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大約在冬季敘事策略

時間:2022-06-20 15:26:51

導語:紀錄片大約在冬季敘事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紀錄片大約在冬季敘事策略

摘要紀錄片大約在冬季》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專題紀錄片,是記錄北京冬奧會籌辦全過程的精心之作。該片共5集,分別為《雙奧之約》《愛上冰雪》《沐雪而行》《礪冰之旅》《相聚2022》。章節之間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圍繞“北京冬奧會”這一主題,運用時空交叉、平民視角、限知視角等敘事策略,輔之以歷史素材,充分展現出中國籌備冬奧會的精心與細致,也摹畫出中國冰雪運動發展與騰飛的圖景。

關鍵詞:《大約在冬季》;紀錄片;北京冬奧會;敘事

2022年2月4日,伴隨著二十四節氣之一———立春的到來,以“一起向未來”為主題、具有“春”的氣息的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盛大開幕。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調動了世界人民對冰雪運動的熱情和積極性。國際奧委會新聞發言人馬克·亞當斯透露,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中國大陸地區觀看人數約3.16億人。幾部制作精良、講述中國冬奧故事的宣傳片和紀錄片對北京冬奧會起到了積極的預熱和推廣作用?!洞蠹s在冬季》就是其中一部全面圍繞2022年北京冬奧會展開介紹的專題紀錄片。紀錄片《大約在冬季》于2022年1月25日至1月29日在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播出。全片系統闡述了中國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的理念①,全景勾勒了籌辦北京冬奧會的工作情況,全面展現了中國冰雪運動的發展歷程②,體現了中國的蛻變和堅守,呼吁更多人關注冰雪運動,聚焦2022年北京冬奧會。紀錄片《大約在冬季》共5集,分別為《雙奧之約》《愛上冰雪》《沐雪而行》《礪冰之旅》和《相聚2022》,合計挑選了100多位在冬奧會籌備過程中各領域的代表人物,以2015年7月31日中國成功申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開端,全面展現出北京冬奧會的籌備情況與中國冰雪運動的發展歷程,向世界傳遞和詮釋了“可持續發展”與“綠色辦奧”的申辦理念,呼應了“一起向未來”的冬奧主題。

一、時空交叉敘事

紀錄片遵循時空交叉結構,從申奧之初突破技術阻礙建設冬奧場館的《雙奧之約》、眾多冰雪愛好者投身冰雪運動的《愛上冰雪》、不畏困難奮勇拼搏的《沐雪而行》、一代代冰雪運動員面對挑戰砥礪前行的《礪冰之旅》,到中國不斷突破自我,整裝待發迎接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相聚2022》,將北京冬奧會的籌備過程生動展現出來。整部紀錄片圍繞籌備北京冬奧會這一主題,以時間為線索有序展開,在敘述籌備過程的幾個主要節點上進行橫向敘事,展現各領域對北京冬奧會的熱情和奉獻。紀錄片在展開線索的同時又埋下伏筆,在每一集的結尾處揭示答案,吸引觀眾持續收看。紀錄片將每一集中的部分人物穿插到其他章節中,構成了更豐富多彩的立體敘事。在第1集《雙奧之約》中,作為北京冬奧組委運動員委員會委員的李妮娜接受采訪,向記者講述她作為申奧代表團一員在得知申奧成功時的激動心情。在第3集《沐雪而行》中,作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冠軍的李妮娜再次出鏡。另外,單板滑雪坡面障礙技巧與大跳臺國家隊運動員蘇翊鳴,自由式滑雪U型場地技巧國家隊、自由式滑雪大跳臺及坡面障礙技巧國家隊運動員谷愛凌也多次出鏡。在第3集中,針對即將代表中國參加北京冬奧會的運動員,紀錄片對蘇翊鳴和谷愛凌的訓練和備戰情況進行了介紹。在第5集接近片尾處,蘇翊鳴與谷愛凌作為參加北京冬奧會的運動員再次出鏡,表達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美好期待。前后穿插的人物使得紀錄片更加連貫,相互呼應,整體內容更加完整。

二、平民視角敘事

與中荷合拍的紀錄片《飛躍冰雪線》集中介紹7名世界頂尖冰雪運動員不同,《大約在冬季》在關注專業冰雪運動員的同時,運用平民化視角,將鏡頭對準觀眾身邊的普通人,集中講述他們的故事,傳遞“冰雪運動就在我們身邊”的思想,呼吁和號召更多人投身冰雪運動。在第2集《愛上冰雪》中,對職業滑雪運動員張嘉豪的介紹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同于首次征戰世錦賽就斬獲兩金一銅的18歲天才少女谷愛凌,也不同于2021年上半年在國內錦標賽分別取得兩個項目冠軍的17歲的奪冠熱門選手蘇翊鳴,面包師出身的張嘉豪17歲才開始接觸滑雪。憑著對滑雪運動的興趣和熱愛,張嘉豪半路出家,花了5個雪季的時間刻苦訓練,從零基礎蛻變為國內一線滑手。在這一過程中,張嘉豪經歷了數次雙手骨折、韌帶斷裂、腓骨骨折等傷病,人們都稱呼他為“滑雪瘋子”。為了心中的“奧運夢”,1996年出生,已經超年齡無緣進入國家隊的張嘉豪,毅然辭去工作,輾轉各地參賽,只為積攢積分,期望以個人名義參加北京冬奧會。心中有夢,執著努力的張嘉豪讓人由衷地欽佩,盡管最終張嘉豪未能獲得北京冬奧會的入場券,但是鏡頭記錄和見證了一個執著于夢想的普通人的成長和蛻變,明知前路布滿荊棘,因為心中的“奧運夢”,始終勇敢無畏,直面挑戰。如張嘉豪一般熱愛冰雪運動的普通人還有很多。11歲的少年冰球運動員潘思言讓我們看到了冰雪運動的新未來;上海新世界實驗小學的體育老師邱慧,讓我們了解到在國家“北冰南展”的號召之下,孩子們可以在學校完成冰上運動初體驗,冰上運動可以作為孩子的興趣愛好伴隨他們的成長;天津老年冰球隊隊員葛智虎56歲開始打冰球,如今已有12年的冰齡,從他身上我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因為冰雪運動而多姿多彩。紀錄片運用平民視角,以鏡頭語言向觀眾講述普通人的冰雪故事,拉近了冰雪運動與觀眾的距離,有力地宣傳和推廣了冰雪運動,調動了各個年齡段觀眾對冰雪運動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巧用限知視角

與全知視角不同,限知視角指敘述者所知道的情況同故事中的人物一樣多,敘述者主動放棄全知的權利,將所知道的部分內容規避,在完全不了解或者了解部分情況的基礎上,通過故事中某個人物的視野去觀察和傳達事物。與全知視角相比,限知視角極大地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和可信度。紀錄片對限知視角的靈活運用,使得敘事條理更加清晰,情節更加緊湊,故事更加連貫。限知視角在紀錄片里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為了配合故事發展,將已知當未知,為后文埋下伏筆,另一種是客觀上的未知,是在拍攝制作的當下對冬奧會比賽備戰情況的客觀描述③。有關第一種主觀未知推動情節發展的情況,紀錄片中有如下體現。在第1集《雙奧之約》中,介紹了“水立方”向“冰立方”的轉變過程。解說詞介紹道:“這個浪漫轉變的冬奧之約的背后隱藏著國際頂級的工程難題?!憋@然技術難題在拍攝時已經攻克,但紀錄片遵循時間脈絡,將已知當作未知,充分還原了在“水立方”向“冰立方”轉變之初,技術人員攻堅克難的艱辛與不易,將觀眾帶入其中,讓觀眾感同身受。在第2集《愛上冰雪》中,盡管職業滑雪運動員張嘉豪最終沒有獲得北京冬奧會的入場券,但是紀錄片一開始并未向觀眾交代結局,鏡頭一直跟隨張嘉豪的腳步輾轉各國參加國際雪聯滑雪積分賽,見證了張嘉豪的努力和蛻變,充分引起了觀眾對最終結果的好奇心。當所有人都認為努力拼搏的張嘉豪會如愿獲得北京冬奧會參賽資格時,第2集的片尾以解說詞的形式交代:“夢想還是夢想,2021年11月23日,滑雪世界杯荷蘭站落下了帷幕,張嘉豪沒能拿到足夠的積分,根據規則他將無緣北京冬奧會的賽場。”這一反轉不禁讓人感到惋惜。與此同時,紀錄片引用了張嘉豪的感悟:“我覺得夢想是用來追尋的,最后不是用來實現的,因為夢想可以帶你去更高的地方,可以帶你走更遠的路,它會讓你有原動力,它會讓你有激情。”這是一種情感的升華,更是對張嘉豪勇于逐夢、奮勇拼搏的競技體育精神的肯定。有關第二種客觀未知聚焦奧運備戰的情況,紀錄片中有如下體現。冰雪運動也是競技體育的一部分,競技體育最大的特性在于過程與結果的不可預知。在第4集《礪冰之旅》中,介紹了李琰于1988年卡爾佳里冬奧會連續刷新了短道速滑1000米和1500米兩項世界紀錄,隨后解說詞說道:“從零開始,砥礪奮進,30多年來中國運動隊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一段又一段的傳奇故事,如今傳奇還在繼續。”客觀未知的敘事體現出中國運動員代代相繼,不斷突破、持續書寫傳奇的優良特質,同時又帶有對運動賽場上下一個書寫傳奇者出現的期待。在第3集《沐雪而行》中,紀錄片在最后表示,截至2022年1月16日,北京冬奧會積分賽全部結束。中國在15個分項、109個小項中,實時獲得了96個小項,188個席位,有168名運動員實時入選。在全部女子雪上項目中,中國隊均獲得參賽資格。之后解說詞這樣說道:“所有人都在準備著、期待著北京冬奧會大幕拉開的那一刻?!蓖瞥黾o錄片時,北京冬奧會尚未開幕,有關北京冬奧會的一切均充滿未知,解說詞運用“準備著”“期待著”等現在進行時的語態,體現出人們對北京冬奧會的熱切期盼,更包含著對奧運健兒的美好祝福。

四、彰顯歷史傳承

紀錄片在敘述過程中極大地彰顯了歷史傳承性,顯示出中國獨有的文化底蘊,貫穿全篇的歷史文化體現出中國的文化傳承感和歷史厚重感,更加彰顯出全體中國人民承繼歷史,一起向未來的美好夙愿。在第1集《雙奧之約》中,對“冰立方”“冰絲帶”“雪如意”“雪游龍”等奧運場館的建設及設計理念進行了較為詳盡的介紹,在向社會傳遞“綠色辦奧”理念的同時,也將融合奧林匹克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冬奧場館展現在眾人面前。第1集同時回顧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既追溯了“雙奧之城”北京的奧運歷史,又為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宏大敘事向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可持續奧運理念的轉變提供了過渡。在第2集《愛上冰雪》中,以滑雪愛好者葉慶安和父親葉欣的視角向觀眾介紹了位于新疆阿勒泰的敦德布拉克洞穴彩繪巖畫。巖畫上記錄了一萬年前阿勒泰先人最早的滑雪痕跡,這也證明了中國是最早出現人類滑雪的地區。與此同時,紀錄片還展示了由蒙古族古老的射獵傳統演變而來的當地冰雪游戲———掃出一片冰,擺上一排嘎拉哈,用石塊或者羊的肩胛骨擊打目標嘎拉哈,擊中最中間最大嘎拉哈者贏。鏡頭一轉,內蒙古呼倫貝爾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冰雪那達慕大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些多姿多彩的中國傳統冰雪活動,向世人普及了中國傳統冰雪文化。在第5集《相聚2022》中,開篇介紹了雅典奧運圣火的采集,其中有關北京冬奧會火種燈的創意讓人記憶猶新?;鸱N燈的創意靈感源自西漢長信宮燈,長信即永恒的信念,代表著人類對光明和希望的永恒追求,火種燈上飛舞的紅絲帶象征著奧林匹克的拼搏精神。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的巧妙結合為“一起向未來”的北京冬奧會增加了一份歷史厚重感,凸顯出中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在彰顯歷史傳承的同時,貫穿整部紀錄片的還有對中國冰雪運動前輩們的致敬,體現出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精神的薪火相傳。在第2集《愛上冰雪》中,介紹了1957年中國第一個滑雪冠軍單兆鑒的故事。與如今優越的物質條件相比,曾經比賽時簡陋的場地和設備讓單兆鑒記憶猶新,可謂“扛著雪板上山去,一身熱,穿上雪板,一陣風下山來,一身涼。”單兆鑒動情地表示:“在那種條件下,滑雪起步了,一年一年隨著國家國力的增強、科技的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參與滑雪運動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在第3集《沐雪而行》中,介紹了在1998年長野冬奧會上,中國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前運動員徐囡囡獲得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銀牌,實現了中國雪上項目獎牌零的突破,讓在低谷中徘徊的中國雪上運動看到了一絲希望?!澳憔蛣e保守了,就這一次了,成敗就一次,成了就成了,你就沖吧,沖了就出來了。”正是徐囡囡和無數運動員這種敢于挑戰自我、突破自我的沖勁,讓中國冰雪運動蓬勃發展,站在了世界舞臺之上。第4集《礪冰之旅》講述了中國花樣滑冰隊主教練姚濱的故事。自1980年起,中國花樣滑冰雙人滑項目開始參加國際大賽。作為最早代表國家參加花樣滑冰雙人滑的運動員,姚濱和搭檔欒波初入國際賽場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我當運動員第一,在國內是英雄,出去就是狗熊。出去參加世錦賽、奧運會都是倒數第一,我也幾次斗爭過,不想干了,沒有希望,沒有任何希望?!北镏豢跉猓艘鄣囊I開啟了自己的教練生涯。在執教之初,面對當時不合理的花滑動作,姚濱另辟蹊徑,通過零散的外國資料結合多年的實戰經驗,從零開始,摸索創造了一套自己的訓練方式。自己剪輯音樂、自己縫制比賽服、自己做翻譯,姚濱憑借著這份不服輸的勁頭開啟了中國花樣滑冰雙人滑的破冰之旅。在姚濱研究出的中式捻轉和拋跳技術的指導下,在申雪、趙宏博等花樣滑冰運動員夜以繼日的苦練之下,中國雙人滑從絕望中迸發出新芽。2002年在鹽湖城冬奧會上,申雪、趙宏博獲得了花樣滑冰雙人滑的銅牌,這也是中國花樣滑冰雙人滑收獲的第一枚奧運獎牌?!艾F在全世界雙人滑的動作,特別是拋跳和捻轉,都是跟中國人學的?!币I自豪地說。趙宏博表示:“中國雙人滑這么多代有很多經驗可以傳授,最主要的是你可不可以做到別的國家運動員做不到的東西。首先從訓練量、訓練強度、訓練質量和訓練成功率上,你是否做到了世界頂級?!闭怯辛艘淮忠淮袊\動員的勤奮和努力,才有了中國冰雪運動的新生。如果沒有他們在國家冰雪運動不成熟時期的不畏艱辛、勇往直前、前赴后繼,就不會有中國冰雪運動騰飛發展的今天。紀錄片將運動員前輩們的事跡穿插其中,展現出中國運動健兒一脈相承的拼搏與無畏。

五、結語

1910年,中國舉辦了第一屆全國運動會。運動會《通告書》中提出了三個問題:“試問:中國何時能夠派代表赴萬國運動大會?何時能于萬國運動大會時獨得錦標?又何時能使萬國運動大會舉行于中土?”萬國運動大會是那個時代中國人對奧運會的稱呼。穿越百年時光,這三個問題在2008年的絢爛煙火中得到了最圓滿的回答,也在2022年再次得到升華。紀錄片《大約在冬季》整合了央視十余年的獨家素材,圍繞北京冬奧會籌備這一主題展開,將歷史穿插其中,展現了中國從1910年的“奧運三問”到2008年的“百年夢圓”,再到2022年的“雙奧之約”的成長蛻變,向世人鄭重宣告:“2022年北京冬奧會,中國已經準備好了。

作者:許照彬 孫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