦便是一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合作的優秀范例,同時為未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融合提供了寶貴經驗。傳播技術的發展和傳播方式的革新使人們進入了嶄新的新媒體時代,在本文中,新媒體助推音樂文化傳播的四維價值也盡數體現。然而新媒體在為高效率、高質量的信息互動提供了技術支撐的同時,也為音樂文化傳播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在當今時代節點上,筆者認為,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應當使用更多的時間去深化與專業相關的知識內涵和體系,搭配運用新媒體技術,使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輔相成,才能更好地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王麗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