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構成和影響因素

時間:2022-07-12 15:34:19

導語: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構成和影響因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構成和影響因素

摘要:雙高計劃對高職院校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雙高計劃”建設為契機,首先闡述了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的內涵,提出了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包括教學能力、育人能力、科研能力、社會服務能力、信息化工作能力以及國際交流能力;最后從個人、學校、企業、政府層面分析了影響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的因素。

關鍵詞:雙高計劃;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將職業教育界定為“類型教育”以來,高職迎來了改革發展的關鍵期。同年4月,教育部、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雙高計劃”),要求著力培養一批能夠改進企業產品工藝、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骨干教師,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絕技絕藝的技術技能大師。“雙高計劃”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是第一資源和關鍵性建設主體,其能力發展直接關乎“雙高計劃”建設的進度和效度。以“雙高計劃”建設為契機,探析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對于打造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促進高職院校高質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1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的內涵

教育界眾多專家、學者對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的涵義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較早提出“職業技術教育能力”,(即“職教能力”)概念的國內學者吳澤(2007),認為這是一種將勞動、職業技術、教育等領域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形成的職業技術教育能力。李暢等(2010),湯霖等(2011)都認為教師職教能力,特指高等職業教育教師應具備的各種職業能力。李耀麟(2011)對高職教師職教能力的定義為: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以職業活動或工作過程為導向,并結合學生特點和相應的教學條件實施有效教學活動的能力。陳龍圖(2015)也對高職教師職教能力內涵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進行了廣義與狹義的區分,廣義的涵義指教師從事職業技術教育所應具備的一切與之勝任工作有關的各種能力的總和;狹義的涵義則專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以上專家學者對高職教師職教能力的研究,反映了高職教師作為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但對于高職院校教師與其他類別教師職教能力之間的區別實際上并沒有完全反映出來。此外,在雙高計劃建設的新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的內涵也應不斷發展。筆者認為,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是指高職院校教師為順應“類型教育”的發展方向,在具備基本的課堂教學能力以外,應逐步向重視育人能力、提升科研能力、適應區域發展、參與社會服務等方面發生整體轉變,具備凸顯職業教育類型特點的綜合能力。

2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構成要素

通過對國內學術資源各種數據庫的利用,主要圍繞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等方面進行文獻搜集,發現在對教師職教能力構成要素方面有許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文獻分析結論具體見表1。本文通過借鑒教師職教能力的相關研究成果,結合相關政策、綱要、能力標準等文件以及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筆者認為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包括教學能力、育人能力、科研能力、社會服務能力、信息化工作能力以及國際交流能力,具體見圖1。

2.1教學能力

高職院校的首要職能是人才培養,而作為人才培養最主要、最直接的主體———高職院校教師,其教學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直接影響教師自身對職業的感受與態度以及職業生涯的發展,而且對學生當下及今后多方面發展和成長也起著深遠的影響作用。雙高計劃要求各高職院校致力于培養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因此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的內涵應更豐富,具體體現在:第一,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能力;第二,崗位實踐操作技能;第三,課堂教學能力;第四,課程開發能力;第五,專業建設能力。

2.2育人能力

雙高計劃要求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都應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高職院校教師作為雙高計劃的關鍵性建設主體,必須具備較強的育人能力。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育人能力具體體現在:首先,從教師自身的角度,真正做到“身正為范”,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人格魅力、積極的人生態度、大方得體的舉止談吐,能給學生良好的示范引領,使學生進行全面的學習。此外,育人能力強調對學生的引導,包括智育方面和德育方面的引導。高職學生基礎差,習慣不好,容易受不良習氣的影響,加上道德觀念不強,更容易脫離正軌,教師需要在教育學生智力成績的同時注重德育教育。高職院校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以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此外,還應著重引導學生養成不斷創新、積極進取、嚴謹專注、追求卓越的優秀品質,培育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

2.3科研能力

科學研究作為高職院校的第二個基本職能,在其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教師科研水平不高已經成為亟須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而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便成為高職院校推進“雙高建設”的重大突破口。首先,高職院校教師通過開展科研工作,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形成“以科研促教學、用教學激科研”的良性循環局面;其次,高職院校教師通過開展科研工作,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這無疑促進了高職院校教師育人能力的提升。此外,高職院校教師通過向企業開展科研服務,如提供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技術培訓和生產加工等,可以更好地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求,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這對后面提到的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也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2.4社會服務能力

高職院校的基本職能除了培養人才和科學研究以外,還包括社會服務。由此可見,社會服務對于高職院校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社會服務具體是指學校利用老師的智力知識和技術技能直接為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提供服務的一系列活動。“雙高計劃”對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應以參與行業企業實踐為關鍵,提高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具體體現在:首先,提升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熟悉國家宏觀發展戰略,如鄉村振興戰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等。其次,高職院校教師應根據行業及市場的發展需求,為自身能力的長遠發展做出合理的規劃。此外,高職院校教師還應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缺領域,將自身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科研成果,以便更好地提高對經濟社會的貢獻。

2.5信息化工作能力

雙高計劃要求加快建設智慧校園,促進信息技術、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以及管理服務全過程中深度融入。在雙高計劃背景下,為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需求,高職院校教師應不斷提升信息素養,提高使用各種信息技術方法的能力,包括能高效使用并能制作各類數字教學資源;運用通訊類軟件以及在線文件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和進行在線直播授課;此外還能通過實習類、學習類等APP有效管理學生的學習行為等。

2.6國際交流能力

雙高計劃對高職院校進行國際化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要求,以適應國際競爭中對大量重要或關鍵一線崗位的需求。在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應以參加國際合作項目為契機,不斷提升其國際交流能力。要鼓勵教師參加職業教育境外培訓和國際學術會議,并與境外知名高校開展合作,為教師學歷提升拓寬渠道;要與國際上知名的職業教育培訓組織、職業教育研究機構合作,為學校教師定制相關培訓,提高語言能力、專業能力、跨文化適應能力,學習職業教育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拓寬教師的國際化視野;要組織教師赴國際知名企業參加實踐,學習國際知名企業的生產工藝、生產流程,加深對新理念、新標準、新技術的認知程度。

3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影響因素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本文從個人、學校、企業、政府四個層面對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影響因素進行探討。

3.1個人因素

從主觀上講,教師自身的教育背景、職業認同、發展意識、工作量、培訓進修等因素都制約著其職教能力的提升。首先,高職院校教師入職前的教育經歷以及對自己職業的認可和贊同直接影響其能力的發展。其次,雙高計劃對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教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但部分教師不具備發展意識,對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的培養目標研究不夠,仍是更多地強調傳統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對教師的育人能力、社會服務能力、信息化工作能力以及國際交流能力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此外,許多高職院校教師時間精力也影響著其職教能力的提升。部分高職院校因大規模擴招導致校生師比嚴重超標,教學工作量繁重,部分還兼任輔導員和實訓管理工作,因此教師完成教學和科研工作都幾乎是滿負荷工作和超負荷工作了,根本無暇顧及職教能力的發展提升。最后,教師參加的個人培訓進修不夠,或者培訓內容與教師提升職教能力的實際需求發生錯位,也必將影響其職教能力的提升。

3.2學校因素

學校存在著諸多因素影響教師的職教能力的發展。一是教學教育任務要求。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工作量大,很多高職院校要求教師基本周課時量在12節以上,還要求兼任輔導員以及實訓管理工作。高職院校教師教育教學難度相對高,由于高職學生基礎差,行為習慣不好,高職院校教師需要傾注更多的心血,付出更多的勞動。二是培訓進修機制。高職院校對教師的能力建設較為重視,幾乎都配備專門的教師發展中心,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參加培訓和進修,但與教師職教能力(如育人能力)提升直接相關的較少,而且也不具有系統性,這無疑說明學校科學有效的培訓進修機制尚未形成。三是教學評價制度。雙高計劃背景下對教師職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應完善多元的教學評價制度。四是職稱評聘制度。學校組織的職稱評定和聘用制度直接關系著教師的薪資水平,因此在雙高計劃背景下其職稱評聘制度應體現出對其職教能力提升的要求。五是激勵機制。學校應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更好地促進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的提升。

3.3企業因素

雙高計劃要求著力培養一批能夠改進企業產品工藝、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骨干教師,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絕技絕藝的技術技能大師。為了更好地提升高職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學校、教師必須與企業保持非常緊密的關系。教師應經常到企業或生產一線進行實踐鍛煉,這就需要企業加強與學校、教師的配合。

3.4政府因素

近年來,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高職教師職教能力發展的政策法規,“雙高計劃”便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政府文件,對教師的職教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與此同時,針對高職教師職教能力發展的經費投入也在不斷地增加,然而也存在著區域差異以及民辦公辦差異等問題。總之,在提升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的問題上,除了教師自身的個人因素外,“學校—企業—政府”三方應當相互協調,以推動知識的生產、轉化以及應用,共同促進高職院校教師職教能力在三者的動態發展過程中得到不斷的提升。

作者:陳科 任媛 單位: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重慶建筑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