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在建筑史教學的實踐

時間:2022-06-22 16:02:19

導語:文化自信在建筑史教學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自信在建筑史教學的實踐

摘要:中國建筑史作為建筑學專業核心課程,其課程目標的達成度對畢業要求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根據江蘇科技大學課程建設的原則并針對該課程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難點,文章圍繞“學生中心,文化自信”理念不斷對教學模式、手段、資源、效果等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通過對該課程教學資料的分級重構,對學生課程參與深度與廣度的延伸,對課程相關課群進行聯動,將勞動實踐和文化自信等課程思政內容有機結合融于專業教育,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構建“課前初識,課中精講,課后提升”三位一體的課程培養體系。在具體教學中,在保證向學生傳授建筑史的基本理論知識的前提下,注重建筑歷史知識的實踐和應用性,緊密聯系現代建筑設計思維能力的培養,聯系中國建筑師自身民族文化的修養,同時密切配合學校服務地方的指導思想,拓展了有關地方建筑歷史文化和建筑歷史知識的實踐與應用方面的內容。文章拋磚引玉,探討切實提高學時不足情況下大容量理論課程教育實效的途徑,激發課程教學“活力”。

關鍵詞:中國建筑史;文化;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一、學情分析

結合多年教學總結與學生實際情況,江蘇科技大學中國建筑史課程主要面臨“教師講授全與精的矛盾”“理科生文學素養欠缺”“學生培養扁平化”三個方面的實際難點。

(一)課內教學時數難以支撐知識全覆蓋

中國建筑史課程共40學時,教學內容多、知識點繁雜,在壓縮學時背景下,課內學時不足,僅靠課堂教學難以完整覆蓋各知識點。橫向觀察多數院校,該課程在48~56學時仍感時間緊迫,教師一般選擇傳統講課模式,力求通過課內高強度灌輸,實現知識點全覆蓋。這種模式既難以激發學生內在求知欲望和興趣,又使得課程教學扁平化,重點知識不夠精,教學效果受到一定影響。

(二)理工科學生哲學、歷史學、美學素養薄弱

當前本專業招收理科生較多,作為學生接觸的第一門歷史類理論課,對課程缺乏了解,主觀重視不足,認為理論課、歷史課主要依靠記憶與背誦,有一定畏難情緒。課前學生普遍欠缺哲學、歷史學與美學基本素養,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認知,課程中若直接涉足理論體系或具體案例講解,學生缺乏直觀感受,跟不上節奏后易產生疲憊與厭倦感,教學效果較弱。

(三)學生培養扁平化

在學時少的情況下完成常規教學易造成培養層次單一,對優秀的同學欠缺相關實踐與應用環節的進一步支撐,各級學生間缺乏穩定的交流平臺,不易形成學術“傳、幫、帶”的氛圍,導致學生培養扁平化,缺乏冒尖者。

二、課程改革創新探索與實踐方式

自孔子杏壇講學以來,“教”與“學”的本質一直未變,即知識的有效傳承與發揚。近年來流行的慕課、微課、翻轉課堂、OBE等模式、概念均是解決教學某一處問題的手段之一,而非教學本身,兩者之間是“器”與“道”的關系。盲目跟風熱點將課堂與之對應,并不一定能“真”解決問題,甚至可能制造更多問題。在本課程的教學探索與實踐中,教師立足教學本質,緊緊圍繞“真”字,通過課程“真改”實現學生“真受益”。

(一)創新理念

學生中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以課前意見征集與資料下發為先導;以課中體系搭建、課內實踐操作、鎮江地域認知、中西方對比為核心;以課后意見反饋、專家講座、參與教師實踐為輔助,同時與“LR.studio筑藝工作室”及歷史類、設計類課程群相互支撐,構建“課前初識,課中精講,課后提升”三位一體的課程培養體系與多維度的過程評價體系。文化自信:課程注重將思政和勞動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課程教學與實踐中,增強學生中華民族文化認同與自信,引導其樹立具有中國建筑精神的創作觀,從專業角度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助力。

(二)創新舉措

1.基于課堂實際需要的教學資料梳理與重構本課程內容時代跨度大,知識點繁雜,其中的海量信息難以在短學時的課內完全講授。因此教師對現有教材內容按照以下原則進行梳理與重構:(1)依據與核心知識體系間的關系將教學內容分為核心知識與非核心知識,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分層級的參考資料。(2)選取現有名校名師教學資源中上述核心知識部分,梳理為小知識點,以短視頻形式出現。(3)選取學生喜愛的涉及歷史、文學、思想、藝術等相關領域切實有益且有趣的資源,拓寬學生信息廣度。2.基于“三位一體”模式下的教學過程優化(1)體系搭建。針對中國建筑史內容多、課時少、學生對傳統文化欠缺了解的問題,將課程思政與勞動教育融入教學,通過課前教學助手征集、資料下發、意見征集;課中體系講授、斗拱組裝實踐、鎮江城市專題講解;課后意見反饋、專家講座、實地參觀、教師實踐等方式,實現教學內容上課內“精干”,課外“廣博”。構建中國建筑史“三位一體”課程創新體系(圖1),滿足不同學生多層次教學深度需求,在不同模塊中由點及面,增強學生家國情懷與文化自信。(2)課堂教學。課程理論體系講授時,以課前學生意見與回復、核心知識點介紹和配套教學資料下發為先導,課中進行理論體系搭建,讓學生帶著問題與期待聽課。在“建筑類型評述與中西方對比”部分,選取部分合適內容為專題,以問題為導向,審慎采取翻轉課堂教學,安排教學助手組織學生課前研習、課上討論,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角”。例如“中國傳統民居”部分,將知識點分為若干專題并引入課本中沒有的鎮江民居,提前將資料向學生推介,布置學生課前研究,課上進行分組討論。討論過程中教師現場引導并進行總結點評。3.基于教學助手的LR.studio筑藝工作室(1)教學助手課堂輔助。教學助手輔助教學主要反映在三個階段:課前意見收集與課程設計、課中討論交流和課后意見反饋[4]。對于意見征集與反饋,一味強調全員參與往往效率較低,多數學生意見重復且描述不清,既占用大量時間又增加學生工作量,反而導致其學習興趣降低。通過教學助手收集并匯總各項建議代表同學集中提出,既減少工作量,又提升教學助手對課程的了解與文字組織能力。對于課內“討論式”翻轉課堂或課內實踐環節部分,如直接進行,學生或因害羞而沉默不語,或陷入無目的討論,或對實踐內容無從下手。如抓好關鍵少數,在課前讓教學助手一同參與課程設計與備課,在課堂中由教學助手作為每組討論與實踐活動的組織與發起者,教學效率將得到提升。(2)教學助手實踐提升。課后教學助手參與到教師相關實踐活動中,通過接觸實際研究或工程項目,進一步對課程知識進行提升與拓展。通過數年發展,教學助手制已發展為“LR.studio筑藝工作室”模式,各級教學助手在工作室中以老帶新、互幫互助,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4.百川匯流、共建課程校外教學資源的拓展與利用是對課內教學的有效補充。部分優秀教師作為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會員、鎮江設計藝術家協會青年理事、鎮江勘察設計協會專家,積極為學生拓展鎮江及周邊地區的歷史建筑資源。先后與市住建局、市文聯、市規劃展示館、市博物館、市西津渡開發公司、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單位建立聯系與合作。同時學校聘請江蘇省勘察設計大師一同參與本課程資源建設并定期為學生提供專家講座,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獲取知識的廣度與深度。5.課程聯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最大化實現課程價值,中國建筑史注重同其他相關課程目標的一致性,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相關課程群的有效聯動,既為學生建立傳統建筑理論體系,又為建筑設計類課程,特別是畢業設計提供引導[5]。例如建筑設計課程設置歷史建筑改造相關任務,畢業設計對歷史風貌區建筑更新進行實踐。引導學生將歷史建筑的研究與設計實踐相結合,實現歷史與設計無縫對接,形成課程間有效聯動,使設計課程成為建筑歷史學習的有機延伸。同時,本課程還著力推動與實踐教學之間的配合與互動,將課程教學有機融合于建筑調研、古建筑測繪實習等實踐環節,使學生加深對建筑歷史知識的理解。6.地域特色、融入城市江蘇科技大學位于江蘇鎮江,鎮江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其建筑文脈的形成依托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具有南北文化交流的交通港口城市特性。鎮江是鴉片戰爭后較早對西方開放的城市,其建筑表現出受中西方文化影響下的開放性與多元性。鎮江建筑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現為依山傍水,城市山林;南北融合,雄秀合一;中西交融,民國風韻。筆者在課程授課時結合知識體系中相關知識點,如“城市”專題、“住宅”專題、“宗教建筑”專題,依托所處鎮江城市與建筑特有的風貌,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在“三位一體”課程培養體系中通過課內、課外兩個時段,校內教師理論教學與校外專家現場指導兩種模式對地域特色進行講授[6]。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對高校所在城市的建筑歷史有了深刻的認識,并關注城市發展的建筑文化傳承問題。7.多維度、多層次綜合評價本課程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注重過程(圖2),課程考核體系主要由平時表現、期末考核、意見反饋三部分的八個模塊構成,從課前教學助手(部分學生)、平時課堂出勤、課堂突出表現(部分學生)、課內作業、課內實踐表現、校外實踐情況、期末考核、課后意見反饋八個維度綜合評價學生表現。

三、課程創新成果及實效

通過教師不斷實踐,中國建筑史課程逐步形成學生“真心”參與,課內外“真實”支撐的課程教學模式,消除了工科生對歷史課、理論課的認識誤區,調動了學生對建筑史學習的強烈興趣,激發出課程應有活力。依托課程教學助手創造性地建立了全校本科生獨有的“LR.Studio筑藝工作室”,形成了“學生助教,學生收獲,學生反哺”特色。

(一)專業教學成效

1.該課多年學生評教滿意度高,在學生中頗具知名度,課程授課常吸引其他專業學生旁聽。2.LR.Studio筑藝工作室歷屆教學助手多保研或升學至國內外知名建筑學高校。3.工作室學生獲江蘇省優秀三好學生1人,發表古建筑論文3篇,歷史建筑群類畢業設計課題獲校優秀畢業設計2項,設計競賽獲國際級優勝獎1項,市廳級獎4項。4.工作室作為各級教學助手交流平臺,在其他課程中亦發揮積極作用。5.對理工科學生歷史類、理論類課程教學具有示范作用。本課程作為江蘇科技大學與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學“4+0”合作辦學項目教學示范課程,與其開展了共享專家講座,校外聯合教學等合作。

(二)課程思政與勞動教學成效

中國建筑史既是一門課程亦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課程結束并非終點,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經常令師生相遇、相聚。學生表現出對該課程的持續興趣及對母校的感情,對專業實踐的渴望,均反映出該課程對學生思想及心靈的觸動與啟發,體現出課程思政與勞動教育之于學生的影響。1.通過勞動教育,學生與教師一同參與鎮江市鄉村振興勞動實踐5項,參與撰寫古建研究報告1項,通過對設計單位的走訪了解,普遍反映江蘇科技大學建筑學學生對古建了解較深入,實踐能力較強。2.依托LR.Studio筑藝工作室,師生一同捐書共建、共享圖書角,當前藏書300余本,借閱率高。3.工作室中形成濃厚的老帶新、互幫互助氛圍,畢業生積極通過返校指導、定向資助等方式反哺課程教學。4.將課程思政延伸至課外,功在平時,通過一屆屆的畢業生將優良品行、專業精神代際傳遞。

四、結語

當前,中國建筑史教學在課程思政的引領下不再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傳授,更加注重學生歷史意識、國家意識、民族意識的培養與塑造,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使得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放眼世界,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作者:任鵬遠 劉禎圓 張軍學 單位:江蘇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