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局工作總結及重點工作安排
時間:2022-12-15 04:42:05
導語:科學技術局工作總結及重點工作安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2021年工作開展情況
2021年區科技局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扎實推進創新主體培育、創新載體建設、創新平臺提質,全面提升科技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截止目前,全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9家。預計1-9月全區高新產值同比增長25.5%,較去年同期提高10.6個百分點;增加值增長23.5%,較去年同期提高8.9個百分點。
一是強化申項爭資,著力加快科技項目建設。認真研究國家、省、市科技方面政策,切實把上級扶持企業創新發展的各項政策資金落實到園區、企業。一是向上爭取省、市財政資金支持我區特色產業發展。為8家企業爭取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補助資金110萬元,為24家企業爭取市級三年倍增獎勵資金375萬元、區級高企認定獎勵資金156萬元;為5家企業9個項目申請市級創新型城市建設政策獎補項目資金515.6萬元;為2家區級鄉村振興科技項目發放專項資金15萬元。二是積極組織企業申報2021年省級重點研究與開發項目、省、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全市5個項目成功獲批2021年度省重點研究與開發項目,其中我區立項項目3個【省正大源飼料集團有限公司、漢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雷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推薦正大源曦強乳業等8家企業申報省級重大專項,推薦貝寶食品、民生礦山等9家企業申報市級重大專項。三是積極組織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申報認定備案。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完善高企發展庫、培育庫,形成培育梯次,實施重點培養,動態管理,梯次培育,壓茬推進,重點圍繞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發展方向,明確培育目標,選擇一批具有明顯優勢的重點產業和骨干企業,以點帶面,加強指導,強力輔導,提高高企申報積極性,提高認定通過率、成功率,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擴大高企申報的覆蓋面。截至目前,已推薦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報28家(省廳審核通過27家,等待國家認定)、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4家,備案省科技型中小企業47家。
二是加大研發投入,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引導和鼓勵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全面加強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2020年全區研發經費投入98307萬元,同比增長25.9%,研發經費強度2.58%;其中工業(R&D)研發投入94225萬元,同比增長24.9%,占全區GDP的比重2.48%。其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經費投入8.5億元、金冠玻璃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經費投入849萬元、思朗食品()有限公司研發經費投入823萬元。同時,積極組織企業參與2021年市創新創業大賽,其中,相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榮獲大賽初創組二等獎、省博垣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和智慧膜團隊榮獲大賽初創組三等獎。
三是搭建平臺載體,著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推進產學研合作,深化與中科院、合肥工業大學、理工大學、江南大學、師范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積極構建重大科研成果技術熟化、產業孵化、企業對接、成果落地全鏈條轉化機制。目前,礦業集團、中煤特殊鑿、正大源、果力智能、相品智能科技等企業與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大學、師范大學等高校院所建立了產學研戰略合作關系;曦強乳業、徽香昱原、德蘭合創、盛美諾、貝寶食品等20余家企業與高校院所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1-9月份產學研合作項目入庫139個,完成年初任務的826.6%,科技成果登記56個。同時,高度重視雙創載體建設,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國家級孵化器1家,國家眾創空間1家,省級眾創空間1家,市級眾創空間1家,市級孵化器1家。
四是優化“四送一服”服務,著力營造創新創業環境。堅持“親商、安商、愛商”理念,不斷改善和健全政務服務,進一步營造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一是加強政策宣傳。針對企業對科技政策缺乏了解,自主知識產權意識淡薄等問題,大力宣傳技術合同登記稅收優惠政策及其對技術合同登記的重要意義,以增強企業申請認定的主動性。1-9月份技術合同累計登記373個,技術合同吸納額9.4億元,完成年初任務的168.6%。二是加強企業幫扶。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和“四送一服”雙千工程,幫助企業解決在科技研發、科技項目申報以及高新技術企業申報過程中面臨的問題,為企業發展針對性地提出意見與建議,提供政策支持,為企業科技創新工作提供線上線下全方位服務,支持企業創新發展。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
科技投入仍顯不足,投入強度仍然偏低;企業研發投入較少,企業創新活力和動力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科技優勢與產業發展結合不夠緊密,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牽引力不夠,科技創新有效供給有待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開放共享、協同創新不充分,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作用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從產業發展現狀來看,高新技術產業總量小、企業數量少。出于生存壓力及市場風險考慮,企業創新意識不強,對產品更新換代和產業技術升級起帶動作用的科技成果和項目不多。目前,全區納入高新技術產業統計的企業僅有21家,占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28.7%。二是從科技投入來看,企業研發、財政投入少。企業內生動力不足,重生產、輕改造,重短期利潤、輕研發投入,60%以上的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不足1%。2020年科技創新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僅為1.1%,今年1-9月科技創新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5.7%,已超全省平均水平(4.7%)1個百分點,政府資金投入近年來雖然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但與先發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三是從創新主體來看,原始創新還比較薄弱,科技資源分布不合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還有待完善,現有的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的創新主體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目前全區省級以上研發平臺數只有5家,無國家級研發平臺。四是企業規模偏小,缺乏大企業拉動。2020年高新產值超億元企業僅3家,占全區高新技術產業企業14.3%,高新技術產業總體水平偏低、規模偏小、發展緩慢,缺乏科技含量高的核心產品和核心技術,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明顯。
一是著力創新培育主體。全面落實研發經費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創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逐步實現中小科技型企業創新平臺全覆蓋。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平臺建設,加快形成多元化孵化培育體系。力爭全社會R&D(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增長1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50家以上。
二是著力建設創新載體。全面提升園區科技創新能力。依托新依托鳳凰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大學科技園,發展綠色食品(生物科技產業)和信息產業。加快推進大學科技園區雙創平臺建設,積極對接省科技廳和市科技局,對標國家省、市雙創平臺標準、條件,圍繞開發區發展戰略規劃和產業規劃,推進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三是著力協同創新。主動融入長三角區域、淮海經濟區發展,積極組織參加長三角一體化科技合作論壇、創新成果展示,加強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優質資源、高層次科技人才、高科技成果引進、轉移、轉化工作。聚焦信息產業材料、綠色食品制造(生物制造)等領域,組織實施長三角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專項。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進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科技成果登記30項以上,吸納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達到4億元以上。
四是著力產業技術攻關。圍繞產業五群十鏈,集聚創新要素資源,聚焦信息產業、綠色食品(生物科技)領域,謀劃實施一批產業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攻克一批產業關鍵技術難題,開發一批高新技術產品,形成一批新技術、新工藝,促進產業技術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力爭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幅1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全區規上企業增加值的比重4%左右。
- 上一篇:應急管理局中長期規劃工作安排
- 下一篇:區人社局上半年工作總結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