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時間:2022-10-02 10:48:43

導語:高校體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體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摘要: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為例,對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體育思政教育融合進行討論。總結了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現狀及問題,提出了合理的融合策略,可基于思政教育特點、思政教育實踐需求、思政教育創新理念、思政教育評價指標來開展公共體育課堂教學。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認為在高等院校體育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教學理念是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和學生需要的教學方法,也是新課改背景下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校體育;思政教育

目前,立德樹人背景下的高校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很多教育者已經積極學習了先進的教育理論,創新教育指導方法,力求將思政教育與體育公共體育教學相融合,在培養學生體育技能的基礎上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自“立德樹人”的教育指導方針提出之后,我國高等教育系統積極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與課程教學相結合,以此為社會輸送高品質、高能力的綜合型人才。

1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分析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現狀及問題,并在教育目標、教學原則、教學途徑、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方面形成適合本土發展、本土特色的基礎性研究理論。通過教學實踐研究,要提高高等教育系統學生以下兩種能力:(1)高水平的體育能力。能夠通過學習與運動提升自身的體育素質、體育技能等體育能力;(2)完善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夠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通過體育與思政的融合形成團隊合作精神、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

2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面對的群體是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師生群體。通過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體育教育工作開展和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現狀進行深度分析和探索,以此融合立德樹人的應用機制和培養策略,為后續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體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做應用方案的設計和應用策略的開發。

2.2研究方法

A.案例分析法。通過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能夠對當前研究的內容做出有效論證和闡述。特別是對于目前高等院校的體育與思政教育有效整合這一問題,通過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及其他高等院校的先進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做有效論述和分析,可以為后續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幫助,促進未來高等院校體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實現對立德樹人培養機制的深度應用。B.經驗總結法。該方法的應用是通過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為研究對象的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實踐情況為具體方向,對該院校立德樹人教育進行的歸納與分析。借此,可以讓研究結構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讓研究成果上升到一個經驗應用的層面。

3研究內容與研究結果

3.1研究內容

3.1.1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現狀及問題A.高校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點難以把握。通過調查發現,部分高校體育教師認為在立德樹人背景下難以把握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點,難以開展思政體育教育工作。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是一門室外實踐課程,大部分教學地點在體育場和運動館當中,很少在課堂中通過理論式進行教導,所以高校體育教師難以在自由性較強的體育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同高校的“王牌專業”不同,但通過了解發現,體育課普遍是非體育專業院校所忽視的課程,一些高校對體育課程的思政建設力度不足,教師缺乏專業的思政體育培訓與指導。B.高校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內容難以搭配。部分高校體育教師自身的觀念較為落后,所以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師的思政素養不夠便成了影響思政體育開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體育教師的自覺性不強,未能主動學習思政體育的內涵,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過程中很少主動添加思政教育元素,他們認為這樣會增添了自己的備課難度和工作量。另外,體育運動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身體素質和熟練的運動技巧,教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訓練,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該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C.高校體育與思政教育融合評價體系較為單一。目前,一些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評價方式過于單一,還是以定量評估的方式對學生的某一運動項目的運動水平進行打分,雖然也會將學生的出勤率納入到綜合成績當中,但是很少對學生的思想變化、品德素質進行考評,部分學生只是在公共體育課程中片面地學習體育內容,并未通過高校體育學習來有效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質。D.實現高校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難度較大。據實踐發現,高校公共體育的課程性質決定了體育課程內容以教師組織學生練習某項技術動作為主,在運動過程中教師將運動技巧進行呈現,然后組織學生進行練習。而在教學環節當中,教師對如何將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進行融合感到有些困難。片面地將理論性思政內容進行呈現往往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思政體育的教育功能不能充分發揮出來。3.1.2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及措施A.基于思政教育特點開展公共體育課堂教學。在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思政教學工作進行分析與研究時,需要將其與體育教學有效結合在一起,分析如何通過思政教學工作的開展來實現與體育教學的融合,以此帶動高等院校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發展和建設。在此,需要結合體育教學自身的特點做有效分析與解讀,突出體育學科的“團結”要素。體育從本質上來看,不僅是運動,還是一種文化現象,部分項目還需要團隊協作才能完成。教師可以結合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與引導,突出體育教學中的團隊協作機制、多人合作效能及攻克難關的精神,這樣能夠使學生的體育知識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學生還會對如何正確應用思政思維學習體育知識有一個全新的理解和判斷。B.基于思政教育實踐需求開展公共體育課堂教學。在高等院校中基于思政教育理念開展體育課堂教學,需要教師應用實踐活動創設的方法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教學案例。同時,教師還需要思考如何將案例應用有效融入到體育課堂教學中,實現思政和體育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教師可以結合“緊張”的教學概念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教學素材,突出體育教學的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并將其延伸到思政教育中,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學習中對時間做有效概念分析,對空間做有效思維判斷。例如,教師可以應用百米沖刺、五公里長跑等對時間要求比較嚴格的體育運動項目來重點培養學生的“緊張”學習心理和學習態度,然后將其融入思政教學中,讓學生明白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節約時間、分配時間的方法來完成各項工作。學。基于思政教育的創新理念應用,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將思政教學思維與高等院校體育課堂教學工作有效融合,并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方案和教學策略。通過該方法的應用,能夠結合前期的教育引導工作和教育實踐工作實現對教學手段的進一步開發和應用。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思政教育的創新理念來融合體育教學的內容,為學生創設“嚴肅”的學習環境和學習空間。在這一背景下,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態度會更加端正。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習嚴肅性,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身體狀況做深入評估與分析,讓學生明白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知道在日常的體育運動和體育學習中需要重點加強哪方面。以此為方法,學生能夠結合個人的身體需求及健康需求來對體育知識進行深入學習,還能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實現個人思政素養的建設和發展,鍛煉學生的終身體育思維和身體健康平衡思維。D.基于思政教育評價指標開展公共體育課堂教學。評價工作的開展需要有相應的制度、標準和應用機制做支撐和輔助。教師在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生的體育學習狀況進行有效評價時,要將其與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機制融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和探索。通過該方法的應用,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活潑”的學習環境,使教師的評價工作開展更加順利。在評價環境中,教師要本著“引導為主,批評為輔”的原則進行,先介紹學生的體育知識學習優勢項目,然后再對學生進行體育知識學習弱項的分析與講解。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學習態度會更加端正,學習理念會更加活躍,有利于對后續的體育知識學習做全面打算和深度挖掘。

3.2研究結果

體育是一個非常“神奇”的表征載體,很多運動員甚至是普通人,在特定的時刻或是通過專業化的訓練能夠有效激發出個人的體育潛能,完成自己難以預知的動作和任務。在高等院校體育教學理念中,應用思政教學策略創設教學素材,實現立德樹人的引導機制發展和建設,激發學生的體育潛能,促進學生體能訓練效率的提高。研究發現,教師可以在“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教學體系中通過評價指標建設為學生提供優質的體育教學環境,實現對學生潛能的激發,鼓勵學生通過不斷創新的方法實現自身體育素養的長期保持和穩定發展。與以往的高等院校體育教學工作進行比較,發現當前基于立德樹人教學理念開展的高等院校體育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對學生體育專業技能的培養,還促進了學生體育認知思維的形成,逐漸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理念,而且教師的個人教學素養與教學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對于教學主題的掌握及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會更有針對性。在高等院校體育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教學理念是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和學生需要的教學方法,也是新課改背景下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4研究結論與建議

4.1研究結論

體育作為高等院校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工作時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動向及學習規律,為學生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案,打造全面的體育課程體系,通過立德樹人教學機制的應用來實現思政教育工作與體育教學工作的有機結合,以此來不斷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體育技術水平、抗挫折能力,實現學生對終身體育思維的構建并應用體育專業知識實現自我價值的發揮。

4.2建議

在未來的高等院校體育教學工作開展中,教師不僅要結合立德樹人的教育機制為學生提供思政教育教學手段,還需要結合現實環境的發展以及學生的身體狀況、學習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來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規律和時代發展特征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如基于終身體育思維的教學策略應用、基于職業發展的體育教學策略應用等都是較好的、較有代表性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5研究后段設想

(1)繼續做好理論學習,在“立德樹人”教育指導方針的引導下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2)抓好課題研究管理,對課題研究情況進行實時跟進,并做好學生的調查跟進;(3)深入開展課題研究,為優化體育教學做好鋪墊;(4)加強教學優化力度,對現階段的教學成果進行總結分析,總結教學點滴,結合教學實情對教學困惑進行討論,并與優秀學者交流教學經驗。

參考文獻:

[1]葉茜.藝術體操選修課在大學體育中思政教育的影響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34):99-100.

[2]徐嬈嬈.大思政視域下大學體育課程育人路徑[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5):536-540.

[3]常益,張姝.健體育魂:大學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轉向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12(06):136-141.

[4]位小龍,于方方.學校體育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價值、挑戰與優化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2,(02):104-110.

[5]楊軍.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中工匠精神培育路徑[J].華東紙業,2022,52(02):41-43.

[6]韓改玲,朱春山,孫有平,等.運動訓練學課程思政元素及其融入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J].體育學刊,2022,29(01):111-117.

作者:溫織琳 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