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天蒜生物學特性分析
時間:2022-07-21 08:55:00
導語:野菜天蒜生物學特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秦嶺北麓蔥屬野生蔬菜——天蒜進行引種栽培研究,采用塑料中棚栽培、5—8月份遮陽網覆蓋栽培、露地栽培、樹林下栽培等模式,通過觀察其植物學生長特性,并與野生種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出了5—8月份遮陽網覆蓋形式栽培為最佳模式,在春季或者秋季進行分株繁殖,一次定植可采收多年,栽培過程基本無病蟲害的產生,667m2經濟效益5000元以上,為野生蔬菜進行人工栽培提供了栽培管理經驗和依據,也為蔥屬蔬菜新品種的推廣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天蒜;生物學特性;栽培技術
天蒜(Alliumpaepalanthoides),百合科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野生于秦嶺北麓海拔2000~3000m的陰濕山坡、溝邊、林下[1],其嫩莖葉可供食用,具有特殊的蔥蒜氣味,是一種珍稀的山野菜。蔥屬野菜含有豐富的有機物、礦物質、維生素及硫化物、黃酮類化合物、生物堿、核苷酸、氨基酸等,中醫用其全草入藥,有散瘀止痛、止血、解毒等功效[2-3],天蒜屬于蔥屬野菜,其栽培推廣對未來蔬菜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意義。從秦嶺北麓西安市鄠邑區甘井鎮曲峪河村采挖野生天蒜植株,引種植于咸陽職業技術學院試驗基地,通過塑料中棚栽培、5—8月份遮陽網覆蓋栽培、露地栽培、樹林下栽培等4種不同的栽培形式,并盡可能給予相似于野生狀態的溫度、光照、水分等環境條件,結果發現:與野生種進行比較,人工栽培的天蒜莖、葉生長勢均較強,單株產量高于野生種2g左右;經測定,其鉀、鈣含量均高于野生種(栽培后鉀、鈣含量分別為4.72mg/g和541.3mg/kg,野生種鉀、鈣含量分別收稿日期:2021-02-21為3.84mg/g和497.3mg/kg),其他成分與野生種差異不顯著。因土壤沒有原始生態土壤的腐殖質土層深厚,故人工栽培的天蒜根系分布較淺,以水平生長為主;同時,因空氣濕度較小,地上部易老化,通過4種栽培形式的反復對照比較,以5—8月份遮陽網覆蓋形式栽培為最佳,主要表現為天蒜質地鮮嫩,收割期延長,單株產量高于其他栽培形式10%~15%,春、秋季均可栽培,667m2經濟效益5000元以上。總結其栽培管理經驗,以供生產者參考借鑒。
1天蒜植物學特性
弦狀根,根系發達,長30~50cm;具根狀莖或根狀莖不甚明顯;地下部分的肥厚葉鞘形成鱗莖。鱗莖單生,狹卵狀圓柱形,粗0.5~1.5cm;鱗莖外皮黃褐色或黑褐色,有時帶紅色;紙質,條裂,有時近纖維狀,在標本上常因外皮脫落而僅余灰白色的膜質內皮。葉由莖上發出,具甚長的鞘,寬條形至條狀披針形,寬0.5~2.5cm,長15~25cm,葉片5~7個;葉寬條形至條狀披針形,比花葶短或近等長,寬0.5~1.5cm,先端漸尖,鈍頭。花薹圓柱狀,高30~50cm,中部以下被葉鞘,總苞單側開裂,具長喙,有時喙長可達7cm,宿存或早落;傘形花序多花,松散,小花梗近乎等長,花綠白色,花被片具綠色中脈,長3~5mm,寬1.5~2.5mm,花果期8—9月,但不結籽;全株高達60cm。莖葉為食用器官。
2對環境條件的生長要求
2.1溫度
天蒜屬于耐寒性植物,喜涼爽氣候,對溫度的適應性較廣泛,生長適溫為12~20℃,發芽溫度為12~15℃。當氣溫高于23℃時,生長遲緩、品質變劣,并開始抽薹;0℃以下時,地上部枯萎,根部存活;高溫、強光或干旱條件下,莖葉纖維增多,不能食用。
2.2光照
天蒜屬于長日照植物,對光照強度的要求適中。光照過強生長受到抑制,而且莖葉容易老化纖維增多;光照過弱,不利于營養體生長,葉片窄小,分蘗減少,產量降低。
2.3濕度
天蒜喜歡較高的土壤濕度(80%~95%),空氣濕度要求不高,60%~70%較適宜,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澇,避免濕度過大造成死苗。
2.4土壤
天蒜要求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機質,喜中性或微酸性土壤,要求氮、磷、鉀肥充足。
3栽培技術
3.1栽培季節及茬口安排
天蒜種植在春季或秋季均可進行,春季一般在3月初,待地上部發芽后,生長約10cm時進行;秋季在9月中下旬,收獲1次后,地上部休眠前進行。天蒜為多年生植物,1次定植可采收多年。春季種植在3月中旬栽培,當年4月中旬收獲1次,9月份可再收獲1次,第1年可以收獲2茬,之后每年可收獲3茬(每年4月可收獲2次,9月收獲1次);秋季種植于10月底或11月初分蘗栽培,第2年開始春季可以收獲2茬,秋季收獲1茬,1年收獲3茬。
3.2繁殖方式
由于天蒜種子不能正常形成,但其植株分蘗能力強,所以采用分株繁殖,一般在春季或秋季當每株具有2~3個分蘗時即可進行。
3.3整地、施基肥
種植前施入充足腐熟的有機肥及蘑菇廢料,每667m2約3000kg,配合施入過磷酸鈣40kg和硫酸鉀25kg左右,充分拌勻,打細,做1.5~2.0m寬的平畦。
3.4定植
天蒜在越冬期地上部枯死,地下部存活。春季定植,一般在3月初,地上生長出青苗,當地上部生長約10cm,蘗芽露出時進行,定植后追施速效化肥,并澆水保持土壤濕度,促進苗子生長。秋季定植,一般于入冬前(約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進行,定植后培土保溫。春秋季定植密度均按照行距20~25cm,穴距15~20cm,每穴3~5株進行栽培。
3.5田間管理
栽培中以促進生長為主。早春待苗子出土后,中耕除草,每667m2溝施復合肥20kg,并保持土壤濕潤,每收獲1次,結合灌水每667m2施入尿素或硫酸銨10kg,或者復合肥10~15kg,促進生長。谷雨后光照逐漸增強,開始遮陽防曬,增加灌水次數。5月開始抽薹,不宜收割,逐漸進入高溫時期,地上部生長停滯,清除田間雜草,遇雨及時排水防澇,適當澆水,忌土壤干旱,不再施肥。因天蒜不耐熱,所以整個夏季不撤掉遮陽網。8月下旬—9月上旬返青后,蘗芽增加,此時撤掉遮陽網,促進植株生長,結合灌水每667m2施入硫酸鉀10kg,保持地面濕潤。在9月下旬收割后,澆水,使莖葉能在10月份繼續生長,直至地上部枯萎,進入自然休眠。如果繁殖,則在立冬后,于地上部開始逐漸枯萎進入休眠前進行分株,栽培后蓋土,土壤上凍前澆1次水。整個生產過程幾乎無病蟲害發生。
3.6采收
以采收嫩葉為主,當1個分蘗株有5~7片葉、植株高20~30cm時采收。選擇晴天上午進行,留茬高度以鱗莖上5~10cm為宜。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嶺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2]鄒忠梅,于德泉,叢浦珠.蔥屬植物化學及藥理研究進展[J].藥學學報,1999,34(5):395-400.
[3]黃晴,吳忠坤,吳中琴,等.蔥屬類植物中有機硫化物的抗氧化性研究進展[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8,39(1):214-220.
作者:陳萍 翁愛群 張潔 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涇陽縣蔬菜產業服務中心
- 上一篇:應付職工薪酬核算實務探討
- 下一篇:信息化教學如何提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