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開發和運用

時間:2022-07-11 14:47:30

導語:高校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開發和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開發和運用

摘要:圖像敘事是圖像時代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有效方法,高校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開發和應用的整個軌跡正是思政課程親和力提升的過程,是高校思政課圖像敘事研究的重點和根本落腳點。在大量教學實踐的基礎上,論述高校思政課圖像敘事開發和應用的路徑,以期以圖像敘事激活力、增動力,提升高校思政課的親和力,豐富完善高校思政課圖像敘事研究。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創新能力;立德樹人

0引言

圖像敘事是人類敘事的主要方式,指的是將圖像作為敘事的主要載體進行敘事表達。因其在教育敘事領域所具備的獨特價值功能,成為圖像時代提升思政課親和力的有效配方。這就要求高校教育主客體做好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的開發和應用創作,并使其服務于高校思政課教學。

1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的開發理論

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校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開發和應用的整個軌跡正是思政課程親和力提升的過程,是高校思政課圖像敘事研究的重點和落腳點。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開發的渠道主要包括“拿來主義”和學習創作兩種。

1.1思政課敘事圖本的“拿來主義”

“拿來主義”即思政教育者根據思政教育圖像敘事的內容對內容形象、立意深遠和具有較強說服力的現有靜態圖片、動態圖片、漫畫故事、情景短劇、電影、短視頻等,采取“拿來主義”的方法,按照不同課程不同授課內容進行搜集、整理、分類和查漏補缺,并將其運用于思政課程教學的整個過程。當然,有研究基礎的院校還可以直接分享使用往屆學生學習創作的優秀作品,這可以帶動更多優秀的有潛力的學生參與思政教育圖像敘事的大軍。實踐證明,采取“拿來主義”來豐富完善思政課圖像敘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以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在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同時,強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圖像認知。但其存在的最大問題在于,在“互聯網+”新形態的網絡生態和圖文快餐的語境下,現存的圖像呈現出碎片化、個性化、多元性、多義性、泛娛樂化等特征,不具備學習研究的系統性、針對性,而且容易誤導理論功底積淀不足的大學生群體在價值判斷上斷章取義,受到網絡上歷史虛無主義和一些不良政治企圖的不法分子蠱惑,形成扭曲的價值觀。因此,高校思政課必須主動出擊。這就需要教師主導思政課圖像的選擇,通過層層嚴格篩選,堅定政治立場,嚴把政治方向,根據不同課程不同敘事內容,對圖像進行搜集、篩選、整理、分類,使其具備一定的學科屬性、系統性和針對性。當然,高校思政課更要有所作為。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在手上,創新精神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做出來、悟出來的。新時代如何按照高校思政課圖像敘事的內容開發更為系統化、具備更強針對性和親和力的本土化教育圖像敘事圖本,從圖像創作和敘事的源頭上把控圖像敘事的價值方向?這就涉及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的學習創作。

1.2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的學習創作

現代認知學理論認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質上是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和實踐的認知過程[1]。因此,通過思政課圖像創作和敘事的整個過程,使受教育者的身份角色實現從旁觀者向作者轉化,從圖像解碼向圖像編碼轉化,從價值理論的接受者向傳播者轉化,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正面積極的價值觀,才是思政教育圖像敘事的最終落腳點。教育者要引導受教育者在理性解碼圖像資源的同時,思考圖像敘事的多元表達視角,并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根據思政教育圖像敘事的主要內容引導教育主體從不同的視角展示思政課的知識理論和價值導向,強化其創新思維;在此基礎上運用“思政+專業、思政+藝術”兩融合的方法,通過“思政+專業”實現德育與智育的結合,通過“思政+藝術”實現德育與美育的結合,通過思政課程價值塑造、鑄魂育人實現真善美的融合。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管理部門的協助下,借助劃分專業板塊、相對固定教師、實施融合方法三大步驟,引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課前以圖激趣、課中以圖解文、課后圖像創作三大階段的圖像敘事設計,創設圖像敘事的特定情境,引導學生把思政課教材內容通過學習體驗、圖像構思和實踐創作,按照不同課程內容進行圖像化改編;在識圖、讀圖、析圖、繪圖、用圖的動態學習軌跡中提升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實現知行轉化。通過引導不同專業學生借助專業優勢和特點進行創作,讓學生在學習中用感官去感知,用大腦去思考,用創作去踐行,學會學習,掌握學習,高效學習,將自己的思考和感知,真實、完整、準確、有效地展示和表達出來,實現學生情感和價值的融合統一。

1.3圖像敘事圖本開發創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開發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在教育圖本的開發過程中,教師要做一個合格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研究者,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2)教師需要在校方的協助下,組建教師之間的跨專業、跨院系指導團隊:專業教師負責從圖像敘事的專業技術領域指導學生;思政教師負責圖像的立意、價值體系表達的準確度把握,以防止圖像泛娛樂化,使圖像敘事失去其本意。3)不是所有的內容都可以借助圖像來表達,圖像在表達連續性的思想和嚴密的推理過程等方面還顯得力不從心。這就要借助文本敘事的表達優勢。4)課后學生創作的敘事圖本,可以是動態圖像或靜態圖像,可以是單幅圖像或多幅圖像,可以是插圖圖像敘事或漫畫故事敘事,可以是章節圖像敘事或專題圖像敘事抑或問題圖像敘事,教師要根據教材創作主題鼓勵學生創作視角的多元化。5)不是學生創作的所有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價值,教師需要對學生創作的優秀作品進行篩選、整理、印刷,并借助媒體平臺加大宣傳,以增強學生的認同感、獲得感。6)圖像敘事的復興借助的是現代科技,面對圖像景觀的泛濫,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要在圖像圖本創作和使用的過程中切實提高對圖像的理性辨別和板繪制圖能力與技巧。7)在敘事上,圖像敘事的表達可以采用圖文、圖聲、圖樂、圖語等交互的方式,它們和圖像相互獨立又相互融合,可催生教育主體在對圖像所蘊含的價值觀、理論的解碼中,在與聽覺、視覺、觸覺與動覺的交互中,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情感和價值觀的統一。8)不是所有的專業都擅長繪畫創作,因此一定要因地制宜。圖本的文本敘事內容一定要源于教材,能凸顯教材的內容、重點和目標。9)開發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的目的是解決當前大學生對圖像敘事的需求和高校教育不能滿足這種需求之間的矛盾。因此,在圖本開發過程中要注意創作圖像的系統性和針對性、學理性和實踐性的統一,要避免圖像創作的娛樂化和庸俗化,加大對優秀創作圖像的示范和宣傳。10)圖像敘事構建的過程“學做”是關鍵,“創作和踐行”是目的。創作是為了學得更深,悟得更透,行得更好。

2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的應用

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的開發和創作的目的是服務于高校思政課教學,在提高思政教育親和力的同時,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發展,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2]。

2.1高校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可用于思政課的日常教學,貫穿于受教育者整個大學思政課程學習的全過程

高校思政教育圖像敘事圖本以高校思政課課程教材內容為依據,以創作和應用為目的,服務于高校思政課程的教育教學。教師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特點,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大階段,最終引導學生把思政教材的內容通過學習體驗、圖像構思和創作活動,以不同的樣式表達出來。圖像敘事圖本的開發、創作和應用是系統化的、可持續的、不斷改進和優化的、不斷完善和深化的,具備較強的親和力、針對性和系統性,完全可用作思政公共必修課程的日常教學補充資源。

2.2可作為五門思政類公共必修課程的教輔資料,可作為學生課程入門的導讀材料

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的內容源于高校五門思政類公共必修課程的核心內容,但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通過搜集整理資料聯系生活和學生實際,根據創作的需要和藝術的表達,在還原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力賦予圖像更豐富的內涵,更易于被學生理解、接受和認同。除此之外,圖本的創作者就是學生身邊的人,這些來自自己周邊的創作可以產生極大的吸引力,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積極去模仿、效仿、超越。另外,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文本敘事內容源于教材,保證了其客觀性,圖像敘事表達短小、精悍,畫面干凈、簡單、易于理解,這就使原本學理性較強、容易造成思政教育主體隔離的思政教學內容變得形象生動,使學生愿意讀、想讀、想創作。因此,將每學期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作為思政課程的導讀材料和教輔資料,其現實意義遠遠高于其本身的價值。

2.3可作為兄弟院校思政教學教改學習交流的重要資料和學生參與競賽等活動的參賽作品

高校思政教學不但要強調應用,還要有用,讓學生有獲得感。思政課圖像敘事圖本的開發和創作不僅要自己看著歡心、用著舒心,還要通過兄弟院校之間的交流學習進行推廣,促使思政教改的成果遍地開花,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效度。通過帶領學生參與相關競賽活動,增強學生參與圖像敘事圖本開發和創作的積極性與獲得感,有效推進思政教育,實現立德樹人。

2.4可通過新聞中心、公眾號進行推廣、宣傳,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圖像敘事場域的形成,豐富思政教育圖像敘事的圖像域

對于在創作中產生的優秀作品通過公眾號進行推廣、宣傳,提升思政教學的親和力和學生的獲得感,能有效推動他們在知行轉化的過程中影響和帶動身邊更多的同學加入圖像敘事創作和知行轉化的隊伍中,形成圖像敘事的場域,豐富思政課圖像敘事的圖像域。

3結語

總之,圖像敘事圖本應用的前提是開發,開發的目的是應用。通過圖像敘事圖本開發和創作應用產生的強大親和力和凝聚力,將學生培養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識的代言人和傳播者,充分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作用,守住思政教育的主陣地。

參考文獻

[1]徐光壽,孔祥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轉化研究[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4.

[2]王靜,崔紅.教師創新實踐的30個策略[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

作者:簡愛 史曉眉 李雯  單位:西安培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