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學的發散思維

時間:2022-09-06 11:50:56

導語:初中作文教學的發散思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作文教學的發散思維

對于初中作文,《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明確要求: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根據表達的需要圍繞表達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思考。而作文訓練的現實情況是:大多數學生愁眉苦臉,咬斷筆頭仍無從下手;一部分學生網上搜索,簡單抄襲;有的學生東拼西湊,應付了事。作文的通病有:中心不明確,立意不高;素材單一,無病呻吟;語言直白,表達不暢等。實踐中,少有立意高遠、中心明確、結構嚴謹、語言流暢的佳作。基于作文教學的這些問題,筆者在作文教學時有意識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訓練。

一、引導學生閱讀經典作品并進行分析思考訓練

面對作文題目,許多學生無話可寫,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積累的素材貧乏,然而題材豐富、選材新穎正是寫作文的關鍵所在,這就需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引導,以課本為依托,結合教材中的經典名著,讓學生進行系統的閱讀,積累寫作資源,并認真分析、深入思考。我國經典作品浩如煙海,教師讓學生按美學、哲學、史學、文學等分類進行選擇性閱讀。美學、哲學類作品要求看入門書籍,了解基本的知識架構;史學和文學類作品要求比較深入地閱讀,并按照愛國、親情、愛情、景物、審美、科學、送別等主題分類閱讀并寫出讀書筆記。讀書動手也是在動腦思考,勾畫圈點、批注、評點,都是很好的思維訓練,每個學期完成兩三個主題,并積累一定的素材,持之以恒,便能聚沙成塔。比如,綜合性學習《古詩苑漫步》時,可讓學生嘗試“分門別類輯古詩”,選定一個專題,如古詩詞中的春夏秋冬、風花雪月、湖光山色、離愁別緒、名勝古跡等。將相關古詩詞輯錄起來,并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給每首古詩詞作注釋,撰寫簡要的賞析、評點文字,還可以配上一些插圖,凸顯詩詞的意境。輯錄完成后編訂成一本詩集,起一個新穎別致的名字,和其他學生相互傳閱、交流、補充,共享“編書”的快樂。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既復習鞏固了大量的古詩詞,積累了許多寫作的素材,又在“編書”的過程中體驗了“創造”的辛苦和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了學生閱讀寫作的主觀能動性。

二、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用心體悟生活中蘊含的哲理,寫出自我

建造房屋要有磚瓦、水泥等建筑材料,寫作文也需要有材料,材料一方面源自書本知識的閱讀和積累,另一方面則源自生活。學生每天都在接觸人,接觸事,這些卻是學生所要加以選擇、提煉而構成文章的材料。對于一個熱愛生活、善于觀察、重視積累的人來說,生活是作文鮮活素材的第一源頭,用心觀察生活,才能發現平時容易忽視的人、事、景和情的細微之處,用心體悟才能領悟到別人看不到的本質或深層次的思考,才不至于在寫母愛時,除了雨天接送上下學母親衣裳被雨淋濕“我”卻衣著完好的事跡,就是病床前母親守候一整夜“我”病情趨穩的情節,81寫老師時,不是老師帶病上課,就是深夜批改作業,千篇一律,毫無新意。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體驗生活,欣賞晚霞落日的美,體會湖中荷葉蓮花的春華秋實,在四季變化中感受萬物生長與凋零,在親身體驗之中,增加對生活的感悟。比如,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一連串動詞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捕鳥的整個過程,教師引導學生揣摩“雪地捕鳥”的精彩,可帶領學生走出戶外模擬這樣的過程,分幾組進行,還原文中的描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種體驗生活的方式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還能為學生寫作積累大量的素材。

三、以仿寫作為切入點,巧妙構思,多做練習

作文課上,教師剛布置作文,一些學生就拿起筆來動手寫作,其實,動手寫只是整個寫作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好比建造房子,蓋房的第一步并不是砌磚壘墻,而是設計房子的藍圖。作文也一樣,沒有“十月懷胎”,就沒有“一朝分娩”,沒有動筆前的大量準備工作——靜默觀察和凝神細想,就不可能一揮而就。《李笠翁曲話》中說:“袖手于前,始能疾書于后。”正是對寫前構思重要性的形象表述。作文構思訓練可以從仿寫開始,讓學生認真揣摩范文的立意、寫法、結構、語言、選材等方面的特點,精準模仿,反復練習。比如,在眾多表現親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懷念》都是非常典型的作品,以平實的語言敘寫平凡的事件,傳達真摯的情感。學生可以借鑒其具體寫法。如,選擇某一形象凝聚情思,推動情節,貫穿全文,注意表現自己對所寫人物態度、情感的變化等。在反復的仿寫訓練中,學生可以掌握并能逐步熟練地運用一些寫作的方法技巧,取得作文的進步。另外,構思訓練可以從審題、立意、選材、過渡、語言等幾個方面進行。學生拿到作文題目后,不要著急下手,教師要先引導學生仔細審題,分析題目的要求和重點,在紙上列出能想到的所有的寫作方向(如能選擇的主題、羅列相關的事例等),然后選擇最新穎的主題和最新鮮、最熟悉的材料,再斟酌材料的詳略和先后,隨即列好提綱,作文便水到渠成了。比如,以“家鄉變了”為題,寫一篇作文。對于這一個題目,審題不難,圍繞“家鄉”,重點寫“變”,那么怎樣才能寫出新意呢?一條條大路寬又平,一排排綠樹迎春風,一幢幢小樓平地起,一輛輛汽車滿新村。這是許多學生的立意,歌頌黨的富民政策,主題積極,但是千人一面,難以出眾。換個思路,觀察村里的現狀,年輕人外出務工,村里全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沒有了往日的熱鬧和活力,這個立意獨辟蹊徑,有更深層的思考和憂慮,顯而易見更勝一籌。再往深處想一想,我們還可以寫“鄉村振興”的主題,包村干部和黨員先鋒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推動產業發展,培養鄉村人才,籌集建設資金,帶動農民工和年輕人回流鄉村發家致富等,這樣的立意顯然更具匠心,有時代氣息,主題積極向上,是許多人看到了又寫不出來的。

四、改變學生的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根據已有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以尋求多樣答案的思維方式。寫作時不能局限在事物的表象,拘泥于一種答案,而要力求摒棄常規思維,發揮想象和創造,從深度挖掘,尋求與眾不同的方向。尤其是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更要打破慣性思維,另辟蹊徑,不走尋常路。比如,以“話說信紙”為話題,教師可以先展示一頁信紙,讓學生觀察,進而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從眼前看到的信紙延伸開去,盡情大膽設想:形狀、色澤、質地、聲音、來歷、歷史沿革、文化承載;視覺、聽覺、觸覺、味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抒情散文等。只要學生打開思路,就能“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從不同方向和角度寫出富有個性的文章。教師針對性地指導結合學生長時間地練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學會大膽創新,勇于挑戰,在以后的寫作中就會打破慣性思維,培養發散思維,作文水平也會大幅度提高。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隨著作文片段(小作文)成為中考必考內容,作文教學也越來越重要,占據了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書本學習和生活體驗相結合,運用發散思維,多在構思上下功夫,假以時日,定能寫好作文。

作者:王軍 單位:山西省壺關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