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工作計劃

時間:2022-04-16 05:00:30

導語: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工作計劃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辦好特殊教育”的要求,落實國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和《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加快推進特殊教育事業健康、協調發展,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結合實際,特制定本提升計劃。

一、發展現狀

市高度重視特殊教育。幾年來,特殊教育迅速發展,在穩步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同時,積極開展兒童康復教育,被省殘聯認定為聽力語言、人工耳蝸、智力障礙定點康復機構。全面實現殘疾學生公用經費生均6000元,市財政每年通過專項(生活老師工資補助、特困學生生活補助、職業技術培訓專項補助)資金用于支持補助特殊教育學校健康正常運轉。每年為特殊教育學校引進教師2-3名,特教津貼按要求發放。截至2017年秋季,共有殘疾學

生365名,其中特教學校112名(含康復學生19名)。已基本實現“以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教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為補充”的特殊教育發展格局。

但從總體來看,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相對正常兒童少年來說仍然較低,學前和高中階段教育發展整體相對滯后,特殊教育條件保障機制還不夠完善,教師隊伍數量仍有不足、待遇偏低、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特殊教育學校校園由大學學生公寓改建而成,尚不夠標準且存有不安全因素。

二、工作原則

堅持普特結合,推進融合。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全面推進全納教育。普通學校與特教學校責任共擔、資源共享、相互支撐。

堅持尊重差異,多元發展。尊重殘疾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潛能開發、缺陷補償和揚長教育,提高特殊教育的針對性,促進殘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升殘疾學生的學習成就感,為他們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堅持普惠加特惠,特教特辦。普惠性教育政策和工程項目優先支持特殊教育。針對特殊教育實際,專門制定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堅持政府主導,各方參與。落實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發展特殊教育的責任,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相互配合,共同推進特殊教育發展。

三、工作目標

(一)總體目標

在市藥都小學附近預留的初中園區內劃出20畝土地,建設一所標準化的特殊教育學校校園。完善從學前到高中整體銜接的特殊教育體系。建立財政為主、社會支持、全面覆蓋、通暢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務保障機制,全面改善特殊教育辦學條件。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質量。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各方參與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建設形成“特殊教育資源中心+重點資源教室+普通資源教室”的三級資源體系,全面實現“以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教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為補充”的特殊教育發展格局。到2020年,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以上,非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規模顯著擴大,殘疾學生普遍獲得適宜的教育。

(二)年度目標

2017年(政策規劃出臺年)

籌建標準化的特教校園,建設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成立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出臺《殘疾兒童入學評估機制》、《殘疾人教育安置辦法》、《促進隨班就讀(融合教育)工作意見》、《送教上門工作辦法》。實現教育、衛計、民政、殘聯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對未入學適齡兒童少年進行徹底的全面摸底篩查。對本轄區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的教育安置做出規劃,對本年度可安排入學的適齡殘疾兒童作出安置意見。對非義務教育階段殘疾人教育安置作出初步規劃(學前、高中、青壯年掃盲)。

組織特殊教育教師進行新課標新教材培訓和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將特殊教育學校納入評估范圍。2018年依托特教資源中心,對普通學校隨班教師進行全員培訓,切實提高隨班就讀教學質量。在人數超過10個殘疾學生的鄉鎮(街道)中心小學建設重點資源教室1個,在人數超過5個殘疾學生的學校建立普通資源教室1個,建設資源教室的學校配備資源教師。探索融合教育模式。

推動送教上門全覆蓋。對多重殘疾或重度殘疾青少年采取形式多樣的送教上門服務,如送教上門、送教進機構福利院、家長定期將學生送到學校接受教育等等。

組織特殊教育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依托特殊教育學校對隨班就讀、送教上門、資源教師進行培訓。

2019年支持特殊教育學校和社會力量建設殘障兒童幼兒園。

組織特殊教育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依托特殊教育學校對隨班就讀、送教上門、資源教師進行培訓。

2020年完善特殊教育監測制度,對各鄉鎮(街道)隨班就讀工作、送教上門工作進行考核評價。

最終實現適齡殘疾學生入學率達95%以上,實現國家、省里全部目標。

四、主要措施

(一)提高義務教育普及水平

擴大普通學校隨班就讀規模。加強特殊教育資源教室、無障礙設施等建設,為殘疾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和生活便利。

提高特殊教育學校招生能力。支持特殊教育學校擴大招生規模、增加招生類別。

在組織開展送教上門或遠程教育。為確實不能到校就讀的重度殘疾兒童少年,每月提供不少于兩次的送教上門或遠程教育等服務,并將其納入學籍管理。

(二)加快發展非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

支持普通幼兒園創造條件接收殘疾兒童;支持在特教學校普遍建立附屬幼兒園(學前教育部)接收殘疾兒童;支持各類康復教育機構為殘疾兒童提供半日制、小時制、親子同訓等多種形式的早期康復教育服務。大力推進殘障學生在各類安置點接受免費康復教育訓練。

支持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學校擴大規模招收殘疾學生,支持校企合作,使完成義務教育且有意愿的殘疾學生都能接受適宜的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考試機構為殘疾學生參加中考提供合理便利。

支持各種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加強殘疾人的職業技能培訓,拓寬和完善殘疾人終身學習通道。加強就業指導,做好殘疾人教育與就業銜接工作。

多種形式開展殘疾青壯年文盲掃盲工作。

(三)健全特殊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在落實義務教育階段特教學校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6000元基

礎上,到2020年增加至8000元,根據學校招收重度、多重殘疾學生的比例,逐年增加年度預算;學前階段的生均財政撥款標準按4000元/年執行,以后逐年增加至8000元/年。鄉鎮學校隨班就讀、民辦特教康復機構以及送教上門的殘障學生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按特教學校執行。繼續加大殘疾學生資助力度。義務教育階段在“兩免一補”的基礎上,繼續對特困學生進行生活費兜底補助。對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學生實行高中階段免費教育。

繼續執行撥付5%殘保金用于支持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勞動技能教育與職業教育,并在教育附加中設立特殊教育專項補助款并逐步提高,加強特殊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改善辦學條件。

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民個人捐資助學。

(四)健全特殊教育專業支撐體系

市教育局會同衛計、民政、殘聯等部門(組織),建立由教育、心理、康復、社會工作等方面專家組成的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健全殘疾兒童入學評估機制,完善教育安置辦法,對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提出教育安置意見。建立衛生、民政、殘聯、教育等部門的信息交流共享機制。

建設三級資源支持體系。支持特教學校建立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提供特殊教育指導和支持服務,建設重點資源教室和普通資源教室,服務殘疾學生。

配備專職或兼職特殊教育教研員,統籌開展特殊教育教研活動。

建立健全志愿者扶殘助學機制。發揮城鄉基層組織在未入學殘疾兒童少年信息收集、送教上門、社會活動等方面的支持作用。

加強家校合作,充分發揮家庭在殘疾兒童少年教育和康復中的作用。

(五)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加大培訓力度,對特殊教育教師實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學時的全員培訓。嚴格執行國培、省培計劃中的特師培養政策,特教學校承擔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教師、資源教師和送教上門教師培訓,增強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新入崗教師崗前培訓增加特校學習內容。

繼續按聾教育1:3—1:4的師生比逐步配足配齊教師,按在校學生數對教師編制進行動態管理;適當增加康復醫生、康復治療師、康復訓練人員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的配備。切實提高特教教師待遇,將特教津貼標準提高至工資總量的30%,根據特殊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依法發放值班看護加班補助;對普通學校承擔隨班就讀教學管理任務的教師,在績效工資分配上給予傾斜。為送教上門教師、承擔“醫教結合”實驗相關人員提供必要的交通補助、誤餐補助、工作補助(課余、雙休或假期)。

關心特教教師的身心健康,改善特教教師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在評優評先中給特教教師一定指標,特教教師崗位晉級、職稱評聘不受崗位職數及名額限制,在特教學校連續從事15年以上并在特教學校退休的教師享受特教津貼。

(六)大力推進特殊教育課程教學改革

依據盲、聾和培智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

(2016年),組織新課標新教材全員培訓。圍繞新教材的廣泛使用,加強市級教研和校本教研。

推進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教學,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加強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重視教具、學具和輔具的開發和應用。創新隨班就讀教育教學與管理模式,整體提升隨班就讀的質量。建立特殊教育質量監測制度,探索建立適合殘疾學生發展的考試評價體系,用多元的視角評價特殊教育和殘疾學生,保證評價的科學性、規范性和獨立性。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思想認識。實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是鞏固一期成果、滿足殘疾人群體不斷增長教育需求的重要舉措;是推進教育公平、辦人民滿意教育、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是增進殘疾人家庭福祉、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的重要舉措。各鄉鎮(街道)、部門要充分認識二期提升計劃的重要意義,按照“履職盡責、特教特辦”的要求,持續推進特殊教育改革發展。

(二)落實部門責任。市人民政府履行主體責任,進一步建立

和完善特殊教育的管理機制,把特殊教育發展列入議事日程和相關部門年度任務。

市教育局要統籌制定特殊教育計劃實施方案,加強對承擔特殊教育工作學校的指導,開展特殊教育教師培養培訓,依托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等平臺,加強殘疾兒童少年教育信息監測服務和動態管理。牽頭組建特殊教育專家委員會,全力推動特殊教育教學各項任務完成。

市發改委要把三級資源體系建設和特殊教育學校附屬幼兒園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強條件保障和配套支持,促進特殊教育發展。

市財政局要完善特殊教育投入政策,保證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建設投入和公用經費投入,支持社會力量辦學,改善特殊教育辦學條件。

市人社局要落實特殊教育學校編制,落實特教教師工資待遇、特教津貼、職稱評定等,做好殘疾青年的就業安置工作。

市民政局要安排10%的社會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特殊教育事業發展,落實殘疾學生全部享受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要做好福利機構孤殘兒童撫育工作。

市衛計委要配合教育、殘聯開展特殊兒童基數調查、篩查、醫療、康復工作。

市殘聯要把特殊教育納入殘疾人事業整體規劃,切實做好殘疾學生康復訓練、職業培訓等方面工作。要安排10%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用于特殊教育教師培訓、殘疾學生職業技術培訓和貧困學生助學。市殘聯牽頭對適齡殘疾兒童進行全面的篩查摸底,牽頭完成殘疾青壯年文盲掃盲工作,關心支持社會康復機構的建設和發展。

教育、財政、發改、人社、民政、衛計、殘聯等部門單位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確保計劃如期完成。

(三)統籌科學規劃。各鄉鎮(街道)要將特殊教育發展納入

當地教育事業發展總體規劃,根據本提升計劃,結合當地實際,整合項目、資金、人力,優化資源配置,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工作,推動實施好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計劃。

(四)營造發展氛圍。要廣泛宣傳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的重

要意義,宣傳特殊教育改革發展成就和優秀殘疾人典型事跡,引導學生和家長充分認識特殊教育對促進殘疾人成長成才和終身發展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宣傳國家發展特殊教育的惠民政策,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特殊教育、尊重特殊教育教師和殘疾人教育工作者的輿論氛圍。要落實國家關于捐贈及免稅的政策,要動員社會各界采用多種形式,獻愛心、送溫暖,提供志愿服務,形成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圍。

(五)加強教育督導。省政府將以縣(市、區)為單位,組織開

展對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實施情況的專項督導檢查,特殊教育專項督導結果向社會公布并納入各級政府工作實績的考核指標。各部門、各鄉鎮(街道)、學校要對照工作職責,落實各項工作任務,確保各項指標達標。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將組織開展對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實施情況的專項督導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