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與課堂多平臺混合式教學模式
時間:2022-08-22 16:28:02
導語:網絡與課堂多平臺混合式教學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在材料科學基礎課程教學中引入智慧樹慕課、雨課堂、微信課程群等,與課堂教學結合形成線上與線下多平臺混合式教學模式。從教學設計和課程考核機制等方面開展課程建設與實施,并基于后臺數據統計功能,對學生進行學情檢測,分析教學實施效果,并提出改進措施,以期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教學設計;考核機制
中國大學MOOC、雨課堂等網絡教學平臺的涌現,改變了原有課堂教與學的形式,扭轉了學生學習的被動局面,削弱了地域和時間對學習活動的限制[1-2]。楊清熙等[3]在對比分析在線教學與課堂教學優缺點的基礎上,提出了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發展方向。網絡與課堂結合的教學方式,既能夠充分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測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能夠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成果導向”的教育理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4-5]。材料科學基礎課程是材料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它涉及的專業知識面較廣,具有理論性強、內容龐雜、概念和知識點較為抽象的特點。原有的教學方法難以滿足目前的教學需要。針對存在的問題,本教學課程組依托智慧樹網絡教學平臺建設了材料科學基礎慕課,并借助雨課堂和微信課程群開展了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建設,探究了網絡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多平臺混合式教學模式,以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1教學方法設計
材料科學基礎課程的原有教學模式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適當布置隨堂測驗和課后作業,所有的環節在課堂內進行。改革后的多平臺混合式教學,引入了在線學習環節,從網絡教學、課堂授課與互動、學生學情檢測等方面激發學生全程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多樣化的學習形式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1.1網絡教學
網絡教學主要是基于前期我校在智慧樹平臺建設的材料科學基礎慕課,要求學生在課前規定時間內完成慕課視頻觀看、參與討論和問答等學習環節。學生在視頻觀看過程中要進行簡單測試,測試內容為學過的知識點。只有測試通過了,才能繼續后面知識點的學習。教師在課前通過后臺數據分析學生的視頻學習進度和學習習慣,對低于進度的學生發送督促提醒。學生通過平臺的問答區參與教師開展的討論活動,也可發布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生相互作答或討論。教師可針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給予解答,引導學生消化和吸收相應的知識點。教師通過設置章節測試和期末測試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提高學習的自主性;二是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學生學習,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1.2課堂授課與互動
課堂授課伊始要求學生通過雨課堂掃碼簽到,實時了解學生的出勤情況。課上,教師對先期慕課學習中出現的一般知識點進行簡單介紹,而對如位錯的基本理論、塑性變形部分等重點、難點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有時利用雨課堂平臺推送一些選擇題或判斷題,讓學生利用手機即時回答,結合答題情況對知識點進行精確講解,或者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使每名學生都能融入課堂中。學生有不理解的內容,也可通過雨課堂的彈幕功能發布,教師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解答,開展討論、互動交流,將問題在課堂上解決。教師還可根據答題的正確率或討論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教學進度,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考慮到材料科學基礎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發展性,教師授課時還可設計一些與工程實踐相關的思考題,或者需要學生課后通過查閱網上相關資料才能了解的材料發展及分析測試技術的相關內容,并在雨課堂平臺上布置課后作業,以輔助混合式教學的開展和實施。通過平臺的授課課件自動保存功能,學生可以在課后隨時收看回放,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通過微信課程群與教師進行實時的互動和溝通。
1.3學生學情檢測
通過查看慕課后臺數據分析報告,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慕課學習、測試和參與討論情況,對沒有跟上進度的學生發出督促或提醒。通過雨課堂后臺數據分析報告,從學生上課的出勤率、答題率、答題正確率等方面進行全面檢查,為教學評價和改革提供參考依據[6]。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測試題的正確率和答題率,分析學生對相應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反思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中存在的問題,實施改進措施。利用微信課程群對“預警”的學生提示,及時了解“預警”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狀況,與班干部、班主任形成合力,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調整學習狀態。
2課程考核機制
我校材料科學基礎課程培養學生初步的工程思維和分析能力,使學生能夠基于材料科學基礎知識進行材料的成分設計,并解決材料科學與工程相關的復雜工程問題,具備設計實驗方案和技術路線的能力。因此,課程考核不僅要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對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做出科學評價。基于網絡與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和特點,選擇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的多元化課程考核機制,即網絡學習、課堂、課下表現和期末考試均納入考核范圍。這就促使學生注重平時的學習,循序漸進地積累課程知識。課程的考核成績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慕課學習成績占比30%,其包括12%視頻學習成績、3%參與討論成績和15%測試成績。視頻學習成績根據視頻學習進度和學習習慣給定;參與討論成績則是根據對教師在智慧樹平臺發布討論題的參與度、回答情況和提出問題的成績綜合給定;而測試成績則是根據章測試和期末測試的成績綜合評定。第二部分,課堂、課下表現成績占比20%,其包括2%課堂表現成績、8%隨堂測驗成績和10%課后作業成績,最后根據得分數進行綜合評分。課堂表現主要根據學生的出勤率、課堂討論的參與度進行綜合評分。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內容,尤其是難點和重點內容安排5~6次隨堂測驗、7~8次課后作業。這樣不僅可以督促學生及時復習、消化和吸收知識,也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教學內容和進度,提高教學成效。第三部分,期末考試成績占比50%,采取線下閉卷的形式進行。根據課程培養目標和要求,試卷內容中減少記憶性題目的比重,增加案例分析、設計和綜合應用性題目的比重。通過這種考核比例的調整,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基本理論解決材料科學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考核情況對教學內容和進度安排做適當的調整,還可為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教學實施效果及改進措施
3.1教學實施效果
經過近兩年在材料科學基礎課程中實施網絡與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智慧樹慕課、雨課堂、微信課程群和原有課堂相結合的多樣化教學形式,活躍了課堂氛圍,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對我校2021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和材料物理專業192名學生的材料科學基礎課程慕課學習情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在慕課的學習進度、學習習慣、章測試以及期末測試的習題作答四個方面,學生的得分率均在95%以上。但是討論參與度的得分率相對較低,為58.5%,這也是后續要引導學生改進的地方。通過線下過程考核,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高質量地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隨堂測驗的成績也比較理想。二是多元化的評價機制,促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發展。圖1為近3年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材料科學基礎課程期末總成績平均分的對比圖。2019年和2020年采用原有的線下授課方式,期末總成績根據課后作業、隨堂測驗和期末考試三部分成績進行評定,2021年為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和考核機制評定期末總成績。從圖1可以看出,與2019年、2020年的原有教學模式相比,2021年平均分分別提高了7.9分和6.6分,線上成績評定的增加,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并轉化為成績的提升。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機制,體現了過程考核的重要性,有利于督促學生主動使用網絡平臺,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促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發展。
3.2改進措施
網絡與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材料科學基礎課程中應用之后,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結合我校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提出了以下三條改進措施。3.2.1優化課程評價體系教學效果的評價不僅僅體現在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效果的評價,即“評學”;同時也應該反映出學生對整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的評價,即“評教”[7]。因此,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開展學生的評教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線上評價、問卷調查和開放式主觀題等方式,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習效果的滿意度,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以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3.2.2適當引入工程實踐案例為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和提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多引入相關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盡量選取工程實踐案例,如金屬材料的擴散和固態相變部分。通過引入適當的工程實踐案例,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材料的成分、組織、性能、應用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加強學生工程素質的培養[8]。3.2.3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慕課學習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的學習進度低于計劃,應該進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課堂授課前,通過雨課堂發布針對課前慕課學習內容的測試題,并將測試成績列入過程考核,以促使學生注重慕課學習效果,達到自學和預習的目標。
4結語
本文將智慧樹慕課、雨課堂、微信課程群等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并以我校材料科學基礎課程為例,設計了線上和線下多平臺混合式教學模式。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彌補原有教學方式的短板,而且可以延伸課堂,實現信息化和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通過這種網絡和課堂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踐,以及應用多元化的課程考核機制,加強線上、線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學生主動學習轉化為成績的提升,使教學質量得到明顯的提高。盡管如此,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針對我校培養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后續將會在課程評價體系、引入工程實踐案例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方面繼續改進,以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作者:王香劉 二寶 周惠敏 代曉宇 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
- 上一篇:科技企業業財一體化推進策略
- 下一篇:新時期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