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美學下藝術類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
時間:2022-07-11 11:58:29
導語:勞動美學下藝術類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加強藝術類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和美育是高校藝術類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五全育人”的內在要求。深入推進新時代勞動教育,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高校應以馬克思主義勞動美學為理論基礎,將勞動教育與藝術類專業實踐課程有機融合,培養專業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創新網絡空間勞動教育模式,構建起課程、教師、網絡、實踐相統一的“四維一體”勞動教育實施體系,實現勞育和美育的融合發展。
藝術追求美,“以美育人”是高校藝術類專業建構的重要內涵;勞動創造美,“以勞育人”是推進新時代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因此,全面加強勞動教育和美育相融合是構建新時代高校藝術類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高校應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勞動美學為指導,結合藝術類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專業特色,積極探索“以勞育美,以美育勞”的雙向協同育人路徑,實現藝術類大學生的勞動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勞動實踐與專業理論相結合,不斷完善藝術類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和美育課程體系;借助互聯網,拓展勞動教育新場域,多方位、全方面構建高校勞動教育實踐平臺,以達到勞育和美育的最佳育人效能。
一、勞動美學的基本內涵
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生活最基本的活動,是人類主觀見之于客觀最直接的過程。人類的意志、情感、思維、才能等通過創造性勞動形成了客觀的勞動產品,在此過程中勞動創造了美———為人類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審美客體即勞動產品。而且在此過程中審美主體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思維和才能都會不斷完善,其過程也是作為主體重新塑造的過程。
(一)勞動創造了美
勞動美學是研究勞動過程中審美關系以及美的規律的學科。馬克思主義勞動美學在堅持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提出美發源于人的物質實踐活動之中,勞動不僅使人從動物中區分出來,而且還創造了人類存在和發展的物質狀態。人類在勞動過程中創造出人類文明,中華民族的億萬勞動者也正是在辛苦的勞動中創造出一大批優秀的文化遺產。勞動創造美的過程不僅僅是追求對自然的人化,創造具有人化特征的對象物,更為重要的是創造過程中蘊含的情感、價值取向等內在美。“勞動創造美”為人類探索美、解決美學諸多問題提供了基本線索。
(二)勞動改造了產生美的主體
對于生產勞動者而言,在創造性生產過程中,其情感、態度、價值觀、思維和技能都轉化為物質性的勞動產品,也會在人類追求美的過程中日趨完善。在馬克思看來,人的類本質就是人在活動過程中能夠將自我意識融入其中,進行自主性創造的勞動。在此過程中,勞動為個人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情感、態度、智能以及體能等個人本質屬性的機會。在此基礎上,勞動對于人而言也就不再是痛苦的,而是快樂的,人可以根據自我意識創造美,勞動的過程也就成為了創造價值和美的過程,人的審美情趣和對美的理解以及表現力也會得到極大的提升。而當人類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勞動成為人的本質屬性的體現時,生產勞動過程中的審美作用和審美價值將更加會有質的飛躍。因此,生產勞動過程美化了勞動主體,勞動創造美和勞動者審美統一于創造性勞動過程中,也構成了人類社會生活美的基本內容。
(三)美的規律
馬克思主義勞動美學是建立在勞動異化理論的基礎之上的,人的本質力量貫穿于勞動美學。馬克思認為:“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①那么人的“內在尺度”就成為了馬克思勞動美學的理論出發點,而人的“內在尺度”是具有思維的,人能夠通過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將“內在尺度”轉化為人的本質力量進行勞動產生一種對象化的物———美。勞動的過程必然是合乎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即人類發展的總體尺度決定人類勞動進行美的創造是為了人類具有更好的生存狀態。人類創造美的過程必須符合自然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勞動創造美是人的主觀性和客觀規律相結合的過程。
二、勞動美學融入藝術類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邏輯理路
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不僅深刻揭示了美產生的根源、本質及其規律,形成了勞動美學這一新的美學理論,而且深刻揭示了勞動在人類及其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這也成為當下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理論來源。新時代藝術類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必然與藝術創作實踐緊密相連,將勞動美學融入到勞動教育的過程中也是發揮其“以勞育美”綜合育人價值的過程。
(一)勞動美學融入勞動教育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子都知道的。”②勞動作為人的本質力量是社會物質生產的基礎性力量,正是這種基礎性力量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勞動理論深刻揭示了勞動對人類自身和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我國科學地將勞動教育納入到了學生的素質教育體系之中。唯此,將勞動美學融入藝術類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就有了深刻的理論基礎,即勞動美學與勞動教育有著共同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
(二)勞動美學融入勞動教育的實踐邏輯
藝術類大學生的勞動教育過程就是其將所學的藝術理論運用于實踐的過程,是藝術類大學生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第一,藝術創作的過程深刻揭示了何以產生美的首要條件。勞動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是美產生的來源,那么產生美的首要條件,就是具有類本質的人,即“首先是勞動,然后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猿腦就逐漸地過渡到人腦……”③而大學生藝術創作過程中就必須緊密依靠人發達的大腦、靈活的雙手等,這些藝術創作的首要條件就是藝術類大學生在反復的藝術創作勞動實踐過程中形成肌肉記憶,并逐漸內化為人的內在技能屬性。第二,藝術創作的過程深刻揭示了勞動創造美是能夠經受實踐檢驗的真理。美是依托于一定的對象物而客觀存在的,藝術創作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勞動的過程,其最終呈現出來的藝術作品也是展現藝術美的對象物。基于此,勞動實踐過程特別是藝術創作的實踐過程為揭示勞動美學的內涵提供了實踐境遇。
(三)勞動美學融入勞動教育的歷史邏輯
將勞動與教育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開展教育的優良傳統,并在推進勞動教育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早在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在工人群體中建立宣傳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的夜校,對廣大工人進行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的宣傳,喚醒廣大工人群體的勞動自覺,反對勞動奴役。這一時期勞動教育旨在喚醒廣大工農群眾的勞動革命熱情,樹立勞動最光榮的意識。這一階段雖然沒有提出勞動美學的理念,但勞動光榮的思想以及對勞動本質的探索已經蘊含著勞動美學的胚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百廢待興,勞動教育就緊密地和生產技術教育相融合,這一時期的勞動教育主要學習蘇聯的教育理論,將“美學”置于物質生產體系之中進行研究。④基于此,我國提出了勞動教育應該注重綜合生產技術的教育,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工農生產技術的基礎性教育,當時我國的勞動教育具有蘇聯勞動美學的傾向。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建設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對人才的需求,為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國家審時度勢地將德、智、體全面發展作為培養人的目標,并隨著社會發展,逐漸把美育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明確提出“勞動最美麗”“以勞育美”的勞動教育理念,將勞動美學與勞動教育緊密結合,為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發揮勞動教育的美育功能提供了理論支撐。回顧我國勞動教育的發展歷程,將勞動美學融入勞動教育體系之中,是在對勞動教育不斷探索的歷史經驗進行總結的基礎之上,并對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四)勞動美學融入勞動教育的現實邏輯
新時代勞動教育不僅需要深刻把握其思想認知目標、情感態度目標、能力習慣目標,更需要立足于育人選才的目標,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這就需要從學生的認知與能力入手綜合施策,深化學生對美的本質、審美觀、審美價值觀的認知,提升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和手段。學生關于美的認識取決于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傳授的思想和理論,而勞動教育就是學生將所學的理論與思想外化于形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勞動美學所蘊含的關于美的根源、美的本質以及美的規律就將是高校勞動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藝術類大學生的創作勞動更是展現美的創造過程,其藝術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和審美觀等美學理論修養,其創作勞動的過程也是學生審美情感和藝術表現力培養的過程,這就需要不斷提升學生關于美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理論功底。基于此,將勞動美學融入勞動教育也就成為發揮勞動教育綜合育人價值的現實所需。
三、勞動教育培養藝術類大學生的實現路徑
勞動美育是藝術類大學生培養過程中“以勞育美”和“以美育勞”相融合的過程,是以培養美的創造者和審美者為主要目標。首先,藝術類大學生的勞動教育過程就是通過勞動創造社會主義藝術作品,推動社會主義藝術事業的發展;通過加強創造型勞動審美觀的培養,培育精益求精、求真尚美的藝術作品創作精神。其次,通過將傳統藝術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藝術類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高校在構建藝術類大學生勞動教育實施體系的過程中,應該不斷拓展勞動課程實踐內容,培養一批具有較高人文素養和藝術專業水平的實踐型師資隊伍,整合網絡空間的勞動教育數字資源,通過與政府、企業、社會群體的合作構建勞動教育實踐平臺,豐富勞動教育的形式和內容。
(一)構建完善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教育教學過程的主線和核心,藝術類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施應該基于系統的課程體系基礎之上,既是一個分階段又是一個延續性的過程,以此提升藝術類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構建切實可行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一是需要開展廣泛的調研,了解藝術類大學生的成長特點和社會對藝術人才的需求。勞動課程體系的設置應該契合學生的發展規律,貼近學生的實際,以此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同時,教育還承擔著為國育人選才的重任,因此勞動教育的課程設置還要符合國家、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廣大藝術類大學生未來將是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主要建設者,高校的勞動教育課程須圍繞培養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的中心,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的特色與特點融入其中。二是藝術類大學生勞動課程體系的設置不僅要與勞動教育、美育相融合,還需要同專業藝術課程相貫通。在課程設置過程中,需要匯同不同學科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綜合研討、系統謀劃、科學規制,做到課程設置既能落實、落細,又能符合專業要求,達到勞動美育的最終目的。總之,構建完善的勞動教育課程實施體系是高校針對藝術類大學生開展勞動教育的關鍵,應立足于當前的實際情況,整合教學資源,把握學生成長特點和社會發展需求,真正實現“以勞育美、以美育勞”的雙向融合、協同育人目標。
(二)培養專業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
教師隊伍是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組織者和實施者,直接關系到課程實施的效果,組建一支具有良好育人涵養的教師隊伍是推進勞動教育的固本之策。其一,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藝術專業素養。藝術類大學生的勞動教育應該與其專業緊密相結合,具有較高的藝術專業素養將是藝術類大學生勞動教育教師的基本要求。其二,勞動教育作為一門以勞動理論和教育理論相融合的實踐課程,其本身就具有系統性、學理性、實踐性等學科特色。高校的勞動教育課程教師應該熟悉掌握勞動教育的規律、原則、方法,明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教學要點,具備較高的勞動教育課程專業素養。其三,藝術類大學生的勞動教育課程還涉及德育等相關教學領域,如何發揮勞動教育“以勞樹德”,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育人功能,如何深刻把握勞動育人規律,做好“課程思政”這篇文章,也是藝術類大學生勞動課程教師需要深入探索的問題。總之,專業化的師資隊伍是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內在要求,高校在組建專業教師隊伍的過程中,一是要注重選拔,要在校內外廣泛遴選一批專業素養高、實踐能力強、對勞動教育充滿熱情的教師;二是要注重培養,根據不同教師專業背景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搭建培養教師勞動教育綜合素養的平臺,通過教學培訓、專業拓展、實踐研討等方式提升勞動教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三)賦能創新的勞動教育網絡空間
網絡空間拓展了人的行為活動范圍,也為高校實施勞動教育帶來了新的內容、資源和平臺。在網絡時代,勞動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特征,創造性勞動將是推進社會發展進步的主要動力,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廣泛使用,使得腦力勞動的重要性將進一步凸顯。但網絡空間所充斥的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又沖擊著廣大青年大學生的勞動價值觀觀,特別是獨具個性的藝術類大學生更易受到各種非主流網絡思潮的沖擊。面對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主動作為,拓展勞動教育的網絡空間陣地,探索網絡空間勞動教育新模式。首先,利用網絡空間平臺資源優勢,打造移動數字化網絡課程平臺,通過網絡課程對藝術類大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整合網絡資源優勢,利用勞動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杰出校友的成長史等案例,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進行情理交融的勞動價值觀教育。其次,通過網絡平臺的技術手段,可以將勞動美學的抽象理論具體化,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勞動美學作為馬克思美學思想的核心,對中國現代藝術專業的美學研究和實踐產生了極大影響。高校利用網絡平臺的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把晦澀的理論以具體的實例加以呈現,將勞動創造產生美的實踐與勞動美學的理論相融合,升華藝術類大學生對勞動美學的理解。第三,利用網絡空間技術打破勞動教育的空間限制,建設藝術虛擬仿真實驗室,解決藝術類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實訓場地、實訓器材等多方面的限制。在虛擬環境中,學生通過對實訓案例的過程學習以及實驗樣品的虛擬展示等,全方位理解掌握實訓作品的樣態,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可以根據自身的藝術創作思路進行全新的作品建構。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虛擬技術進行創造性勞動,網絡技術的記錄功能就能更好地展現出勞動教育的過程性、情態性、創作性,改變過去重視結果,輕過程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有助于對藝術類大學生勞動教育成效作出更為科學合理的評價。總之,網絡空間拓展了勞動教育的模式,也有效地改進了勞動教育的評價體系,但利用網絡空間進行勞動教育也需要做到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線下教育做好基礎性實踐性工作,線上教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推動藝術類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向智能化轉變。
(四)構筑三維的勞動教育實踐平臺
勞動教育歸根結底是一門實踐類課程,課程實施涉及到實踐平臺、實踐基地的建設問題,因此搭建藝術類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的實踐平臺是高校落實勞動教育的基礎。一是應該充分利用校內的實訓平臺,在藝術專業實訓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審美修養和勞動素養。藝術類大學生的專業課程體系中所包含的實訓課程是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藝術設計專業的大學生就可以充分利用雕塑課、陶藝課等實踐類課程,提升其動手能力和勞動素養。二是應該積極參與政府組織的相關公益事業活動,讓學生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勞動素養;在實踐中深刻體會藝術是為社會服務的、藝術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在社會實踐服務中形成良好的勞動價值觀。三是應該深化和企業的合作,只有真正清楚社會的真實需求,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培養,切實地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讓學生樹立符合生活生產實踐的正確的勞動美學理念,真正發揮勞動教育的價值功能。總之,藝術類大學生勞動教育實施的過程需要搭建廣泛的實踐平臺,不斷深化“高校+政府+企業”的三維合作模式,形成多方聯動、協調推進的勞動教育課程實施體系,通過多種方式、多種路徑的實踐過程提升藝術類大學生的專業素養,最大限度發揮勞動教育課程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實踐育人功能。藝術類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未來建設的主力軍,開展藝術類大學生勞動教育就需要立足于中國實踐,深刻把握高校勞動教育的定位和育人功能。通過勞動教育引導廣大藝術類大學生明白社會主義文藝的社會屬性和人民屬性,藝術創作要符合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也要符合人民群眾對藝術作品的審美習慣。此外,勞動教育還應結合藝術類大學生的教育規律和專業特色,深刻把握勞動美學的基本內涵,深挖勞動教育的美育功能,以此引導藝術類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和審美觀,提升其創造和創新的能力與手段。基于此,把勞動教育落實落地就需要堅持以課程體系建設為重點,以師資隊伍建設為基礎,以網絡技術創新為關鍵,以實踐平臺建設為突破,構建起“以勞育美,以美育勞”雙向融合、協同育人的課程實施體系,最大限度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
作者:李金平 何瀟 單位:成都師范學院 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黨史學習教育是中學生健康成長的動力
- 下一篇:高校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開發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