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課程思政融入教學設計探討

時間:2022-06-21 15:25:57

導語:方劑學課程思政融入教學設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方劑學課程思政融入教學設計探討

摘要:將方劑學課程思政教學融入教學設計,從教學目標到教學內容篩選、教學方法的選取及評級體系的建立,全面探索課程思政教學的各個環節設計。

關鍵詞:方劑學;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基于此,方劑學課程思政從基本平臺建設入手,針對平臺建設內容,對關鍵點制定詳細方案。(1)教學內容的鉆研、挖掘。選擇適當的專業教學環節實現思政元素教學表達,使得思政教學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2)教學過程注重教學方法的提煉,教師采用合適的引導辦法,使學生獲得理想的體驗效果,并能夠將體驗內化于心。(3)評價體系的建立。評價考核體系是教學的“指揮棒”,因此,必須對思政教學建立適當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

1教學目標的確定

方劑學課程內容包括總論和各論兩大部分,通過梳理方劑學專業知識點,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具體是:(1)熱愛祖國,熱愛中醫藥,具有傳承和發揚中醫藥文化的責任。(2)涉及如何做人的育人板塊共計4個板塊,主要從其社會責任感、職業信念方面培養學生個人品質。(3)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勤奮踏實、鉆研、靈活變通的做事態度。

2教學內容挖掘及思政教學實現途徑

2.1方劑學課程思政教學內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方劑學教學內容包括總論和各論兩大部分。總論從5個方面說明方劑為什么要配伍,各論從14個方面說明中藥如何配伍成方。其中總論從5個教學章節、4個板塊中挖掘思政元素。各論從6個章節挖掘出了6個思政板塊,課程中間課內實踐更是1個良好的思政培養板塊,共計7個思政板塊。各板塊思政元素挖掘見圖1~2。

2.2方劑學

思政教學如何做到自然融合,使得育人潤物細無聲以板塊1和板塊11為例:板塊1為方劑發展的6個發展時期:描述了先秦時期方劑萌芽,兩漢時期理論內容成熟,魏晉南北朝小方盛行,唐代方書集大成,到宋金元官修私修方書,直到明清大量涌現,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2]。這樣的知識元素就能夠自然融合思政元素,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板塊11重點為祛濕劑藿香正氣散,這是一個熱點方劑,在國外被稱為“神仙水”,在從理、法、方、藥等方面解析前,讓學生思考這個被國外稱為“神仙水”的方劑有什么特殊地方。教師系統講解,結束后回到開始的問題,教師進一步引導,告訴學生相信只要有瑰寶,遲早會放出耀眼光芒,從而培養學生的中藥傳統文化自豪感[3]。其他板塊思政元素選擇都是從專業知識出發,用專業知識印證思政元素,讓思政和專業自然融合,也讓思政教學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

3方劑學課程思政教學過程構建

如何實現思政元素的高效表達及學生情感的巨大提升,最終達到方劑學課程思政的總體目標,方劑學教學教師首先應了解學生的情感特點,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使學生積極思考,最終達到將“熱愛祖國,熱愛祖國傳統中醫藥,樹立中華文化自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標[4]。方劑學課程思政教學過程構建見圖3。

3.1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應用

講:包括教師講授,學生講授。如:六味地黃丸被認為是治療腎虛的專方,甚至有作為補腎藥濫用的傾向。方劑來源于宋代兒科專家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中治療小兒夜驚夜啼、囟門閉合遲等兒科疾病,與現代認識的差異,引發關注該方劑的正確應用領域,進而從中醫藥理論角度分析腰膝酸軟、牙齒松動、耳聾耳鳴、頭暈目眩、小兒夜驚夜啼、盜汗等癥狀,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為精髓不足和虛熱內擾,兩個因素為中醫的陰陽問題,腎陰虛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精髓不足,陰虛出現虛熱兩大類癥狀,可以看到中醫善于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能夠找到事物的規律,從而讓學生感受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樹立中醫藥文化自信,進而樹立中華文化自信。查:資料查閱。如在講解方劑歷史發展前,為了使學生明白方劑歷史發展和我國歷史發展契合,讓學生感受到各行各業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和國家命運聯系到一起的,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查閱資料,通過查閱資料深化對歷史特點的認識。做:本課程在24學時后有一次課內實踐,讓學生去醫院進行問診、辯證、開方、釋藥等。學生走進醫院才能深刻感受到職業的神圣,也只有走進實踐前線,才能夠更深刻地體會自己知識及能力的不足,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職業責任感。論:討論式教學是多種觀點碰撞并產生新思想、新方法的方式。本課程采用兩種討論教學方法,一種為線下討論,第二種為線上討論。如:瓜蔞薤白白酒湯,血府逐瘀湯,十棗湯,理中丸治療胸痹(心臟病)四大方劑。教師在討論區發布話題:以瓜蔞薤白白酒湯為出發點,讓學生總結治療胸痹其他方劑。討論區可以實現教師逐級引導,學生給出答案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最后問學生:古人沒有解剖學知識,看不到心房心室,卻能夠有這么多辯證治療辦法,從這點上如何看待中醫藥?

3.2有效引導學生參與體驗

每個思政環節都必須有教師的參與引導,正確的引導能夠使教學效果更為明顯。如:桑菊飲、桑杏湯,兩個方劑君藥都有桑葉,桑葉霜后采收有寒涼之性,清熱作用較好。學生通過桑葉作用已經能夠對兩方的作用方向有一定把握,進一步分析菊花和杏仁的區別,這樣就能夠通過對兩方作用進行區別,菊花清上焦熱,桑菊飲用于風熱感冒,杏仁善降肺平喘,桑杏湯止咳作用強。學生從知識層面不斷思考,最后進一步引導,如果既有風熱又有咳喘該如何用藥?學生自然能夠綜合兩方應用,再引導學生思考,方劑學靈活應用的前提是什么,引導學生知道應該如何學習[5]。

3.3拓展教學時間及空間

綜合運用3個教學手段:課堂內外、校內外、線上線下。線上作業及討論區的應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學生學習時空,也拓寬了師生交流的空間,如通過線上討論區教師能夠和學生形成良好互動,能夠逐步推動達到更好的情感培養目的[6]。同時通過線上方劑學公益科普推文及B站視頻的制作及發布,讓學生能夠在校期間感受到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的自豪感,提高對專業的認可程度。

4評價體系的建立

4.1教師教學評價

采用公開課、課程微課錄制、同行專家聽課、學生評價等形式,制定聽課評價表,讓同行教師對課程進行評價,同時錄制的微課可以讓校外同行或專家進行評價,通過多途徑評價,教師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案。聽課評價表設定需要對課程思政教學幾個關鍵要素表達情況進行評估,如思政教學融入是否自然、采用教學方法是否適當、教師課堂引導是否能夠達到良好效果等[7]。

4.2學生學習效果評價

本課程擬將課程思政教學考核納入課程考核體系中,平時過程性考核中每個考核環節都增加20%思政考核的比例,如在課堂表現中通過課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談從某方劑引申的情感內容,根據學生認識的深度進行成績評判,同時通過線上討論區的表現給予學生可量化的成績,包括課內實踐環節在考查專業知識的同時,設置20%的思政感受分數,引導學生去思考[8]。卷面考試也會增加20分左右思政方面的題目。課程思政教學要達到德育目標,需要準確定位目標,挖掘思政元素,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達到思政教育教學的總目標[9]。方劑學作為經典名方解讀課程本身就擔負著傳承中醫藥文化精髓的任務,通過中醫豐富的理論內涵,讓學生感受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樹立中華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2]楚杰,王羽豐.加強醫學生醫德醫風建設初議[J].大學教育,2019(8):75-77.

[3]劉宇,趙冬,張一昕.“課程思政”融入臨床中藥學課堂教學的認識與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9,32(4):30-32.

[4]鞏茹敏,林鐵松.課程思政: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態[J].教學與研究,2019,12(6):45-51.

[5]何紅娟.“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發展的內在邏輯及建構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

[6]馬金玲,張文風.方劑學課程教學中思政元素融入點挖掘[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12):19-21.

[7]劉曉,張黎聲.高校專業課程思政環節與評估的原則導向[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17):4-7.

[8]袁穎,朱國福,楊柏燦.立足文化內涵實施課程育人[J].中醫教育,2018,37(4):27-30.

[9]張伯禮.中醫思維與實踐養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7,23(5):593-594.

作者:劉雯霞 唐輝 劉敏 王恒 王翔飛 朱蕓 單位:石河子大學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