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上半年工作總結及下半年工作安排(市)

時間:2022-04-21 04:32:00

導語:農業局上半年工作總結及下半年工作安排(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局上半年工作總結及下半年工作安排(市)

今年上半年,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一號文件精神,按照“興特、穩糧、務工、增收”的工作思路,用現代農業引領山區新農村建設,在遭受近七年來最嚴重的春、夏連旱的大災情況下,仍呈現出夏糧夏油增產,特色經濟發展,市場價格提高,農民收入增加的發展態勢。據統計部門預計:夏糧總產29.2萬噸,同比增6.6%;夏油總產4.97萬噸,同比增8.2%;上半年,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16.3億元,同比增4.3%;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093元,同比增加99元,增10.4%。

(一)現代農業扎實推進

立足山區實際,發展山地現代農業。引導現代農業科學化、商品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發展方向,積極探索具有山地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我局課題組調研成果《把握農業發展趨勢建設山地現代農業》被農業廳印發全省,并通過全省扶貧開發重點村*片培訓班等多種形式,開展突出山區特色,發展現代農業為主題的鄉村干部培訓。

著力科學指導,壯大特色產業基礎。加大“一村一品”建設力度,特色板塊基地建設呈現出跨區連接、產業成帶的良好發展格局。上半年,培育標準化的特色產業專業村136個,專業戶3.7萬戶,全市興建特色產業基地8萬畝。其中,柑橘2萬畝、茶葉3萬畝。科學推進園地建設,高標準建設新基地,下重手改造老基地,大力落實機械抽槽、容器育苗、嫁接換種、噴灌配套及低產園改造等重點措施,提高板塊基地的設施化水平和整體素質。科學整合資源,優化配置特色基地園區生產要素,堅持項目、資金、設施向特色產業基地傾斜。深化國有農場和鄉村特產場的改革、改制,推進要素重組,積極引導優勢資源向龍頭企業、種植大戶、經營能人集中,促進農業集約化經營。

著力科技先導,推進實用技術進村入戶。堅持種子主推品種公示制,依法開展新品種試驗示范,全市引進農作物新品種8個,優質苗木30萬株,農作物良種普及率95%以上。堅持普及以地膜覆蓋為核心的農業減災綜合配套技術,全市共推廣91.6萬畝,其中兩膜玉米、地膜水稻71.7萬畝,地膜覆蓋減災增效技術進一步向組裝、配套和集成、熟化方向發展,在大旱之年發揮了巨大的減災增效作用。實施植保工程,加強病蟲測報服務,興辦四個萬畝小麥條銹病防治樣板,新組建市、縣機防隊28個,開展機防、統防。大力實施新一輪沃土工程,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示范縣由2個增加到4個,測土配方抽樣千余個,研發區域性專用肥配方十余個,向21萬戶農戶發放測土配方資料,推廣測土配方施肥80萬畝。加強經作技術研發推廣,綜合開發茶資源,召開全市首屆制茶能手評選及茶葉產業化推進會,命名全市制茶能手22名。上半年,春茶總產3*萬斤、實現產值2.55億元,同比增9.9%;其中名優茶產量達241萬斤,同比增加3.4萬斤,占春茶總產量的78.5%。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建立政府買單到村,科技培訓到人,項目示范到戶的工作新機制,82個村被納入省級科技示范村,培植科技示范戶3280個,帶動全市3萬科技示范戶的發展,用培育現代農民,發展現代農業。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扎實推進

龍頭企業實力不斷增強。加強對龍頭企業市場、機制、科技、信息、會展、政策和招商引資全方位服務。上半年,新增市級重點龍頭企業4家,新申報待批省級重點龍頭企業4家,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已達68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7家。全市現有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200多家,規模以上的龍頭企業達到114家。其中,金鼎紡織、竹山天新、十寶皮革公司等三家農畜產品加工企業,被納入全市“雙億工程”重點扶持企業。

中介組織不斷發展。認真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充分運用鄉鎮農村綜合配套改革成果,大力發展“支部+協會+農戶”、“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等多種形式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支持農村營銷大戶和經紀人成立各種類型的中介組織。全市現有各類農村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營銷大戶等中介組織762個,帶動40多萬農民進入市場。加大對農村中介組織的培育、引導力度,5家經合組織受市政府表彰,17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納入省試點示范單位,蔬菜、中藥材、魔芋協會先后被評為湖北省知名和先進農村專業合作組織。

品牌效應不斷彰顯。高舉綠色有機農業旗幟,堅持實施品牌戰略,提升特色農業競爭力。組織龍頭企業積極參加日本第32屆國際食品·飲料展覽會,湖北·香港綠色食品展銷月和上海綠色食品展覽會等活動,我市特色農產品已遠銷日本、香港、東南亞及美、加等國家和地區。僅武當山八仙觀茶場上半年就出口創匯420多萬元。我市農產品價格看好,上半年全市食品類價格上漲8.3%。加速推進山地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加大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全市綠色、有機農業基地已達55萬畝。新增有機食品品牌10個,自主研發的武當有機黑木耳和武當有機香菇兩個標準,被頒布為省地方標準。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監測工作,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堅持對獲綠色有機食品認證企業的激勵機制,綠色有機品牌開發已成為*農業的一大閃光亮點。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扎實推進

堅持服務打工經濟與創業經濟兩手抓。一手抓農民工轉移技能培訓,一手抓回鄉創業經濟發展。深入實施“陽光工程”,整合培訓資源,引進競爭機制,穩定培訓規模,提高補貼標準,延長培訓時間,強化轉移就業。全年陽光工程、溫暖工程,培訓2.84萬人,補助培訓經費1*2萬元,同比增392萬元,培訓時間由去年的15—90天,調整到20—180天,平均每人補貼標準由去年的200元增加到300元以上。上半年全市陽光工程培訓農民8500人,轉移4600人,農民人均務工收入659.5元,增長16.5%,勞務經濟收入已成為山區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且正在發生著五個方面的深刻變化:

首先,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務工經濟主體,務工創業、務工立業逐步成為主流價值取向。其次,農民工就業層次、就業能力正在提升,正在由傳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由盲流型向組織型轉變,由臨時型向職業型轉變。全市約有20—30%農民是在政府和各種中介機構的組織下,有序外出務工。其三,市內城鎮企業、項目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增強,據典型調查分析,全市農民工有40%左右在本市本縣就業,而且呈現上升的趨勢。其四,特色產業及其加工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不斷提高。上半年,在50多個鄉鎮(場)、290個村實施農民科技培訓。對柑桔、茶葉、蔬菜、桑蠶、魔芋、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產業的種植、管理、加工等實用技術及沼氣施工與維護技術開展面對面培訓,8萬多農戶、24萬人受益。其五,政策關懷、社會關注,農民務工環境不斷改善。

(四)項目農業扎實推進

把項目農業作為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創新農業服務體系,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實事來抓。著力實施一批項目、爭取一批項目、儲備一批項目,促進項目農業的持續發展。

精心實施秦嶺山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截止五月,農發小額信貸提款報賬98萬美元;精心實施國家地膜水稻科技支撐項目,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舉辦示范樣板6萬畝;精心實施以“一改三建”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沼氣建設項目,已新建沼氣7896口,完成全年2.3萬口任務的34.2%。實施*市玉米種子質量監測檢驗分中心、農技110、黃姜規范化種植等一批部、省、市項目,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切實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強抓南水北調機遇,多次赴京跑省,爭取的《*市鄖縣等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市鄖西縣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項目,總投資5500萬元,分別通過實施方案評審和可研評審。依托自主創新成果,堅持與國際農發基金會、世界糧食計劃署、國際山地組織開展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中科院、長江委、華農大等單位組成的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庫區農業生態環境整治技術研究與示范科學考察隊合作交流,爭取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進行實質性的合作。組織技術專班,調整充實項目庫。先后邀請農業部、中科院、中農大、華農大等單位的30多名專家來*考察農村信息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監測等項目,為下一步爭取項目創造條件。

(五)科技自主創新扎實推進

整合技術力量和設施,培植科技創新主體,建立六個技術研發中心。依托研發中心,在市郊建設科技研發基地,破解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難題。

地膜技術研發中心,將地膜水稻技術由水稻延伸到旱稻,由育秧栽插延伸到催芽直播,由白膜覆蓋延伸到黑膜、反光膜等覆蓋,開展系列化創新研究。

玉米育種研發中心,加大玉米新品種選育力度,加強育種基地設施建設,建立玉米育種基因庫種質材料達4980多個,甜玉米新品種選育出現了良好的勢頭。

金銀花技術研發中心,加強農業結構調整替代項目與技術研發,引進吸收再創新的樹型金銀花良種選育與產業開發取得新成果,培育兩個優良新品系,并建立其DNA指紋圖譜,研發出武當金銀花茶新產品,初投市場看好。

農業資源環境研發中心,服務南水北調大局,研發創新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技術。在引進新西蘭污水防治及生態修復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吸收、消化,再創新,將生物技術與工程技術相結合,采用“生物廊道”和“脫氮墻”工程模式,探索出控制面源污染的新途徑。

特色作物研發中心,在研發武當有機道茶之后,上半年又研發出有機烏龍茶新品種。梅子貢茶頁研發基地,產品亮相就拿定單2萬斤。堅持開展黃姜組培快繁攻關,建立全國首個黃姜種質資源圃,加強“武當黃姜一號”擴繁和新品種選育,探索規范化種植技術。

(六)綜合執法扎實推進

堅持以城帶鄉、以工補農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強農民負擔監管,防止農民負擔反彈。認真落實糧食直補、水稻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農業政策。加強依法護農,理順執法體制,建立和完善了市有支隊、縣有大隊的農業綜合執法體系,全面推進農業綜合執法。

切實加強農產品及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對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市場開展拉網式檢查,依法嚴厲打擊農資生產經營違法行為,進一步推進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入戶。上半年,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800余人次,出動執法車輛150多臺/次,檢查農資經營門店500多個(次),查處沒收各類不合格種子5000多公斤;查扣假劣肥料170噸,沒收過期農藥1800瓶(袋),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200余萬元。

按照中央和省里的統一部署,推進種子管理體制和農業三場改革。成立領導小組,開展清產核資,優化隊伍結構,提高推廣服務,分離經營職能,強化種子管理,全市種子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到位。

(七)農村信息化扎實推進

把農業信息化作為發展現代農業,轉變工作職能的重要內容,整合人才、設施資源,全面實施“三電合一”工程。建立*農業信息網、農信通、農技110、農業新時空等四大服務平臺,*農業信息網點擊登陸人數突破46多萬人次,被市政府評為20*年度全市十佳網站;農信通用戶達3.5萬戶,向農民信息200多條;農技110開通語言信箱,優化專家隊伍結構,全天候接受農民咨詢;農業新時空正在探索為農民開展無償信息服務的新機制、新模式、新平臺。

政企聯合,狠抓基層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與移動公司合作建設基層農村信息服務站9個,配套微機和信息機,開通寬帶網,提升服務能力。據統計,9個基層站上半年直接向農民信息2000余條,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探索專家名片服務模式,將農業專家的姓名、專業特長、服務范圍、服務內容、聯系電話等信息印制成名片,發送到農戶,方便農民直接咨詢,同時,印制農民信息需求征集表,把握農民信息要求,找準信息服務的整合點。上半年在9個鄉鎮共發放專家名片和農民信息服務需求征集卡21000余張,有效的推進了科技、市場、政策、信息進村入戶。

(八)作風建設扎實推進

堅持弘揚“求是、創新、敬業、為民”的八字精神,深入實施“三優一創”文明建設工程,從加強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學習作風建設入手,積極動員,精心布置,狠抓落實,扎實推進機關作風建設,著力培養創造、創業、創優型的干部職工隊伍。發揚摸實情、想實招、辦實事、創實業的求真務實作風,加強調查研究和參謀服務。加強農情信息工作,上半年共向省農業廳、市委辦、市政府辦報送信息180余條,為領導決策提供了大量有參考價值的信息。

堅持開展“學習型機關”和“三優一創”文明建設,積極倡導學習健身、學習強身、學以致用的良好風尚。局機關有10余人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項,10余篇。《鄂西北貧困山區農業綜合技術集成研究與運用》獲省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堅持開明開放促開拓,鼓勵支持干部職工通過多種途徑讀研、進修、深造學習,局機關現有在讀研究生2名,有10余名同志報名參加部、省組織的英語、法語、信息、執法等培訓班,不斷提高干部職工的綜合素質。建立健全機關管理制度,工作講規范,議事講民主,辦事講程序,決策講科學,全面推行復合績效工作法,建立年度目標考核責任制,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上半年,我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稱號,被市委表彰為作風建設先進單位。

上半年全市農業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幾個突出問題。

(一)旱災影響不可低估。去冬今春以來,我市出現了近七年來最嚴重的春、夏連旱。由于干旱發生在雙夏產量形成期、春茶采摘期和春播安種下苗期等關鍵時期,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一是雙夏單產下降。夏糧面積142.3萬畝、單產398斤、同比面積增8.1萬畝、單產減8斤;夏油面積44.4萬畝、單產214斤,同比面積增2.4萬畝、單產減6斤;夏糧、夏油單產比原先預計要降低10%左右。單產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長期干旱導致小麥和油菜千粒重分別降低2—3克和0.1克左右,結實率下降5%左右。二是春茶因旱減產。春茶投產面積20萬畝、同比增2.1萬畝、總產下降1.6%。單產下降3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減產50%。三是干旱使“三夏”生產嚴重受阻。據農情統計,全市春播玉米只完成68萬畝,比預計少播22萬畝,5萬畝水田被迫起旱。不少地方種不下去,種下去了也不出苗。春夏播作物長勢普遍不如往年,玉米生育期推遲10-20天。

(二)農業生產成本增高。一是勞力生產的直接成本增加。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關鍵季節農業生產勞力緊張的矛盾愈加突出,加之勞務市場的拉動,農業生產用工價格也由去年每天15元漲到20—25元。據調查,農民種植1畝水田,從整田到插秧勞務成本達150—200元,同比上升了50元左右,采摘名優茶的成本達到80元/斤,同比增加了30元。二是農資價格虛高。由于受利益趨勢,一些農資經銷商在經營中舍廉求貴、舍近求遠,甚至舍優求劣,采取廠家返利、“霸王價格”等不正當的經營方式,導致種子、化肥、農地膜、農藥等重要物資價格虛高,直接侵害了農民利益。據調查,上半年,全市農資價格上漲8.6%。其中農用機油、農業生產服務價格分別上漲34.2%、52.1%,水稻、玉米種子和農地膜價格分別上漲53.8%、33.3%、8.3%。三是農業比較效益不高。山區農村物流高進低出,形成雙向逆差,農村生產生活價格高,農產品市遠價賤,尤其是邊遠山區農業比較效益更低。

(三)農業推廣亟待加強。農村務農勞動力素質下降,從運用科技的主體上,增加了農業科技推廣難度。鄉鎮基層組織,科技推廣功能弱化,必須堅持科技興農的好傳統,明確工作定位,創新工作方法。農技推廣以錢養事新機制建立后,如何科學界定養事范圍、細化考核辦法、加強合同管理,確保新機制下農技推廣服務、經費保障等落實到位也需要推進完善。

下半年,農業部門要緊緊圍繞全年糧食總產18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的目標,著力減災、增效、保規劃,狠抓以下七項措施的落實。

(一)全面落實科技減災增效措施。堅持立足科技減災增效,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確保農業豐收,農民增收。鑒于春播面積減少的實際,要積極擴種眼下市場看好的紅薯、洋芋等抗災耐旱作物,千方百計種滿種足;積極擴種蔬菜等短季節經濟作物,實現糧油損失經作補。切實加強病蟲防治工作,強化測報服務,推廣機防統防,把病蟲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切實加強秋收作物和多種經營基地的管理,積極發展庭園經濟,大力發展小秋收。強化完善“以錢養事”新機制,進一步調運農技人員積極性,推進科技減災增收措施落到實處,千方百計抓增收。

(二)突出重點,加大產業化推進力度。堅持生態經濟理念,加大特色基地建設力度,穩定擴大規模,落實科學建園措施,提高特色基地的產出水平,力爭秋冬農業開發新建特色產業基地8萬畝。加大龍頭企業建設力度,加大板塊基地建設力度,加大品牌開發整合力度,引導企業整合技術、市場、管理等資源,聯合做大做強*有機農業品牌。積極開展品牌申報認證,力爭完成30個綠色、有機品牌申報任務。

(三)著力抓好務工經濟增收。搶抓南水北調中線和十漫高速公路等重大項目建設機遇,加強服務工程建設和失地農民培訓轉移工作,增強大項目對勞務經濟的吸納帶動力,提高農民工就地轉移能力。延伸“陽光工程”培訓和“溫暖工程”培訓,對農民工進行農產品加工業、特色產業開發、農村生態家園建設等方面的培訓,增強農業內部對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吸納能力。

(四)積極探索政府招標購買種子等農資新機制。為了解決農資價格虛高的問題,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在堅持種子、肥料主導品種的基礎上,學習借鑒外地經驗,積極探索種子等重要農資政府招標購買的做法。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讓農民用上質量可靠、價格適宜的放心農資。

(五)及早運籌秋冬農業開發。按照特色產業區域布局規劃,堅持推進一村一品,加大秋冬農業調整力度,著力壯大特色產業基地;加大科技推廣運用力度,著力科技集成、創新和熟化;加大信息、科技服務力度,著力提高秋冬農業開發的質量和效益。

(六)辦好現代生態農業示范樣板。依托《*市鄖縣等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和《*市鄖西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等重大項目,舉辦多種模式、多種類型和多種區域的立體生態農業示范區,探索*山地立體生態農業的新模式和新途徑,把項目區辦成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

(七)廣泛深入開展“打假護農保秋播活動”。深化農業綜合執法改革,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業綜合執法體系。組織農業執法人員,集中整治秋冬農資市場,嚴厲查處假冒偽劣農資坑農害農行為,保護農民利益,確保農業生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