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司法局上半年工作總結

時間:2022-08-15 09:24:00

導語:市司法局上半年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司法局上半年工作總結

今年以來,我市司法行政工作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緊緊圍繞上級司法行政部門和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奮斗目標和工作任務,認真履行法制宣傳、法律保障、法律服務職能,為關注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推進“法治”,“平安”建設進程,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上半年工作概況為“深化四個理念、突出三個重點、加強兩大能力,貫穿一條主線”,即繼續深化“服務大局、爭先創優、法治惠民、求真務實”四個理念,凸顯“營造法制文化氛圍、引進境外法律服務機構、建立社區矯正信息移動平臺”三大重點工作,以提高“維穩能力、服務能力”兩大能力為抓手,整合社會各方資源,貫穿“五五”普法這一主線,為推進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貢獻。

一、深化爭先創優理念,突出三大重點工作

一是營造法制文化氛圍。法制文化以其特色鮮明、形式多樣、貼近群眾、寓教于樂的特點多年來受到群眾的歡迎,今年,以“建設法制文化,構筑和諧”為主題的第二屆法制文化藝術節在4月拉開帷幕,此次藝術節由宣誓、簽名儀式、百場法制電影展播、法制文學大賽、法律知識擂臺賽、青少年萬人法律知識競賽、法制講壇、優秀執法案例評比、法制文藝大賽等八大系列活動組成,群眾在欣賞法制文藝作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法制教育。通過傳播法制文化,培養群眾法治理念,實現從單純的傳播法律知識,到不僅使群眾了解法律知識,而且使其掌握獲取法律知識能力的質的飛躍。

二是引進境外法律服務機構。今年4月,經過一年多的積極努力,香港吳少鵬律師事務所蘇州代表處在昆正式成立,這是在蘇州縣市區設立的首家境外法律服務機構,在全省也僅三家。香港吳少鵬律師事務所代表處主要是為蘇州縣市區臺商和外商提供高層次、高水平的法律服務,引進境外法律服務機構,將為臺商、外商在我市守法經營,穩定經濟、社會秩序作出積極貢獻,也必將促進法律服務市場的良性競爭,不斷提高律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推動律師行業規范健康有序的發展。

三是建立社區矯正信息移動平臺。通過積極爭取,市政府下撥50萬元資金用于啟動矯正信息移動平臺,通過政府采購,全面完成了全市300臺聯通手機及配套電腦、掃描儀的采購。目前,各區鎮已全面啟用該系統,這必將對我市社區矯正工作的規范化、信息化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深化法治惠民理念,提高“維穩”和“服務”兩大能力

人民調解筑牢社會穩定第一道防線。一是人民調解網絡進一步健全。市級人民調委會掛牌成立,建立起市、鎮、村(社區)、企業人民調解三級組織網絡。目前,全市各級各類調委會694個,人民調解員3656名,實現調解工作網絡的“全覆蓋”。上半年共調解糾紛1662件,防止民間糾紛激化8起,制止群體性上訪2起,勸止群體性上訪人數180人。二是人民調解能力進一步提升。以修改完善《基層司法行政工作考核細則》、《基層法律服務所工作考核細則》、《市人民調解工作考核獎勵細則》為抓手,進一步完善人民調解考核獎懲機制;在張浦鎮政府召開“公調對接”現場推進會,整合公安、司法調解資源,全市司法所和派出所建立“公調對接”工作聯動機制,切實提高調處效率,并積極探索“訪調對接”、“公調對接”、“檢調對接”、“訴調對接”模式;結合《物權法》和《勞動合同法》的頒布,組織全市350多名街道、社區居委和村調解主任參加培訓,規范調解程序,觀摩模擬調解演示,參訓率達98.9%。

矯正安置工作有效防止重新犯罪。一是創新工作方法。針對在昆臺籍矯正對象數量多,而且沒有相關法律制度可以參照的情況,結合實際,經過省廳批準,制定《市境外社區矯正對象管理工作辦法》,對臺灣籍矯正對象出境審批等事宜進行制度化管理。二是突出人性化管理。多渠道開展幫困解難工作,在重大節日期間對生活困難的矯正對象進行慰問,開展矯正對象互助活動,為矯正對象和刑釋解教人員創造就業和自主創業的條件。上半年,全市矯正安幫部門共為困難矯正對象募集、發放救濟金1.36萬元,在日常管理教育和真情的感化下,矯正對象積極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在汶川地震發生后,全市231名矯正對象自發向災區捐款40多萬元。其中,兩名矯正對象個人捐款就分別達11萬、10萬元。三是延伸幫教取得良好效果。6月,組織矯正安幫領導小組成員赴無錫監獄開展延伸幫教,并創新地在監獄中舉辦矯正對象自主創業報告會,對今后刑釋解教人員樹立重新做人生活的信心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上半年,全市共接收各類社區矯正對象86名,解矯47名,無重新犯罪;安置刑滿釋放、解除勞教人員48名,安置率達98%,幫教率達100%。

積極拓展和不斷規范法律服務。一是抓表彰獎勵。向市政府積極爭取,下撥20萬“律師人才培育金”用于引進高級律師人才,開展法律、外語等專業培訓,資助律師繼續進行學歷提升或出國深造,獎勵德才兼備的執業律師。與團市委聯合表彰了2006-2007年度“市十佳優秀青年律師”。在“雙爭”活動的基礎上,開展以“爭創先進律師事務所、先進律師事務所主任”為主題的雙先活動。切實發揮政府法律顧問團和市民法律顧問團作用,堅持律師參與政府信訪接待工作,今年政府法律顧問團協助市領導共接待來訪群眾150批次,涉及上訪群眾400余人,調處矛盾糾紛100余起,發揮了律師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的積極作用。上半年新增設立了江蘇六典律師事務所、江蘇華峽律師事務所、蘇州正文人律師事務所3家律師事務所,目前我市共有律師事務所14家,代表處1家,律師150名,實習律師31名。二是提高法律援助質量。結合援助中心搬遷,進一步提升了法律援助的硬件條件,辦公面積達300平方米,各種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按照“法律援助案件質量年”的要求,規范案卷歸檔整理工作,強化案件質量監督,開展對援助案件的督查、旁聽等,順利通過省廳考核組對援助案件質量的抽查。積極打造法律援助三級網絡,形成援助中心—各鎮、街道法律援助站—社區法律援助分站的法律援助“三級網絡”,目前全市建立法律援助站34個,分站30個。中心上半年接待群眾來電來訪總共人3442次,受理援助案件170件,其中民事案件107件,刑事案件63件。三是深化“公證質量建設年”主題活動。引進電子簽章系統,加強公證行業信息化建設;完善國信、正信公證處信息交流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加強相互監督,全面提高公證服務的社會經濟效益;繼續開展公證案卷質量互查、評比活動,杜絕假證,避免錯證,減少差證。今年1-5月,“國信”、“正信”兩個公證處共辦理公證5263件,為促進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

三、深化求真務實理念,營造“五五”普法良好氛圍

一是抓評估考核,鞏固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年初召開法制宣傳教育領導小組、工作及聯絡員會議,完善《市“五五”普法評估辦法》和全年度評先申報考核制度。經過積極爭取,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納入市級機關效率效能考核細則之中,與機關各部門的年終排名及考核獎金掛鉤,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走向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積極調動整合各部門資源,定期召開聯絡員片長會議,并赴常熟等地學習交流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評選表彰了“市十大法制事件”和“市十大法制宣傳裁體”,通過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向全市推廣,推動法制宣傳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二是突出重點,法制宣傳教育深入開展。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將法制講座納入領導干部菜單式講座和干部網絡學院中,人大常委會組織干部進行任前法律知識專項考試,非人大任命領導干部進行崗前法律知識培訓;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在外來人口聚居地建立視頻播放系統。目前,已進入牧田(中國)有限公司、櫻花衛廚、正新輪胎、滬士電子等17家企業安裝了40余臺視頻播放器;在全市建筑面積在1萬平米以上或者造價在1千萬以上的建筑工地建立民工法制學校,并專門編寫了2萬余冊建筑工人法律讀本。三是發揮職能,整體推進“五五”普法進程。全市各司法所喊響“人民調解促和諧,化解矛盾保平安”口號,在交通要道樹立人民調解宣傳標牌,制作法制宣傳資料并發放,在調解矛盾糾紛時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全市法律工作者全年義務開設法制講座32次涉及1500余人,設攤咨詢10次,制作并發放法制宣傳資料3000余份;在開展社區矯正工作中,把法制教育納入對矯正對象的日常教育之中;將司法行政系統兩法三條例納入機關“愛我司法崗,精彩月月講”活動中,致力提高司法行政工作人員的法律素質和業務水平。

下半年工作要點

一、調整目標定位,“五個要”、“三項措施”合力推進“五五”普法進程

“五個要”,一是定位要正確。在順利通過蘇州五五普法中期檢查后,正視已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調整工作思路,以創建“五五”普法先進集體(城市)為目標,全力推進我市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二是考核要夯實。以《市“五五”普法評估辦法》、法制宣傳工作納入各區鎮經濟社會發展考核體系、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納入全市機關效率效能考核為抓手,積極調動各區鎮、各部門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積極性,整合資源,形成法制宣傳教育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三是活動要扎實。按照年初制定的法制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安排,開展好百場法制電影展播、法制文學大賽、法律知識擂臺賽、青少年萬人法律知識競賽、法制講壇、優秀執法案例評比、“十佳法制好新聞”評選、法制文藝大賽等系列活動,形成法制宣傳教育活動聲勢,擴大影響力;四是平臺要完善。做大、做優現有的“法治”、“法治風”等傳統媒體欄目,改版“普法網”、“法制短信”等平臺,為重點普法對象搭建針對性和專業性普法平臺:建立完善“市未成年人校外法制宣傳基地”;繼續打響“法制大講壇”品牌;加大“外來務工人員法制學校”規范化建設力度;五是材料要積累。在開展法制宣傳工作的同時要注意材料的積累和經驗的總結,召開法制宣傳教育經驗交流會,編印“五五”普法經驗材料,為“五五”普法總結驗收做好充分準備。

“三項措施”,一是抓法制宣傳組織網絡建設。突出抓好市局法制宣傳科專職工作人員,全市法制宣傳聯絡員,“五五”普法講師團及志愿者三級組織網絡建設,具體做到,市局充實法制宣傳教育科工作人員;充分調動各區鎮、各單位分管領導和聯絡員工作積極性,確保工作職責到位;以創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示范社區、示范單位為抓手,在每個行政村組建一支由農村退休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職工組成的法制宣傳志愿者隊伍,建立“鄉鎮為主導、村民負首責”的農村普法工作機制。二是繼續抓好法制宣傳品牌化建設。設計制作“市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標記”,結合全市開展的各項普法活動使用,使我市法制宣傳工作深入人心。三是進一步轉變工作理念。改變以往單純通過法制宣傳工作傳播法律知識的傳統觀念,在提升廣大群眾的法律素質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和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使越來越多的群眾能夠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由過去的遇事找領導評公理,向現在的遇事找法律討公道轉變,依法維權能力增強。

二、提升軟件,打造“一所一品牌”,全面加強基層司法行政工作能力

一是抓品牌打造。以結合基層司法行政法制宣傳、人民調解、安置幫教、社區矯正和法律援助等職能,積極打造全市各個司法所各自的工作品牌,形成“一所一品牌”、“一鎮一特色”格局,打造具有特色的司法所品牌。二是抓調解隊伍建設。繼續抓好司法所所長、干事和內勤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建好一支市級人民調解員隊伍,做好鎮、村(社區)專職調解員的聘請工作。三是抓考核獎懲。以《市人民調解工作考核獎勵細則》為抓手,抓人民調解卷宗數量和質量,以進一步規范人民調解工作。四是拓寬對接渠道。建立多種對接聯動機制,提高調處效能。五是加大行業調委會建設。鞏固規范已有的行業、專業調委會,針對建設系統的房產和物業糾紛的增多,成立房產和物業糾紛調委會,針對勞資糾紛的增多,在勞動局成立勞資糾紛調委會。把各種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并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擴大人民調解的社會知曉率。六是推進社區矯正工作。抓好1-2個過渡性安置基地點,形成做法,適時召開推進會,把過渡性安置工作在全市推廣;積極開展矯正對象心理矯治教育活動,引入現代技術,建立心理矯治檔案;出版《社區矯正案例選編》。公務員之家:

三、拓寬法律服務領域,提高服務質量,整體提升司法行政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一是拓展法律服務領域。全市各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所加快發展腳步,在做好訴訟業務的同時,積極拓展非訴訟業務,爭取走進花橋開發區、城北高新區等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域,努力消滅各區和鄉鎮法律服務的空白點,開辟律師參與涉法信訪綠色通道。二是優化法律服務從業環境。通過開展素質拓展訓練等途徑,增強團隊意識;通過舉辦“法律沙龍”、法制講座、青少年法制夏令營等形式搭建服務平臺,加強與法律顧問單位的交流,做好部門協調,進一步優化執業環境。三是深入開展“法律援助案件質量年”活動。進一步規范和簡化法律援助申請、受理、辦案程序,加強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進一步暢通法律援助綠色通道,拓寬法律援助覆蓋面。四是提升公證質量。開展公證案卷質量互查、評比活動;突出以服務社會為己任,在工作中做到“三清”,即“前臺咨詢一口清,發放資料一手清,公證員審核材料一次清”,確保我市公證行業不出錯證、假證,在確保公證質量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證源,實現公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真正發揮公證工作在市場經濟中的服務和保障功能。

四、隊伍建設“三個確保”,對外宣傳形成聲勢,展現司法行政隊伍良好形象

一是繼續抓好隊伍建設。深入開展以“我愛司法崗、精彩月月講”為主題的團隊訓練等教育實踐活動,打響“法律援助系百姓、關注民生暖人心”機關服務品牌,著力建設廉政風險防控標準化工程。實現“三個確保”:確保機關服務品牌的順利驗收,確保五好機關黨支部的考核達標,確保效率效能檢查通過。二是對外宣傳工作出精品。圍繞“五五”普法、法制宣傳、社區矯正、律師公證風采、基層司法所、人民調解一線報道等專題,提前做好對外宣傳整體方案,在做好每個活動的常規報道的同時,對整個活動策劃深度報道、系列報道和追蹤報道,確保司法行政任何一個重要活動從籌備、到運作,到總結,都有相應宣傳,切實增強司法行政的社會影響力和群眾知曉率。三是提升“辦文、辦事、辦會”水平。進一步完善司法行政各項規章制度,嚴格按照制度辦事。在辦文上,嚴格收文、發文程序,嚴把文件質量關,加快公文運轉,發揮公文效力;在辦事上,堅持重大事項請示報告制度,做到會辦事,辦成事,不出事;在辦會上,統籌考慮,注重細節,確保會議收到實際效果。減少工作失誤,提高工作效率,為各項工作順利推進提供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