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關系
時間:2022-08-03 09:11:58
導語:體育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校園體育文化是維系學校團體的一種精神力量,其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到精神文明建設以及人文氣息營造中,以此更好地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和諧性。高校需要以優化學生身體素質能力為基礎,切實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使得師生能夠在多元化的體育活動中形成團結合作、頑強拼搏、勇于進取的精神面貌,進而為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奠定良好基礎。
二、校園體育文化對終身體育的影響
(一)轉變學生體育觀念
高校作為為社會培養人才的機構,不僅僅要給學生們傳授知識,更要鍛煉學生的體魄,讓學生擁有健康身體,而高校體育教學工作承擔著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和培養學生體育運動能力的重任,應該受到高度重視。不同的教學指導思想決定著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工作質量與效果,因此應該以正確的教學指導思想去進行體育教學工作的改革,讓體育教學能擔任起提高高校學生身體素質的重任,其中我國中醫“治未病”醫學思想能更好地指導體育教學工作。根據“治未病”思想,體育教學要求教學老師教導學生以科學合理的體育運動來鍛煉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來預防疾病,這不僅要求學校要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還要激勵學生終身運動,并且要做到“主導和引導”并重,健康體育教學工作不能僅僅局限在體育課堂教學上,更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培養學生健康生活理念,例如:引導學生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規律和養生方式等,以“治未病”的思想指導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和體育運動的合理以及規范、適量來提高身體素質以實現“未病先防”的目的,更大程度上確保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體育鍛煉能減輕疲勞
任何一套思想理論都需要通過漫長的時間和大量的實踐經驗累積才能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作為學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也在長期的體育教學和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和發展著,但是上述提到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中沒有能夠完美解決當今學校體育教學所存在的問題的指導思想。學校的體育教學應該要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和國家以及社會發展環境來確定體育教育理念和思想,指導體育教學工作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適度的體育鍛煉不僅能改善人的情緒,還能對壓力反應起到明顯的抑制作用。此外,應激反應后會給身體帶來一定程度的疲勞,這與人們的心理、生理等方面有很大的關系,但是如果人們運動過度或者情緒低落的時候,疲勞就會出現,所以人們要科學、合理地進行體育鍛煉,這樣才能逐漸提高自己的攝氧量,增強免疫力,從而更好地消除疲勞感。
(三)體育鍛煉以其競爭性緩解心理焦慮
當代認知行為理論研究表明,大學生通過參加各種體育活動,能夠較好地培養其積極的個性與情感,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內心的焦慮、孤獨、憂郁等消極情緒。高校學生進行體育訓練時,往往會有一些具有競技性的集體比賽,在比賽中,就把自己的心智和身體全部調動起來,積極參加各種競賽。比賽結束后,毫無疑問,成功者會加強自己的優越感和自信心,與暫時失敗者相互鼓勵,總結經驗,然后相互督促,以便下一次成功。另外,據有關社會調查研究發現,如果學生能定期參與體育活動,其自信心將高于普通人群,而內在的焦慮也能得到較好的宣泄與緩解,這也是體育運動所帶來的好處之一。
三、構建校園體育文化的意義
(一)結合學校體育教育目標,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
一般高校體育運動項目內容包括理論內容以及實踐內容兩方面,因此在基本理論知識內容教授的過程中將需要基于學生的認知規律傳達相應的方法技能、注意事項以及競賽規則等,同時引導學生在面對運動損傷的情況下采取合適的方法進行處理,進而更好地確保身體健康得到保障。而在體育項目強度的設置上也需要基于不同性別以及體質特點學生的身體狀態,在運動項目內容上既要面向全體,同時也要照顧個別,促使學生能夠在能力范圍內完成相應的體育運動項目任務,進而促使其能夠逐漸培養良好的身體素質能力。在此期間,通過將體育項目開展與學生認知規律相結合的方式,將能夠更好地增加學生運動的自信心,進而為培養其終身體育意識奠定良好基礎。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給予學生相應的鼓勵,對學生的運動強項以及長處加以運用,由此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為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奠定良好基礎。例如不同的學生的水性以及游泳技能都存在差異性,因此對于游泳具有恐懼心理的學生,教師需要鼓勵其逐漸感知此項運動的樂趣,期間對于其取得的進步進行鼓勵,由此更好地為促進身體素質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而對于已經掌握基本游泳技能的學生則需要更加注重對游泳速度的訓練,以此強化其綜合體質。通過個性化的評價和鼓勵,將能夠更好地增強學生參與運動項目的自信心,進而為終身運動的意識奠定良好基礎。
(二)結合學校特色,建設有時代性的校園體育文化
現代素質教育需要注重對學生綜合技能的培養,教師需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進行實踐、探索和創新活動。同時,在課程設置、運動項目內容、運動項目模式等方面,也要向生活教育理論靠攏,給予學生展現自我的平臺。構建“以人為本”的運動項目模式,要面向全體學生,積極開展各種體育活動。在開展校園體育文化活動時,也需要切實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教育開展形式相結合,使得學生能夠在多元化的體育活動中培養正確的群體意識,進而培養對體育活動的正確認知。除此之外,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結合新時代的發展潮流強化體育運動的全民化以及終身化,進而更好地運用現代化的體育觀念武裝頭腦,為構建具有時代特色的校園體育文化奠定良好基礎。
(三)校園體育文化要體現終身化
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不僅依賴于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同時還依賴于其對體育鍛煉的喜好偏向,尤其對于好勝心以及求知欲較強的學生而言,將具有競爭性的體育競賽融入體育運動項目中,將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進而為強化終身運動的意識奠定良好基礎。小型體育競賽不僅具有個人對抗模式,同時也具有團體賽的模式,因此期間將需要學生通過相互團結協作提升競賽的成功率。在小型體育競賽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學生團體合作的競賽活動,使得學生能夠在參與競賽的過程中強化團隊合作意識。例如,在快速跑的訓練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送外賣”的小型體育競賽活動,引導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接力的方式將“外賣”送到指定地點,最終用時最少的小組獲得競賽的勝利,而輸的一方則需要多跑一圈操場,以此在競爭環境中提升學生參與田徑運動的積極性,進而為優化田徑賽跑能力奠定良好基礎。為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小競賽活動的策劃中來,需要提高小競賽活動的實用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成功,獲得收獲。小規模比賽活動的策劃要從全局出發,對比賽活動要有一個完整的策劃,要有策劃目標的設計,對比賽活動中可能存在的安全細節要有預防措施。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運動積極性,小型體育活動經常采用競賽的形式,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同時在體育運動形式上也需要追求創新性,促使學生能夠在游戲競賽中更好地感知“快樂體育”理念,以此強化學生參與運動的熱情。
(四)培養學生體育精神,輔以德育滲透
三全育人的理念,對教師運動項目內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體育課程融入思政建設,就必須在運動項目內容的選擇和運動項目模式的設計上多加考慮:一是要盡量使體育運動項目內容體現出思政的元素,使學生在運動項目內容的選擇上要盡量體現思政元素,如在運動項目內容上要多加考慮,要盡量使運動項目內容更好地體現思政元素,使學生能夠鍛煉自己,同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互聯網+背景下進行傳統大學體育課程改革,應把愛國主義方面的德育教育融入課程運動項目之中,實現德育與體育運動項目的完美結合。比如在田徑特色文化組建中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引入2021年東京奧運會蘇炳添突破華人田徑成績的感人事跡,以及在體育領域為國爭光的優秀運動員、體育人物,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當看到中國運動員站到國際體育比賽最高領獎臺,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聽著雄壯有力的國歌,學生們愛國情操會被熏陶,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愛國心也會油然而生。當學生內心比較激動的時候,體育教師可以把與長跑相關的知識、訓練方法等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奧運健兒精神的感染下懂得,只有經過不懈努力,經過反復訓練,才能真正掌握靈活運動的技能。
四、開展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途徑
(一)體育競賽
為了評價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質量,可以定期舉辦競賽。考慮到學生的運動興趣往往不一樣,不夠熱情的學生一般難以短期就對體育運動項目產生興趣。就此,教師便應創新教育理念,定期舉辦競賽,促使學生從競賽中體會運動的競爭特征,調動起斗志,進而邁向更長遠的發展目標。此外,在運動競賽中,學生還可以體會到集體榮譽感,并經由實踐過程檢驗學習效果,更多地掌握運動方面的技巧、經驗,并及時彌補自身的不足。基于此,就可以很好地克制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的不良被動局面,促進學生養成更好的品質、更堅忍的意志,從根本上顯現出運動的重大價值,為后續學生進一步提升體育核心素養保駕護航。
(二)體育游戲
教師為了激發學生參與校園體育運動的興趣,預先設計一些體育游戲,在組織學生進行訓練時引入這些體育游戲,如:撕名牌的游戲、貼膏藥等游戲。這樣一來,使體育訓練內容具有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訓練。學生在撕名牌等游戲時迅速跑開,以此逃避對方撕掉自己的名牌,在逃避過程中,根據對方的動作,迅速做出反應,使學生的反應速度更快,并迅速地跑出,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對運動興趣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游戲中的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期間還可以以俯臥撐為主要上肢力量練習方式,男生一次約30次,每次4組,女生減半。平板支撐有利于上肢力量耐力,期間可以將教學競賽游戲融入平板支撐耐力比拼中,以此使得學生能夠在競爭性的環境中增強訓練的積極性。同時人力小車訓練法也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上肢力量,期間將兩人設定為一組,在相互推動以及拉伸中增強上肢力量。在進行下肢力量訓練時,可選擇負重深蹲、原地靠墻高舉、跳深、蛙跳等動作進行訓練。學生可以用手扶著墻壁高舉,身體向前傾,在老師拍手節奏下,慢慢加速雙腳踩地的節奏,使得下肢力量能夠得到提升。
五、校園體育文化與校園文化觀念建設的關系
學校的體育教學質量和效果直接受到學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影響,縱觀我國學校體育教學變革歷程,學校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其中閻智力于《中國百年學校體育思想與課程目標的比較》中梳理了我國近百年來的學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其中包括自由主義體育思想、自然主義體育思想、選手體育思想和體質教育思想等12種之多,并在經過社會各界不斷地總結后,目前有6種最受認同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分別為:素質教育、終身教育、體質教育、健康第一、快樂教育和技能教育。通過學術界的不斷深入分析和探討、總結,學校體育教育指導思想的爭議開始逐漸消退,由以往的百家爭鳴到現在的相對集中,目前大致只有兩種主流思想,即: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其實無論是以什么樣的指導思想為主,其最主要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身體健康,只是因為受到人文歷史、國家和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會有所偏差和側重點不同,但這并不妨礙社會各界對體育教育工作的越發重視。不同的指導思想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校體育教育的工作側重方向,并對學校的體育教育改革的整體框架有一定的影響,唯有確定了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才能更明確、更高效地進行體育教育工作,提高體育教學效果和意義。然而,無論是健康第一還是終身體育這兩個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對體育教學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局限,都在強調了體育一方面價值的同時忽視了體育的另一方面功能。例如:“終身體育”指導思想強調了體育運動習慣和能力的培養,鼓勵人們通過終身的體育鍛煉來增強體質減少疾病,從而更有效地實現體育運動的效果,卻忽略了學生心理調護的人文理念;“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強調了體育運動對身體健康的意義,明確了體育教學和體育運動的目的,指引體育教學方向,但卻忽略了體育運動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只有終身的體育運動才能更好地達到以運動增強體質的目的。
六、結束語
總而言之,體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將能夠成為維系校園團體發展的一種重要精神力量,期間通過多元化的文化氛圍營造使得學生能夠積極參與以及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糾正對體育運動的認知理解,進而更好地增強運動鍛煉以及終身體育的意識。并且體育文化以及校園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也將成為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基礎,期間將體育文化資源充分調動起來,使得師生能夠在體育運動中形成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精神品質,進而為促進素質教育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鄧惠.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J].中華文化論壇,2020(01):147–149+159.
[2]楊英,田杰.校園文化建設中體育元素存在意義的解構與重構[J].體育世界(學術版),2020(02):73–74.
[3]高振東,李利強,張爍.體育強國視域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文化建設困境及策略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28(05):100–102.
[4]茹瑤.自媒體時代我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探析[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7(04):91–96.
[5]馬紅玉.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3):238–239.
[6]王彩霞.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融合與發展[J].漢字文化,2020(18):177–178+196.
作者:張彤 單位:濟南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網絡教學在計算機類課程教學的應用
- 下一篇:建筑營造的3D虛擬體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