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臺融合媒體平臺的建設與應用
時間:2022-11-11 10:04:21
導語:廣播電臺融合媒體平臺的建設與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融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實現媒體融合、流程改造、內容創新等方面面臨的問題不斷突出。為了提高廣播智能化媒體融合的競爭力,縉云縣融媒體中心從技術、內容、流程等方面著手解決傳統廣播電臺面臨的實質性問題,建設了全新的廣播電臺融合媒體平臺。本文系統介紹了縉云縣融媒體中心的廣播電臺融合媒體平臺的設計方案、關鍵技術和系統架構,并闡述了平臺的建設及應用情況等。
關鍵詞:縣級融媒體;廣播電臺;融合媒體平臺
1引言
縉云縣融媒體中心原有的調頻廣播系統建設于2009年,設備逐漸老化。為適應廣播融媒化要求,縉云縣融媒體中心在充分借鑒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參照《廣播電臺融合媒體平臺建設技術白皮書》《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規范》等標準,立足中心實際情況,采用先進的技術,引進專業的設備,實現了對縉云縣融媒體中心調頻廣播系統的網絡化、智能化、融媒體化改造以及廣播節目制播、廣播智能化監測管理與控制[1]。縉云廣播電臺融合媒體平臺的建設優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節目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大幅提高了廣播系統的節目生產和管理能力。
2廣播電臺融合媒體平臺的設計與實踐
廣播電臺融合媒體平臺不僅可以聽廣播,還可以在APP、網站等多種終端收看廣播的視頻直播;聽眾可通過撥打電話、微信、抖音、視頻聊天等方式與直播間主持人進行視頻互動、交流,并通過切換臺推流送到網絡播出;其中,可視化直播可在電視、APP、電臺H5、FM等多端發布。
2.1廣播可視化與互動系統的設計與建設
傳統廣播生產和傳輸的信號只有聲音信息,且與聽眾的互動很弱,用戶逐漸向其他主流媒體傾斜[2]。為了完善廣播電臺融媒體的功能,縉云縣融媒體中心設計并搭建了一套融媒體廣播可視化與互動系統,實現了廣播直播的可視化。該系統可以實現廣播直播中視頻信號的采集、生產、多平臺分發以及與聽眾的互動等功能。(1)廣播可視化直播系統該系統主要包括廣播直播設備、攝像頭、AI智能切換設備、LED背景大屏、視頻一體機、立式觸摸屏以及直播帶貨區,如圖1所示。廣播可視化直播系統共設計了5個專業攝像頭,通過專業攝像頭采集視頻信息匯聚到視頻一體機,并通過AI智能切換設備實現音頻的自動切換,將切換好的鏡頭推流至IP網絡,最后播出的可視化廣播節目即可在抖音、縉云播報視頻號、掌上縉云APP等多平臺播出。專業攝像頭可根據需要綁定基于AoIP技術的音頻通道,分配在不同的群組,通過策略設置,實現智能切換,達到誰講話切換到誰的鏡頭,也可根據需要手動保持某個鏡頭不變[3]。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系統中配備的專業攝像頭點位分為全景、主持人特寫和嘉賓特寫三個角度,全景攝像頭采用吊掛方式,特寫攝像頭采用隱蔽式擺放,盡量不出現在鏡頭中。根據場地實際情況和廣播特點,打破了傳統廣播直播室的布局設計,創新性地提出了寬景別、短景深的主播區場景設計理念。改造后的直播室寬10米、深7.2米、層高2.7米。主播區可擴展為直播帶貨區,短景深可充分利用操作簡單、功能簡明、性價比高的攝像機。除了可以滿足常規直播,還可以實現多功能的主播說新聞、嘉賓訪談、聽眾見面等節目可視化直播,充分滿足鄉土產品視頻展示,結合“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進行直播帶貨節目。(2)受眾互動系統受眾互動系統為主持人與聽眾搭建了雙向交互的橋梁,拉近了主持人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實現了聽眾到主持人再到聽眾的閉環流程,進一步提高了收聽率及聽眾黏性,滿足了融媒體播出的業務需求。受眾互動播出系統根據業務需要分為導播端、主持端和數據展示端。導播端主要包含渠道互動、熱線管理、線索匯聚、實時路況和AI播報等功能,采用數字導播系統的方式與聽眾進行電話、短信互動,并對聽眾信息進行用戶畫像管理。主持端在此基礎上新增了媒體融合播出功能,可以對聽眾的視音頻進行在線剪輯;具有通過云庫在外網電腦就能對自己的直播單進行編輯,極大地方便主持端進行節目的編輯。數據展示端主要用于活動實時數據的集中展現。系統支持包括熱線在內的各種渠道互動,包括微信、微博、抖音、可視化直播間、企業微信群等。
2.2基于SOA構架實現廣播系統的制播分離
采用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構建了廣播系統,如圖2所示。通過網閘安全隔離的方式,將不同網絡安全要求的網絡隔離分別部署在廣播節目的制作網和播出網[4],實現了制播網的分離。播出系統保持獨立,不受制作等其他互聯互通、靈活擴展的系統影響,讓制作網更加靈活,并融入新媒體的優點。播出網有獨立的播出庫和數據庫,功能盡可能簡單可靠,安全級別最高,僅能通過制作網同步數據。應用開發采用前后端分離架構,前端采用Windows應用+Web瀏覽器相結合的方案,與服務化的后端解耦。通過獨立的Web/流媒體服務器,承載Web應用和流媒體服務,把廣播系統各功能模塊化部署(傳統播出系統除外)。用戶通過客戶端或Web頁面來進行訪問,使制作、上載和編排等功能不再僅限于制播網。制作完成的內容可以轉移至融媒體的資源共享中心、歸檔型的媒資系統,真正實現一次制作、一鍵多處分發。
2.3總控調度及智能監測系統的改造與實現
增加了廣播總控調度及智能監測系統,全臺信源可以實現手動或自動調度,提高了廣播直播的靈活性。總控信號調度系統采用傳統數字音頻矩陣與AoIP網絡矩陣兩種方式,兩種總控調度方式互為備份。傳統音頻矩陣負責信號的路由、播出、轉播等功能;分布式AoIP網絡矩陣負責信號播出(備份)、轉播和系統監控等功能,以標準的AoIP網絡信號(符合AES67+AES70標準)為主。播出通路配備具有AoIP接口的智能音頻切換器和AoIP接口的音頻處理器。在整個網絡中,不需要通過分配器分配、A/D、D/A轉換,只通過軟件配置就能調配至任意一個監測系統中,極大地簡化了線路配置,降低了線路維護成本。直播間為數字輸出,播出站輸出有雙通道(AOES及AoIP),經過延時器后的雙通道信號都進入AoIP混合矩陣。通過矩陣之后,雙通道的信號再送到音頻處理器,后端的智能墊樂四選一是總控的重要環節[5],主備鏈路通過智能墊樂四選一進行智能切換。同時,系統具備自動監測功能,主要監測對象包括音頻信號監聽、設備運行狀態監測、故障報警、應急策略和大屏顯示等。當信號或者設備出現故障時,系統會自動聲光報警,并在屏幕上顯示,提升了廣播制播系統的安全性。
2.4引入AI技術實現智慧廣播
為了提升廣播節目的生產效率,改變廣播內容的生產方式,縉云廣播電臺融合媒體平臺廣泛引入了AI技術及應用。例如,引入AI主播功能,通過深度神經網絡學習技術,將文本轉換成自然流暢、富有情感、人聲逼真的語音,并可以選擇多種音色。基于該功能,可以實現AI語音播報交通路況、天氣預報等。通過AI智能識別技術,可以智能審核直播互動中的聊天內容,可對觀眾進行禁言等功能,保障直播安全。通過“大數據+算法”提供AI自然語言查詢引擎、文本結構化引擎、多模態分析聚類引擎,實現媒體融合業務的智慧化升級,在節目內容立意策劃階段就可以對社會熱點進行預判,對輿情進行分析。還可支持根據時間、地點、人物等標簽要素對新聞脈絡自動整理,獲得對音頻節目進行聚類學習和自動標簽的能力。將節目資源和IP內容在云端激活,結合先進的AI廣播技術,實現節目內容編排智能化運轉。通過對海量歷史媒資的機器學習,AI編排可以針對不同標簽下的不同節目類型匹配不同的排播邏輯,串聯成類型豐富的AI節目。基于AI技術的智慧廣播系統不僅保障了內容輸出的完整性和智能性,更改變了傳統廣播內容生產方式,全面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管理效率。
3平臺建設及應用情況
縉云廣播電臺融合媒體平臺于2021年8月開始建設,2021年10月完成了新平臺和系統的建設與調試,2021年12月通過驗收后投入運行。經過將近1年的調試和試播,系統和設備測試情況良好,運行穩定。在系統運行期間,組織主持人、技術員、值機人員等進行相關技術培訓,通過業務學習和實際上機操作,使相關人員盡快熟悉使用新設備。系統投入運行以來,大大提高了縉云縣融媒體中心的廣播節目制播能力。廣播電臺融合媒體平臺的建成,特別是可視化的廣播直播間,通過舞美燈光、高清大屏等包裝,將視覺與聽覺聯結在一起,讓廣播節目更加生動、互動性更強。和原有系統相比,新建成的廣播系統業務環境整體提升,機房采光及通風效果更好。系統操控使用便捷,錄制設備采用了高品質的話筒和專業的音頻處理器,不僅提升了聲音的質量,更保障了音頻的穩定性。基于該系統,縉云縣廣播電視臺對傳統廣播節目不斷進行創新,打造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廣播欄目,節目的創新和整體面貌有較大改觀,可聽性和互動性顯著提升,宣傳效果明顯改善。每周推出3次可視化節目播出,并同時在縉云掌上APP、微信視頻號、抖音等移動平臺上同步播出。開展的地方農特產品直播帶貨活動,為促進百姓增收和美麗鄉村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社會影響力較好,增強了新媒體輿論的引導力。
4結語
縉云廣播電臺融合媒體平臺的投入使用,標志著麗水市首個縣級廣播可視化平臺的上線,也標志著縉云縣廣播電視臺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上實現了新升級。同時,為暢通黨和政府與群眾的溝通橋梁、構建新時代和諧美麗縉云提供了強有力的宣傳輿論支持。今后將努力圍繞為農民致富增收、為民辦實事、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做好節目策劃,不斷推陳出新,更好地發揮政務服務作用。
作者:張軼歐 單位:縉云縣融媒體中心
- 上一篇:人工智能與檢驗醫學輔助診療現狀
- 下一篇:高職院校學生學業評價調查結果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