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成果出版現狀與發展策略
時間:2022-09-27 15:08:09
導語:民族研究成果出版現狀與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民族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獨特領域,其終極目標是經世致用、服務社會。廣西民族研究及其成果依托圖書、雜志、報紙、電子音像等媒介得以呈現并廣泛傳播,推動了廣西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但是,傳統媒體的變遷以及新媒體的崛起給廣西民族研究及其成果的轉化和作用的發揮帶來嚴峻挑戰。對此,廣大民族研究工作者和出版從業者要切實轉變觀念,以更好應對傳統媒體式微現狀,通過應用新媒體更有效、更大范圍地傳播廣西民族研究成果。
[關鍵詞]出版傳媒;廣西民族研究;民族文化傳播;社科成果能見度
當今社會,媒介多種多樣。出版傳媒以“經過審讀編校、通過一定物質載體、能夠批量復制發行”為特征,其包括圖書、雜志、報紙、電子音像和互聯網出版等。廣播、電視、電影、戶外傳媒等則屬于非出版傳媒,但也有將這兩者融為一體的互聯網媒體平臺。廣西民族研究及其成果和社會作用的發揮,離不開各種現代傳媒。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文化傳媒尤其出版傳媒是如何發展變遷的?對廣西民族研究及其成果的社會能見度有何作用?這是值得廣大民族研究工作者和出版從業者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20世紀40年代末以來傳媒的發展變遷
“書、報、刊”這幾種紙質出版傳媒曾長期是人們獲取知識、傳播文化的主要媒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其他傳媒興起,如今更是進入多元媒體時代。具體而言,傳媒變遷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20世紀40年代末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20世紀40年代末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信息交流、文化傳播技術還不夠發達,人們獲取信息資訊、了解文化知識的渠道主要是圖書、報紙、雜志。這一時期,人們讀書、學習主要依賴教材教輔,若想滿足更多閱讀需求則需要到書店買書或者訂閱報紙、雜志,而日常資訊的獲取主要依靠公共廣播。
(二)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人們的文化需求迅猛增長,使得圖書、報紙、雜志的銷量也迅速增長,大小書店遍及城鄉各地。這一時期,最大的變化是電視從零星到普及,從人們為了追劇跑到其中一家觀看,到大多數家庭擁有私人電視機。電視節目形象、生動、立體化,深受大眾喜愛,也改變了人們的文化消費習慣。
(三)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5年
這一時期,電子音像迅速崛起,磁帶、光盤、唱片風靡一時,大小書店也經營各種電子音像產品,電視逐漸普及到城鄉家庭。此時,“書、報、刊”不再是人們獲取知識、傳播文化的主要媒介,電視、收錄機、數碼播放設備被廣泛使用,同時電腦開始興起并逐漸流行。
(四)2005年左右
到2012年這一時期,個人電腦迅速普及,寬帶上網取代了撥號上網,海量的網絡資訊、豐富的資源、大量的網站和論壇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方式?;ヂ摼W的崛起導致電子音像產業市場份額嚴重萎縮,“書、報、刊”等出版傳媒受到極大沖擊,報紙、雜志的訂閱大幅減少。很多出版社、雜志社、報社面臨經營困境,不少書店、報刊亭倒閉。
(五)2012年至今
2012年前后,隨著移動互聯網興起、智能手機日益普及、社交軟件增多,人們的文化生活、社會生活甚至日常工作都嚴重依賴移動互聯網?;ヂ摼W本質上不是一種媒體,而是一個開放的媒體平臺,其他出版傳媒、非出版傳媒承載的內容均可實現網上傳播。目前,在多元媒體時代,各類傳媒都在應對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二、出版傳媒為廣西民族研究做出的重要貢獻
民族研究是民族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民族研究的豐碩成果是廣西民族文化繁榮的體現,為推動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民族研究及其成果的呈現和傳播以及社會作用的發揮依賴于一定的傳播媒介。廣西的出版傳媒發揮自身媒體優勢,服務于有關科研院所,為廣西民族研究做出了積極貢獻。第一,積累、保護、留存大量的民族文化資料。新中國成立后,廣西民族學類科研院所陸續成立,包括廣西民族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壯學研究中心、廣西民族大學民族研究中心、廣西民族發展研究會等,以及民族高等院校(如1952年廣西民族學院成立,現廣西民族大學)等,民族研究的隊伍日益壯大。開展田野調查、搜集整理文獻實物資料是民族研究的基礎性工作。例如,20世紀50年代,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對壯族、瑤族、苗族等11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進行大規模調查,內部編?。ê笥擅褡宄霭嫔绯霭妫吨袊贁得褡迳鐣v史調查資料叢刊》共145本,輯錄了大量珍貴資料,至今仍有寶貴史料價值。傳統出版單位對廣西民族研究及其成果的傳播做出一定貢獻。例如,成立于1957年的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壯學叢書”系列(包括《儂智高研究資料集》等十多種)、《花山崖壁畫資料集》等大量文獻資料性圖書[1]。另外,廣西人民出版社、廣西教育出版社、廣西科技出版社、廣西美術出版社、漓江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等,也出版了不少民族資料匯編方面的圖書,留存了許多寶貴的文獻資料。第二,大量復制和傳播廣西民族研究成果,提高學術成果的社會能見度。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廣西民族研究形成大量的學術專著、社科著作、學術論文或出版,或發表,進入各地的圖書館、文化館(站)。在出版單位方面,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學類著作最多,廣西人民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該類著作次之,廣西其他出版社在自身業務范圍內也出版了一些民族文化出版物。在學術期刊方面,《廣西民族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中國壯學(年刊)》以及廣西區內各高校學報、科研院所的學術期刊,也刊發了大量民族學方面的研究成果[2]。這些研究成果基本厘清了廣西各少數民族源流問題、歷史發展問題、語言文字問題,回答了民族劃分問題、民族區域自治問題、民族經濟發展問題等,出版發行之后得到專家學者、民族愛好者和大眾的認可。這些研究成果豐富了廣西民族文化,啟迪了民智,傳承了文明。第三,普及民族知識,增強公眾民族意識。相較于深奧的學術專著和論文,大眾化的民族文化讀物、民族團結輔導讀本、生活化文章等更受大眾喜愛。例如,廣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的《今日的廣西少數民族》,廣西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的《壯語900句(壯、漢語對照版)》等,發行量都比較大。此外,一些民族類報紙、期刊,如《廣西民族報》(壯文版)、《三月三》(壯文版)以及廣西各地的普通報紙、雜志,都刊載了大量民族語言文化、少數民族故事,反映各族人民生活和情感的文章[3]。這些通俗易懂的民族文化作品向大眾普及了民族知識,增強了廣西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三、傳統出版對民族研究的貢獻度遭遇挑戰
圖書、報紙、雜志以及電子書刊之所以能夠對廣西民族研究成果的傳播做出重要貢獻,得益于其自身特點:能夠大批量印刷復制,依靠強大的發行系統,廣泛深入城鄉的各個角落。然而,進入融媒體時代,這些傳統出版產品的社會能見度迅速降低,對民族研究的貢獻度有所弱化。第一,手機閱讀的興盛嚴重擠壓傳統紙質閱讀乃至電子書刊閱讀的市場空間。在媒體不發達、娛樂活動不興盛的年代,人們需要走進書店或圖書館、文化館(站)選擇購書、借書進行閱讀,或者訂閱報刊。然而,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廣播、電影、電視、影音錄像等媒體的崛起和生活的娛樂化,文化生活的可選擇性增多,大眾日益注重娛樂消遣,對紙質“書、報、刊”乃至電子書刊的閱讀有所減少。同時,移動互聯網興起,網絡資源豐富且簡單易得,因而手機閱讀占據人們大量的時間。由于民族研究成果屬于嚴肅的社科題材,在整個社會閱讀觀念、閱讀習慣、閱讀方式急劇變化的情況下,其受眾也在逐步減少。第二,傳統出版物印刷復制量、發行渠道萎縮,不利于民族研究成果的傳播。受新媒體傳播的沖擊,目前,我國圖書、雜志、報紙的印數下降嚴重。以圖書為例,“走全國市場”的一般社科類圖書平均起印數只有5000冊左右,能銷售1萬冊以上的圖書已算暢銷書[4]。民族研究成果通常呈現為學術專著、學術論文、社科圖書等,一般不通過市場發行,而是通過全國館配系統進入各地的圖書館、文化館(站)。過去館配“書、報、刊”的采購量比較大,一項成果出來后便能很快出現在全國各地的文化場館,而如今只有少量的成果有機會進入館配系統和少數文化場館中。如此一來,民族研究成果的社會能見度便大打折扣。第三,體制機制變革客觀上給民族研究成果的出版或發表帶來困難。出版社、雜志社、報社、電子音像出版社是民族研究成果得以出版發行并走向社會的重要平臺。然而,近二三十年來,出版單位體制機制改革,大多改制為企業,而民族研究及其成果雖然具有社會價值,但是較缺乏市場價值,因此其出版或發表通常不能給出版單位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20世紀八九十年代,廣西的出版傳媒單位非?;钴S,如今卻數量銳減、影響力降低,其中圖書出版社8家、雜志社約110家、電子音像出版社3家[5]。出版傳媒的減少使民族研究成果的出版或發表變得更加困難;而現有的出版單位在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情況下,不得不考慮自身經濟效益,導致對民族研究成果的重視程度不夠,尤其是圖書、音像出版業,近幾年國家對書號管控和出版管理較為嚴格,而民族題材通常較為敏感,且一般涉及送審,導致出版時間有所拉長,因而民族研究成果想要大范圍地出版發行的難度越來越大。
四、廣西民族研究成果的出版發展策略探析
如何正確認識和應對上述問題,更高效地傳播廣西民族研究成果?這需要廣西民族問題研究專家學者、職稱評定機構或科研成果評價部門以及出版傳媒從業者轉變觀念,積極思考,尋求對策。第一,廣西民族問題研究專家學者應擯棄“唯紙質出版(發表)論”,樹立“互聯網出版(發表)+紙質書刊出版(發表)”的新理念。如今,傳統“書、報、刊”式微,大量民族研究專著、社科讀物或學術論文出版或發表后,只有少數人閱讀。對一些確實優秀的民族研究成果,哪怕只有極少人看,也有其重大價值,但對多數成果而言,如果極少人看,甚至無人問津,則說明其價值較小。而這些優秀的民族研究成果如果通過互聯網出版(發表),可能有較多的人閱讀、引用,其社會效用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互聯網傳媒發達的今天,廣西民族問題研究專家學者應轉變觀念,擯棄“唯紙質出版(發表)論”,轉而注重互聯網出版(發表),從而切實提高廣西民族研究成果的能見度,真正發揮其社會作用。第二,職稱評定機構或科研成果評價部門要逐步構建“以互聯網出版(發表)為主”的成果評價或認證體系。當前,職稱評定機構仍看重紙質出版,科研課題的結項也仍以紙質出版為主,一是因為一直以來的出版習慣,二是因為傳統出版(發表)規范較為嚴格,需要經過“三審三?!钡攘鞒?,所出版圖書或發表論文要有正規書號、刊號,這意味著需要獲得資質認可。出版不同于一般的編印、網絡復制傳播,其必須經過具有資質的審校人員審讀、編校,才能成為思想和內容均合格的產品,從而比較容易獲得大眾的認可。而目前學術性的互聯網出版(發表)在正規審校方面還處于摸索完善階段,這也就使得其還未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但隨著出版形勢的發展,互聯網出版(發表)模式一旦成熟,廣西民族研究成果也將可以直接通過互聯網出版(發表),不必僅通過紙質“書、報、刊”這些傳統出版渠道出版和傳播。另外,廣西民族研究成果發網絡論文、出網絡書也可以評職稱和結項。因此,職稱評定機構或科研成果評價部門應盡快構建相應的成果評價或認證體系,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第三,出版傳媒從業者要向互聯網傳媒轉型發展。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書、報、刊”出版發行了很多廣西民族研究成果,其貢獻度顯而易見,但在當前,其不可再抱殘守缺。出版傳媒從業者要樹立“經濟社會發展,教育、文化要先行;教育、文化先行,出版傳媒要跟上”的理念。因此,傳統“書、報、刊”和電子音像社等要積極轉型發展。今后,互聯網出版(發表)將是傳統出版的發展方向?;ヂ摼W出版(發表)的本質是將經過嚴格審校的合格內容先電子化再網絡化,這從技術上來說很容易,但其前提是必須解決好網絡授權、商業模式等問題。目前,一些出版社、報社、雜志社已嘗試進行網絡出版,但該出版方式的商業模式尚未成熟,這是整個出版行業共同面臨的難題。另外,很多圖書出版社、雜志社、報社等將向互聯網出版轉型,其從業人員也將成為互聯網書刊編輯人員。屆時,廣西民族研究及其成果將順應時代發展而呈現新的面貌,更廣泛地贏得受眾。
[參考文獻]
[1]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通志·民族志(上下冊)[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2]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通志·出版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
[3]黃健,黃品良.廣西期刊的歷史、現狀及趨勢分析[J].出版廣角,2005(12):52-55.
[4]馬宏武.新媒體傳播對民族文化傳播與融合的作用:評《民族文化傳播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8(06):109.
[5]易奇志,唐小新.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出版發展策略探析[J].學術論壇,2015(01):156-159.
作者:黃麗江
- 上一篇: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
- 下一篇: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技巧及素養提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