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二十年

時間:2022-02-18 02:07:00

導語:風雨二十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平昌縣老年大學于1987年成立,回顧這20年曲折而艱辛的道路,老年大學從無到有,從起步到興盛,有很多東西值得深入思考,認真總結。

從創建到發展

1987年8月31日,平昌老年大學召開了成立大會,縣委、政府領導到會授牌并講話。當時校長由縣委副書記、老齡委主任李景碧擔任,縣老齡辦主任曾鳳高兼任老年大學辦公室工作。9月3日,老年大學在縣工會會議室正式行課,整個老年大學只有40多名學員,開設也僅有“現代科技與生活”、“時事政策”、“老年醫學保健”等課程,但學校仍堅持聘請知名人士為各科教師,學校每月授課兩次,分上下學期,學制4年。除上大課外,在縣委廣場和犁子園舉辦課外輔導班,重點教授拳劍和體操,中途因場地、經費等問題辦得斷斷續續。2000年李景碧同志因健康原因,辭去校長職務,縣人民政府決定將老年大學交給老年科協主辦,并掛牌為“平昌縣老年科技大學”,校長由老科協副會長、92歲高齡的許淵如同志擔任,辦公室主任由老科協秘書杜泉炎同志兼任。2001年,學校遷到人民政府4樓會議大廳。到2004年,縣委、縣政府決定恢復“平昌縣老年大學”的牌子,由縣老齡委直接領導。老年大學從開辦到2003年,共授課320多場次,聽課學員達25000多人次,已畢業學員183人。

走上正規辦學之路

老年大學前期,由于場地固定,領導變動,加之經費無保證,辦學十分不正規,發展曲曲折折。2004年11月23日,許淵如、杜泉炎二同志在廣安參加四川省老年大學協會召開的會議,代表平昌老年大學在會上發言,同時被吸收為省老年大學協會會員。這引起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2005年6月7日,縣老齡委下發文件,決定名譽校長由原縣人大主任周尚聰擔任,至此以后,學校進入正規發展階段。

縣老齡委指出,今后要加強對老年大學的領導,推進老年教育事業的發展,構建全民教育、終身教育體系。學校于2005年7月提出“通過努力把平昌縣老年大學辦成巴山一流”的口號,2005年10月25日,在宜賓召開的四川省老年大學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平昌老年大學被省老齡委評為辦學“先進集體”,并授予獎牌,校長許淵如評為“優秀教師”。同年10月27日,四川省老齡委主辦的《晚霞報》,以《發展中的平昌老年大學》為題,登載了平昌的辦學經驗。

跨入“示范校”行列

2005年7月26日,為了創建老年大學示范校,縣老齡委對縣老年大學的領導班子重新進行了充實調整,老年大學草擬了“辦學章程”,提出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六個老有”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觀點,擬定“增長知識、陶冶情操、促進健康、服務社會”為辦學宗旨,提出“學為結合、以學促為”的辦學方針,一切從實際出發,讓學員老有所學,學有所得,不斷提高思想文化素質,從而自覺樂意地參加學習,使老年大學成為老年人尋求新知識的課堂,老有所為的場所、頤養天年的樂園、交朋結友的天地。

學校制定了創建示范校規劃,并建立定期和不定期向縣委、政府請示匯報的制度,爭取他們的重視支持,從而解決了辦學中的三大難題:一是辦學經費問題,2005年起,縣上每年給老年大學辦學經費2萬元,納入財政預算,2006年因創示范校,縣上增撥了5萬元;二是解決了教學場地和辦公室,教師原在縣政府會議大廳,后因縣政府要使用,縣上決定將縣糧食局會議室調給縣老年大學用于辦學。辦公室原在縣政府會議大廳的樓下,后因要用作縣政府來信來訪接待室,縣委決定將老年大學辦公室調到縣委原用作信訪辦的房間,老年大學辦公室設在縣委院內,這是絕無僅有的事,體現了平昌縣縣委十分重視老年教育。三是給學校辦公室安裝了電話,購置辦公桌椅、文柜和辦公用品,給教室購置座椅150把,落實圖書閱覽室,添置圖書和書架,縣政府還將原會議室的連二桌100張,座椅近200把交老年大學使用,這對老年大學是極大的支持。

2006年3月9日,省老齡辦常務副主任何保全率領成都、樂山、雅安、眉山等縣市老齡辦負責人,來平昌檢查指導,參觀了平昌老年大學的教師及辦公室,指出平昌作為貧困縣,老年活動開展得這么活躍,真是難能可貴。

2006年12月19日,平昌老年大學被四川省老齡辦授予“縣級示范校”的匾牌。這樣平昌老年大學跨入了全省首批39所示范校行列。

辦出特色

平昌縣老年大學走上正規之后,就十分注重在“特色”上做文章,力爭走在兄弟學校的前面。在辦學突出點上,歸納起來有這樣幾個方面值得認真總結。一是上大課針對性強。每期安排8堂大課,每月講課兩次。教學中把時事政治教育放在老年教育的首位,根據學員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請縣上四大家的領導和縣城有一定威望和專門研究的學者講課。2007年上期,請了縣委書記、人大主任劉謙祥、縣委常委、常委副縣長謝友先等到老年大學講課。由于講課內容有指導性和影響力,課后,縣委辦公室在《工作通報》上以《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關愛老人》為題,將劉書記的講話翻印出來,發到鄉鎮和各單位,在全縣上下掀起了尊老愛老的熱潮,使孝道文化更加弘揚光大。2007年的《大眾健康報》和《晚霞報》都報道了劉書記到老年大學講課的情況。縣上領導給老年大學上課,密切了黨群關系,增加了政策的透明度,提高了學員的思想覺悟,保持了社會的和諧穩定,更重要的是使領導知道學校在干什么,使他們更加重視老年大學的工作。二是開展第二課堂,活躍了學員身心。學校從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學員的興趣愛好,除定期上大課以外,還開辦了拳劍體操班、音樂舞蹈班、國樂培訓班、川劇曲藝班,同時與老體協、老科協聯手,利用“金秋”、“夕陽紅”兩個藝術團開展“三下鄉”活動,為平昌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振興做出了突出貢獻。三是出版專著,撰寫論文,展示老年大學辦學成果。2006年在創建示范校的過程中,出版了一本7萬多字的《平昌老齡》專著。這本書由縣委書記作序,常務副縣長嚴敏提寫書名,包括論述薈萃、詩詞天地、養生集錦,名言諺語等四個部分,圖文并茂,印刷質量好,可讀性,適用性都比較強。學校開展了教育理論研究,寫出《進老年大學,做學習型老人》、《探索老有所學的內涵和意義》、《老年大學亟待規范》等論文,用以指導辦學。同時,在2005年創辦的四幅展板的基礎上,于2006年4月又新辦出四幅,進一步反映老年大學的辦學歷程,展示老年大學的辦學成果。四是將縣政府分管老齡工作的縣長和涉老部門的主要領導聘請為老年大學名譽校長;同時與老年科協、老年體協搞好協作關系,將老年協的會長,老體協的主席,或安排任老年大學名譽校長,或任副校長,把他們的會員吸納為老年大學學員;堅持經常請縣老干局、老齡辦指導老年大學的工作,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抓好老年教育工作。

經過20年的發展,平昌老年大學從1個班發展到17個班,學員由40多人發展到目前的500多人,成為一個活躍在大巴山區的老年群體。2007年5月10日,《晚霞報》頭版頭條以《平昌老年大學呈現五大活力》為題,深入報道了領導重視,師資落實,學員廣泛,活動經常等方面的情況,對平昌老年大學堅持服務大局、服務老人、服務社會,積極探索山區老年教育新路作了充分肯定,使平昌老年大學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