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海綿城市及低影響開發研究

時間:2023-01-13 09:11:45

導語:特色海綿城市及低影響開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特色海綿城市及低影響開發研究

【摘要】通過對我國城市水環境現存問題的探索,梳理中國特色海綿城市及低影響措施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總結出其建設的必要性,并對中國特色海綿城市的后期建設發展及維護提出針對性建議,為城市的快速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借鑒依據。

【關鍵詞】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中國特色;生態環境

1引言

我國地形十分復雜且受季風的影響,是雨洪災害頻發并且影響范圍廣大的國家之一。與此同時,我國的大多城市時常又處于水資源短缺的困境之中[1]。這就使得政府不得不在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問題上斥巨額資金解決。如何科學合理地解決城市水問題已經成為中外學者熱議的重點話題[2]。因此,我們要以一種“大局觀”全面看待城市水資源存在的問題。應盡力將降雨時所產生的雨水留住并“蓄存”在城市土地中,以此補充城市中水資源的短缺,達到一種“進出平衡”的關系,實現城市水資源就地循環,合理利用的預期目標[3]。

2中國特色海綿城市建設發展

當今中國正在面臨著眾多的生態環境問題。由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導致下墊面硬化,破壞了自然生態本底,導致逢雨必澇、遇澇則癱[4]。城鎮化的快速進程使水體的原有自然循環路徑和土地的利用狀況產生了改變,由此降水事件的產、匯流特性也有所改變,最終導致城市雨洪災害。城市在發展進程中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城市水環境,這對城市水資源的保護和面源污染的控制方面明顯不利。城市化使城區內部的總不透水面積占比大幅度攀升,由此會引發一系列不良因素,造成城市水環境日益下降。當城市的雨洪流量增加時,流速加快,地面水位迅速提高,容易導致城市的低洼地區被洪水所淹沒,由此所造成的經濟和社會損失都是不容估量的[5]。我國前期提出的城市雨洪研究方法僅僅適用于地表狀況簡單、產匯流面積小、管網系統單一的區域,其計算精度目前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代城市這種地面較復雜的設計要求。并且,人類活動和城市發展對城市水文循環所造成的影響也不能在計算結果中有所反應。傳統的以擴大設施規模和提高設計標準的“快排”模式,早已被這個城市化進程飛速的時代所淘汰[6]。“海綿城市”的內涵是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尊重下墊面原有特性。當城市處于降水過程中,使地表徑流能夠在城市空間內部得到有效的存蓄和凈化。等到城市缺水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從而實現雨水的自然回收與科學合理地利用[7]。因此,我們對“海綿城市”的研究就很有必要,能夠達到科學合理規劃的目的和要求。為緩解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所帶來的諸多“城市病”情況,自2013年以來,國務院及相關部門頻頻發文,要求各地開展“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相關工作,并印發了相關的評價與考核辦法,督促各城市科學合理進行建設開發,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總目標。“海綿城市”的本質就是要讓城市在空間及時間尺度上對高強度降水都有很強的管控作用。從空間層面來說,將城市的綠化開放地作為雨水下滲的“通道”,以此進行滯蓄和下滲。由此改變了傳統情況下大水量直接流經市政管網而進入臨近的收納水體的方式,從而大大減少了市政管網在城市暴雨期間的壓力。從時間的層面來說,能夠使暴雨來臨時洪峰出現的時間得以推遲,給予自然及人充分的反應時間,更好地應對由暴雨所帶來的雨洪災害。同時,也為降雨徑流的下滲以及后續的科學管理與利用提供了時間上的緩沖。由此使雨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更加自然,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維護城市良好的生態功能,達到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目的。

3低影響開發措施發展研究

在雨洪技術模擬研究方面,早在20世紀60年代,許多西方國家便開始重點關注城市雨水控制與利用方面的內容,開發城市雨洪模型,已在全世界的范圍內得到了廣泛應用,并且在深入研究和實際應用過程中逐漸地檢驗完善。從20世紀70年代起,最佳管理模式(BMP)就取得了相當顯著的成效。同時開展城市雨洪管理方面的相關研究,提出了低影響(LID)開發措施的建設管理理念。從此,LID措施慢慢地融入了新建建筑中,用以進行城市雨洪管理方面的應用。在“海綿城市”開發建設中,LID措施作為工程建設中主要的實施手段具有非常好的成效。LID措施的合理布局作為一種有效的技術手段可為“海綿城市”的建設提供決策依據,逐漸成為城市生態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LID是指基于模擬自然水文的原理,最終達到削減洪峰、控制徑流量、削減污染負荷的總目標,使得城市區域開發后的各種情況與區域開發前基本相同,盡量減少由于下墊面發生改變而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各種不良影響。LID技術是通過利用源頭控制和具體措施并進的方法,減少降雨時所產生的雨水徑流量和面源污染。將現狀情況下的土壤和植被進行改造,以模擬城市區域在建設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狀況,盡量減少區域內總不透水面積的占比,使建設開發完成后的自然水文循環盡量與建設開發前的狀態保持一致[8]。其能夠使城市在現狀情況與開發前情況下的雨水排放比較接近,不僅降低了雨洪時的峰值流量,減慢了雨水徑流的流速,并且還減少了雨洪時的徑流流量[9]。根據降雨徑流的循環過程,低影響(LID)開發技術主要分三類:截流技術、下滲技術和蓄存技術。其中,截流技術可以通過增加匯流面積來達到減緩降雨過程中雨水徑流速度的目的;下滲技術可以通過改變地表原有的傳統鋪設,讓雨水徑流能夠透過鋪設之間的空隙而下滲入土地內,同時對于雨水徑流還具有過濾和凈化的作用;蓄存技術能夠儲存一定徑流量,并對其凈化處理,當水量達到限度時,可以通過排溢口將多余水量排入管網內,當干旱時,則可利用雨期蓄存的部分水量供應給周邊的綠地。1)生態滯留設施生態滯留過程一般經由植物緩沖、入滲高滲率的土壤和下滲排水這一完整過程形成。雨水徑流最先進入植物緩沖帶減緩流速并重新均勻分配路徑,之后滲入高滲率土壤,大量的雨水徑流蓄存在生態滯留設施中,下滲進入土壤的徑流雨水也可以通過下滲排水系統流入管網,排入就近的水系或者是雨水綜合利用設施內[10]。生態滯留設施目前主要包括雨水花園、雨水濕地、植草溝、下沉式綠地、生態樹池等。2)透水鋪裝透水鋪裝可以降低城市中總不透水面積的占比,提高徑流下滲率,同時對雨水徑流的水質也具有一定的過濾凈化的處理效果。一般鋪設在非機動車道路的公共場地,可以用其代替傳統路面,也可以與草地進行結合鋪設設計。透水鋪裝目前通常采用透水磚、透水瀝青等材料替代傳統材料來進行路面的鋪設,不同類型的鋪設和不同的鋪設方法會使徑流量蓄存和污染物去除產生不同的效果。3)綠色屋頂綠色屋頂是選用花草樹木栽植在各類建筑物的頂部,通過種植的綠色植物來滯留雨水。除此之外,在炎熱的夏季能夠起到降低室溫的功能從而節約能源。在土地空間緊張的大城市中,城市中最大的不透水面——屋頂,其面積幾乎達到了總不透水面積的一半[11]。因此,如果能夠合理的將這些不透水屋頂改造成為“綠色屋頂”,那么這一舉措將在城市雨水資源管理與利用方面具有非常顯著的成效。

4中國特色海綿城市建設建議及展望

中國大力發展的“海綿城市”建設與國際上所推崇的“城市雨洪管理”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如低影響開發(LID)、綠色雨水基礎設施(GSI)及水敏感性城市設計(WSUD)等。這不僅有利于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內澇及水污染防治等工作,還能為城市人居環境創造一定的生態及經濟效益。目前,全國范圍內建設的“海綿城市”試點的年徑流控制率及面源污染負荷削減率均已達標??烧f明此舉對于降低城市內澇幾率,改善人居生態環境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國的海綿城市建設應自以身適應性為基礎,以水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為目標,以經濟優惠政策為促進,以各項LID措施的運維和推廣為要務[12]。

4.1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適應性及規范化各省市地區應根據自身的本底情況、經濟運營程度、雨洪控制目標等,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于本區域的“海綿城市”建設的詳細政策和規定,對各項具體LID措施的設計參數進行適當調整。

4.2以經濟優惠政策促進周邊居民及各單位參與“海綿城市”建設進程的積極程度可通過政府部門鼓勵其利用雨水澆灑道路、養護草坪、清洗車輛、補充人工水體及景觀噴泉,使雨水資源真正做到物盡其用。

4.3注重“海綿城市”布設措施及全系統的運維和推廣對于各項LID措施須有專門的部門及人員負責實時的檢測及維護工作,保證其正常運行。通過宣傳欄及網絡手段對各項LID措施的工作原理,適應場景進行推廣宣傳,加深民眾的認知程度。雖已在各地均掀起“海綿城市”的建設熱潮,但在真正推進的工作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我國對海綿城市的研究和實踐剛起步,現階段僅限于試點城市的小尺度應用,缺乏雨洪管理、水生態保護和景觀效應的綜合研究,對雨水的概念大多僅限于儲存、導排等方面,尚未綜合考慮其系統性處理乃至對生態環境的作用。海綿城市戰略工作的推進,應有效地為緩解我國城市內澇現象和強化雨水的收集利用,探索有效的低影響開發措施組合形式,為城市的水安全和水生態提供有效的保障。我們應充分發揮海綿城市建設在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向世界展現大國實力。

參考文獻

[1]張毅川,王江萍.國外雨水資源利用研究對我國“海綿城市”研究的啟示[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5(10):20-25.

[2]張恒,吳萍,鄭兵云,等.中國海綿城市研究現狀評述及新興趨勢[J].建筑經濟,2021,42(2):99-103.

[3]張偉,車伍.海綿城市建設內涵與多視角解析[J].水資源保護,2016,32(6):19-26.

[4]章林偉.海綿城市建設概論[J].給水排水,2015(6):1-5.

[5]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中國給水排水,2015(1):1-7.

[6]金溪,齊同湘,王宏彥,等.基于水力模型的城市排水系統評估與規劃方法研究[J].中國給水排水,2016,32(13):136-139.

[7]車伍,趙楊,李俊奇,等.海綿城市建設指南解讀之基本概念與綜合目標[J].中國給水排水,2015,31(8):1-5.

[8]劉昌明,張永勇,王中根,等.維護良性水循環的城鎮化LID模式:海綿城市規劃方法與技術初步探討[J].自然資源學報,2016,31(5):719-731.

[9]文思敏,許申來,曾思育,等.海綿城市LID設施系統建設的生態效益評價研究[J].給水排水,2020,56(S1):251-255.

作者:宋嘉 單位: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