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西洋管弦室內樂演奏教學途徑

時間:2022-08-19 11:28:23

導語:高校西洋管弦室內樂演奏教學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西洋管弦室內樂演奏教學途徑

摘要:室內樂是一種非常精巧的小型器樂合奏形式,也是交響樂的基礎,對于鍛煉演奏者演奏技能、加強器樂間的相互協調配合、提升演奏者合作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在當前高校西洋管弦室內樂演奏教學中,如何基于學生現有的音樂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技能,對學生實施美育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基于此,以西洋管弦室內樂演奏教學為研究的中心,結合相關文獻資料與教學實踐經驗,探索室內樂教學與美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提出高校西洋管弦室內樂教學的優化途徑

關鍵詞:西洋管弦;室內樂形式;演奏教學;美育;優化途徑

美育不等同于藝術教育,它是美學原則滲透到各科目教學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教育模式。與傳統的教育有明顯區別的是,它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填鴨式”的教育,而是在知識與技能發展基礎上,結合審美教學與美感教學的手段,積極正確引導、鼓勵學生自我探索,從而培養學生認識美、理解美、欣賞美以及創作美的能力,達到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目的。在2015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學校美育的重要性,提出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以及美育教育教學的大力改進,突出強調美育在學校教育全過程、各方面的滲透與融合。因此,本文依托于高校西洋管弦室內樂的演奏與教學領域,以美育在其中的實踐為著眼點,對美育在高校室內樂中的實施途徑與方法進行分析。

一、西洋管弦演奏教學的美育作用及意義

學校藝術教育作為美育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藝術活動本身具有欣賞和創作的特征,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豐富和調節學生的學習生活。其中,以專業藝術教育為工作中心的高校,通過設置一系列專業理論課程和技能課程,達到專業性、技能化培養的目的。它是以培養藝術欣賞能力為基礎,以培養藝術創造能力為目標,創造更多更好的藝術品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1]。西洋管弦作為專業音樂教育的一個方向和分支,也是美育開展的一種途徑與方法。西洋管弦的演奏不僅能夠培養專業型的演奏人才和教育教學工作者,而且也能夠通過自身藝術美學的特點,塑造人的良好品格,健全完善大學生的人格,確保他們有一個積極向上健康的心理。因此,在高校的專業西洋管弦演奏實踐與教學活動中,如何運用合奏及室內樂的演奏形式與教學過程,將美育滲透到其中,使學生能夠最為真實、直觀地感受音樂美的形式與內容,培養學生欣賞美、認識美和創造美是非常重要的。

二、演奏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升演奏能力,認識音樂美

在各級各類高校的音樂院系內,西洋管弦室內樂演奏中無論是拉奏弦樂器或是吹奏管樂器,對于培養提升學生樂器演奏能力和集體協作配合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弦樂器的演奏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演奏者的手指靈活程度,對力度速度的控制能力,而且也可以在演奏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講解樂曲的結構邏輯形式、藝術表現張力、內容與情感,使他們從宏觀布局上認識樂曲的形式美與內容美,兩者達到高度的統一。

(二)積極創新,培養創造美

學生在具有一定演奏能力和對于音樂美有初步認識的的基礎上,通過對其講解音樂構成的要素(節奏與節奏型、旋律發展手法、調式調性、主題材料、核心音調),使學生能夠以微觀的視角更為清晰地認識創作手法,了解作曲家的藝術特色,從而能夠更好地掌握樂曲與演奏樂曲,進一步通過即興音樂的創作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創造意識,讓他們在體驗中創造美。可以說,西洋管弦室內樂演奏教學中樹立以美為本的核心,通過開展和諧室內樂演奏教學,讓學生在演奏實踐中不斷享受音樂創造的過程。

(三)促進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美育的實施符合全面發展教育的要求,是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是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2],也對音樂教育改革具有促進作用。高校作為社會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專業技能型、學術型人才的搖籃,也是學生向社會過渡的關鍵時期。因此,培養學生健康積極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質也是教育的重心之一。那么,作為高校專業音樂教育教學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西洋管弦室內樂,在演奏教學中通過音樂的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認同感以及增強自信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校西洋管弦室內樂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西洋管弦室內樂作為高校音樂藝術專業課程中必備的教學內容,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重奏與合奏學習、實踐,達到各課程在內容與形式上的總結與提升。但是通過了解發現,西洋管弦室內樂在我國的發展較為緩慢,對西洋管弦室內樂教學認識不夠深刻,體系建設不夠完善,課程內容不夠科學以及教學評價方式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制約了其發展[3]。在西洋管弦室內樂教學中,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國西洋管弦室內樂教學的發展相對國外較晚,在以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為主的少數專業音樂院校開設了室內樂課程,部分師范類院校至今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這一情況的出現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國在專業音樂教育的建設過程中,對室內樂的認識不足與片面。傳統音樂教育更多地強調、側重對演奏者技能的提高,忽視了音樂現代化教育的要求,即音樂教育中美育是一個不可分裂的整體。在西洋管弦室內樂教學體系建設上,多以器樂獨奏為主修課,同時弦樂與管樂在學生、師資上不平衡,大部分教師、學生對于室內樂認識不足,往往導致對合奏、室內樂訓練的忽視。這種以獨奏演奏為主修、合奏為輔修課程的教學體系,對學生音樂技能的提升是不全面的。西洋管弦室內樂課程和內容不受重視的表現為:缺乏相關成熟的理論體系、經驗指導以及優秀師資。在課程的設置層面,多數高校中的音樂院系將西洋管弦室內樂演奏邊緣化,很多院校沒有安排設置室內樂課程,即使有一些輔修的室內樂課程,但是在設置、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也都不夠科學、完善。投入精力少、對待室內樂演奏教學敷衍的態度直接導致了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的不佳。而在課程教學內容層面,也多局限于西方傳統的演奏技巧的演奏教學,很少涉及西洋與民族樂器合奏、重奏等多樣形式。由此也導致教學內容的單一化,無法滿足課程教學內容多元化和時代化的要求。在西洋管弦室內樂教學方式和評價上,多數教師延續以往教師授課、學生練習的單調形式,將演奏技能的提升作為教學的重點,只注重個體演奏而忽視與其他樂器協作配合、合奏等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的方式,不利于室內樂演奏中的融合,也忽視了對學生音樂情感與內涵的引導,只會將學生訓練成一個演奏的機器,而不是一個具有獨立藝術特質的演奏家。在教師對學生演奏能力的評價上,由于高校音樂專業院系以獲獎賽事取得成果為考核評價標準,將其作為評價學習成果的主要依據,也導致學生更多地注重自我專業技能的提升,由此也造成了評價方法的扁平、單一,不夠科學。

四、西洋管弦室內樂演奏教學的優化途徑

(一)優化課程設置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洋管弦室內樂的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西洋管弦樂演奏邊緣化,在專業音樂教學體系中處于劣勢地位,以及教師在教學觀念上的保守等。那么,為能夠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有所創新變化,就需要變革原有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結構,提升西洋管弦室內樂的地位。因此,針對于這一問題教師要發揮積極創新精神,設計制作精品的室內樂課程,優化和改進教學方式,積極探索教學模式。

(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人才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核心動力,因此要實現西洋管弦室內樂能夠更好地發展,需要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力度,健全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與人才選拔機制。專業院校發展起來后,西洋管弦室內樂的演奏人才在我國也逐漸增多,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西洋管弦演奏家。但是基于我國長久以來在室內樂演奏教學上的缺乏,可以看出針對于西洋管弦室內樂專門教學的人才仍是不足的,也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完善、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對于健全西洋管弦室內樂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高校師資的培訓上,利用好對外合作與國際化辦學的優勢,加強與國內外高校間的合作,以此提升教師的演奏能力與教學能力。

(三)選擇合適的演奏形式與演奏曲目

在西洋管弦室內樂的演奏中,要基于本校現有的專業方向和樂器入手,避免選擇某一形式的室內樂而缺乏演奏者。在傳統的室內樂演奏中,可以分為以某一樂器的重奏(長笛四重奏、單簧管四重奏、薩克斯四重奏),或是以某一樂器組的重奏(木管四重奏、銅管四重奏),以及不同樂器間組合的演奏形式(鋼琴、單簧管、長笛等的組合);在多元化、現代化的室內樂演奏中,也會將架子鼓、電鋼琴、手風琴以及民族樂器等組合形成新的演奏形式。在演奏教學內容上,基于學生的演奏能力和演奏程度制定教學內容,選擇耳熟能詳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音樂曲目進行實踐訓練,例如莫扎特的《G大調弦樂小夜曲》、貝多芬的《第五鋼琴三重奏》、肖斯塔科維奇的《單簧管長笛鋼琴三重奏》和長笛四重奏《費加羅的婚禮》等樂曲。

(四)加強日常訓練

基于室內樂是一種重奏的音樂表演形式,所以在對于西洋管弦室內樂的演奏教學中,可以基于音準、節奏、強弱以及銜接等重奏方面的要求,開展日常的訓練活動。首先,在演奏教學或是排練前,提醒學生主動科學地對音,確保室內樂演奏形式組合中的每件樂器都處于同一個頻率,并引導學生練習常用的和弦和連接句,以增強演奏時良好的諧和感,從而奏出和諧、統一、相融的音樂[4],增強對于美的感受能力。其次,注重在節奏上的日常訓練,要求運用節拍器進行演奏訓練,增強準確性以及對節奏的感受力,進而感受節奏的律動美。最后,依據作品的邏輯結構和旋律發展特點,準確地掌握音樂強弱的力度,通過演奏中力度強弱的對比變化與處理,還原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呈現出作品的內在美。

五、西洋管弦室內樂演奏教學中美育滲透的方法

將美育滲透到西洋管弦室內樂的演奏與教學中,是非常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它是美育在具體音樂演奏實踐和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細化,通過合奏、重奏等演奏組合形式,強化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培養學生認識美、理解美、欣賞美和創作美的能力。因此,美育在西洋管弦室內樂演奏教學中的具體實施,不僅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學校的課程設置,而且更需要教師能夠在實踐中積極落實。

(一)理論講解,增強審美意識

教師在選擇合適的西洋管弦室內樂演奏曲目時,要依據學生實際的演奏能力和水平,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曲目。在確定了曲目后,首先從作曲家生平、作品的創作背景方面進行介紹;其次,從樂曲的結構、調式調性、旋律特點、伴奏織體、和聲進行等方面講解作曲家運用的創作手法,促使學生感受曲目設計和構思的精妙,并通過聆聽演奏視頻感受樂曲的結構美、和聲美、旋律美及節奏美,以增強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意識。

(二)教師示范,促成審美標準

在西洋管弦室內樂的演奏教學中,由于室內樂演奏組織形式的不同,其中樂器的運用也會不同,也由此導致演奏曲目選擇和演奏示范具有一定的難度。雖然樂器的差別會導致演奏教學的不同,但是教師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旋律片段或技巧性段落,首先從創作理論層面強調整體的風格內涵,然后用自己擅長的樂器講演示范片段。最后,邀請其他器樂、學科的教師共同對樂曲進行整體的演繹,以及對部分重要片段、銜接部分、華彩段落的講解,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學生們的聆聽、欣賞樂曲的美,形成正確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觀念。

(三)二度創作,再塑審美觀念

二度創作是演奏者們在對作品理解的基礎上,融合教師的指導與自身演奏實踐經驗,對作品進行的升華和重新塑造。因此,為能夠增強西洋管弦室內樂演奏教學的成果,拓寬音樂美的傳播范圍,教師也要積極主導組建西洋管弦室內樂社團。利用社團的優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相關的排練、比賽與演出活動,從而豐富美育在高校的形式。學生們在眾多的演出中,獲得自我價值的認可,感受到室內樂演奏所帶來的歸屬感。音樂從創作到演出再回到創作,形成了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閉環,對于美的價值、功能也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

六、結束語

在西洋管弦室內樂演奏教學中,通過合奏與重奏的形式,不僅可以彌補管樂、弦樂演奏時單一的音色,提升演奏的藝術效果,而且也能夠使學生或演奏者更好地完善對音樂的藝術闡釋。美學作為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產物,也通過潛移默化的其他形式,反作用于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那么,就如何將美學的特點滲透到西洋管弦室內樂的教學中,使學生能夠在作品演奏的過程中,通過協作配合、聲部控制達到技術提升和作品完美詮釋的目的,這一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工作者漫長的努力與探索。

參考文獻:

[1]李良炎.論美育中藝術教育的地位[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9(7):63.

[2]翟宇.探究美育教育在藝術教育中的積極意義[J].教育界(基礎教育),2019(7):51—52.

[3]張華.對于室內樂教改與人才培養的思考[J].北方音樂,2019,39(12):204—205.

[4]韋澤宇.高職院校木管室內樂演奏美育滲透研究與實踐[J].大眾文藝,2021(24):189—190+138.

作者:高馥佳 單位:哈爾濱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