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生存現狀
時間:2022-09-20 09:11:04
導語: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生存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對500名受眾進行了調研,分別從受眾視角分析了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媒體的生存現狀;從受眾對主持人的關注度、認可度、不同類型主持人受新媒體影響的程度三個方面,分析了新媒體背景下主持人的生存現狀;從受眾對主持人行業發展的看法、對主持人向新媒體領域轉型的看法以及對主持人職業發展的建議三個方面,分析了新媒體背景下主持人的職業發展路徑,且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媒體;播音主持;現狀;發展
在廣播或電視中,出場為聽眾或觀眾主持節目的人就叫做節目主持人,主持人不是表演者,也有別于新聞播報者。本文中的“主持人”均指“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他們是廣播電視發展到一定階段、廣播電視節目逐漸成熟的產物,是在廣播電視媒介實現有效傳播過程中應運而生的。新媒體背景下,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電視不僅遭遇著新媒體傳播理念的沖擊以及多種媒體競爭生存的壓力,同時也面臨著受眾流失、影響力減弱、權威性受到挑戰等多重危機,主持人的生存現狀與發展引起關注。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在開放式訪談的基礎上制定了封閉式問卷,并隨機抽取了500名不同地區、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受教育水平和不同職業的受眾作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65份。
一、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生存現狀
傳統的節目主持人依附于廣播電視這一媒介進行工作,探索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的生存現狀,為研究主持人的現狀與發展奠定基礎。根據調查,465名受眾中,在信息獲取的主要渠道方面,選擇廣播電視的占比5.16%,選擇手機或電腦媒介的占比93.33%;在媒介占用時間方面,85.81%的受眾每天上網時間多于聽廣播、看電視的時間,僅5.59%的受眾每天投入廣播電視的時間多于上網時間,8.6%的受眾表示“投入兩者的時間差不多”,在收看一場球賽或者一臺大型晚會時,約70%的受眾會選擇通過電視收看。由此可以看出,在面對“重大事件”時,電視的“儀式感”是難以被取代的,受眾通過電視會形成“想象的共同體”,產生一種雖“素未謀面”但“休戚與共”之感。以央視春晚為例,它作為中國人普遍認同的“儀式”,既是促進社會和諧、強化國家認同的政治儀式,亦是團聚、交流與陪伴的家庭儀式。如果一個家庭的所有成員在除夕夜不是通過電視共同收看春晚,而是各自借助移動終端觀看,這樣的場景顯得反常———熱鬧喜慶、歡樂共享的“年味兒”變淡,傳統節日團聚的意義變小。那么,春晚作為儀式的意義是否存在也值得考究。有學者從媒介傳播與內容創作的角度出發,提出“無論新媒體如何發展和繁榮,只要電視媒體還存在,電視‘春晚’就應一直辦下去”的觀點,這與本研究的結果一致,是新媒體背景下電視媒體仍具有生存價值與生存優勢的有力論證。廣播具有中波、短波,覆蓋范圍廣,穿透力強,沒有盲點等特點,這使其擁有其他媒體不可企及之處。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廣播往往承擔著為受災群眾排憂解難的重任。比如,當自然災害導致停水、停電、交通癱瘓、通訊中斷以及其他媒體無法及時發揮作用時,廣播就肩負起信息通報、中轉、協調和組織等職責,在黨和政府與受災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時,中央軍委作出決定———給前線戰士配發17萬臺收音機,使其通過廣播接收信息。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提到“今天,廣播是性價比最好的媒體,沒有之一”,他認為數字技術為廣播打開了新的空間。由此,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廣播憑借自身特點有了創新發展的更大可能。從受眾的信息獲取與使用時間兩個方面來看,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確實面臨渠道多樣化的競爭、自身被使用率的降低等挑戰,但是廣播與電視均有其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優勢。
二、新媒體背景下節目主持人的生存現狀初探
(一)新媒體背景下受眾對主持人的關注度
調查顯示,在收聽廣播或者收看電視節目時,超過50%的受眾會關注到主持人,26.67%的受眾是否關注主持人取決于節目,18.28%的受眾是否關注主持人取決于主持人自身,完全不關注主持人的受眾僅占4.52%;約60%的受眾有多位喜歡的主持人,15%的受眾有一位喜歡且固定不變的主持人,25%的受眾沒有喜歡的主持人。通過受眾的反應和評價,可以真正了解大眾傳播媒介的效能和效率,可以說,受眾既是傳播效果的“顯示器”,又是職業傳播者是否夠格的評判者。調查結果顯示,受眾對主持人的關注度處于較高水平,受眾不僅關注且主動喜歡,這是高關注度的一個突出表現。“完全不關注主持人”或“沒有自己喜歡的主持人”的受眾占比均較低,這也再次印證了新媒體背景下受眾對主持人的高關注度,即從關注度這個維度來看,主持人的生存現狀較為樂觀。
(二)新媒體背景下受眾對主持人意義的認可度
新媒體迅猛發展之時,“不再需要主持人”等言論甚喧塵上,廣電媒體主持人離職轉行的現象屢見不鮮,一時間,主持人這一職業存在的價值受到質疑。白巖松曾說:“在中國,傳統媒體深受新媒體的沖擊,主要問題在自身而不在新媒體”,主持人面對新媒體浪潮所產生的職業焦慮,在很大程度上被無形放大。筆者通過調查發現,超過80%的受眾認為主持人在一檔節目中有重要作用,少部分受眾認為主持人在節目中的作用視節目或者主持人的專業水平而定,僅有1.72%的受眾認為主持人不重要;超過70%的受眾表示自己是因喜歡主持人才關注并收看節目的。因此,新媒體背景下,從受眾認可度來看,主持人的生存現狀也比較樂觀。
(三)新媒體背景下不同類型主持人的受影響程度
不同類型節目主持人受新媒體的影響程度不同。受眾認為,受新媒體影響最大的是文藝(含綜藝)節目主持人,其次是娛樂節目主持人;受新媒體沖擊最小的是少兒節目主持人。此外,選擇新聞類、社交類、體育類、氣象類等節目主持人的受眾占比相差不大,這主要是出于以下原因:新媒體的興起使得受眾通過媒介進行娛樂的方式變得多元,在此之前,成年受眾多通過收看文藝(含綜藝)、娛樂節目進行放松或消遣,如今,可選擇通過手機、iPad等移動設備刷微博、玩微信、打手游、看短視頻等。少兒對手機等移動通訊設備的持有率較低,仍多以收看少兒節目為主要娛樂方式,因此,文藝(含綜藝)節目主持人受新媒體的影響較大,少兒節目主持人受影響較小。值得關注的是,雖然選擇“受新媒體影響最大的是文藝(含綜藝)節目主持人”這一選項的受眾最多,但占比仍未超過30%,沒有一種類型的主持人被受眾普遍認為受到了新媒體的絕對影響,即宏觀來看各類型主持人受影響程度相差不大,基于此,主持人行業整體的生存現狀也較為樂觀。
三、新媒體背景下節目主持人職業發展淺析
(一)新媒體背景下受眾對主持人行業發展的看法
調查顯示,僅有3.87%的受眾認為廣播電視節目不再需要主持人,有24.09%的受眾認為是否需要主持人是根據節目需求來決定的,其余超過70%的受眾堅定地認為“新媒體背景下仍然需要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可見主持人這一行業仍有其生存與發展的受眾基礎。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節目形式層出不窮,有的節目為進行形式創新取消了主持人設24置,但是,這些節目依然有代替主持人功能的角色出現。比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于2021年10月1日晚播出的《中國夢·祖國頌———2021國慶特別節目》中的講述人、綜藝節目《你好生活》中的領隊,其本質上仍起到節目主持人的作用。因此,新媒體背景下我們無需擔憂“是否需要主持人”,應該更關注需要哪種主持人。
(二)受眾對主持人向新媒體領域轉型的看法
此處“轉型”一詞的意義邊界由調研前期開放式訪談總結歸納而來,僅指“放棄傳統媒體職業,轉向新媒體領域”(已在問卷中標明),例如部分主持人從廣播電視媒體辭職后在電商平臺進行直播帶貨的行為。對于主持人向新媒體轉型這一問題,約51.4%的受眾認為“這是個人選擇,并不能夠代表行業趨勢”,約48.6%的受眾認為“隨著媒體局勢不斷變化,這樣的轉型可能成為主流”。因此,主持人向新媒體的轉型既是個體對職業發展的考慮,也是對行業趨勢的預測。需要注意的是,這并非是新媒體背景下主持人生存現狀堪憂的表現,而是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從業者選擇多樣化的必然趨勢。
(三)新媒體背景下受眾對主持人職業發展的建議
超過70%的受眾認為主持人應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尋求全面發展,不到10%的受眾認為主持人應堅守傳統媒體崗位,不足20%的受眾認為主持人應直接轉戰新媒體領域。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入,借助新媒體手段更好地發展“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這一職業,是主持人的必修課,也是特定時代賦予主持人的責任。2019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主持人大賽上,已有選手嘗試在自己的主持中加入新媒體互動的元素,既展現出主持人善于運用新媒體的能力,也創新了主持方式,強化了其鮮明的個性。此外,從《主播說聯播》的短視頻傳播,到央視新聞派出主持人與電商平臺合作直播帶貨,都顯示出傳統媒體在不斷進行探索創新。超過25%的受眾認為對主持人來講是知識儲備與思維能力最重要,近20%的受眾認為外在形象與個人氣質最重要,12.26%的受眾認為個性特點最重要,11.61%的受眾認為是打造屬于自己的標簽化節目最重要。高貴武老師在其文章中將節目主持人的專業能力分為“技能化”與“素養化”兩個部分:“技能化”是指能夠快速學習掌握的應用能力,“素養化”是指通過長期積累沉淀而形成的內在能力。問卷中的“知識儲備與思維”屬于“素養化”部分,因此,受眾對主持人的期待并非停留在播報或者主持的技能層面,而是向內在素質與修養的人文層面邁進。然而,素養的積累并非朝夕之間,新媒體背景下,主持人的專業技能是其職業的敲門磚,但是綜合素質才是職業道路上更有力的武器。
四、結語
總體來看,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生存現狀較為樂觀,主要體現在: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媒介仍具有自身生存價值與生存優勢;受眾對主持人的關注度、認可度都處于較高水平,各類型節目主持人受新媒體影響程度基本一致;受眾視角下新媒體興起為主持人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機遇,主持人這一角色在節目中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根據受眾對新媒體背景下節目主持人職業發展的建議,主持人應努力加大理論知識儲備,加強思維訓練,豐富自身閱歷,提升個人氣質,在內涵豐富、業務扎實的前提下強化自己的專屬特色,打造屬于自己的標簽化節目。同時,主持人應主動適應融媒趨勢,更新傳播觀念,積極發揮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媒介的有利因素,將新媒體技術為己所用,借新媒體平臺更好地發展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這一行業。
參考文獻:
[1]新聞工作手冊[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8).
[2]李嚴.新媒體語境下央視春晚的儀式傳播與認同建構———以2015年至2018年央視春晚為例[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19.
[3]高菲,康靖雯.淺析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春晚”的創新路徑[J].中國電視,2021(7):96-100.
[4]白巖松.今天需要什么樣的主持人[J].中國主持傳播研究,2020(1):3-6.
[5]邵培仁.傳播學導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7:308.
[6]高貴武,薛翔.融媒體時代節目主持人的專業面向———兼議《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主持人大賽》的啟示[J].新聞與寫作,2020(2):91-95.
作者:劉丹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上一篇:鄉土資源與初中美術教學結合策略
- 下一篇:消化系統非癌組織細胞突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