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立村精神文明匯報資料
時間:2022-09-13 09:03:00
導語:關于建立村精神文明匯報資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這些成績與上級要求還有很大差距,通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與兄弟縣(區)相比還有很多不足,與基層群眾的實際需要還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今后,將認真貫徹上級指示精神,積極學習借鑒兄弟縣(區)先進經驗,不斷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方式方法,扎實推進各項工作,不斷開創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新局面。
縣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近年來。貫徹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和“三個文明”建設一齊抓方針,緊緊圍繞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工作大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目標,按照圍繞“一個中心”經濟建設)搞了兩個服務”服務基層、服務群眾)落實“三個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原則,以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為根本,以提升城鄉文明程度為目標,以打造特色文化為著力點,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突破口,以實施“五項工程”育人工程、環境工程、示范工程、文化工程、保障工程)為根本舉措,切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良好社會經濟效益。
一、實施“育人工程”提高文明素質
教育、引導是提高農民思想文化素質必要手段。針對農村現階段新情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區別不同層次開展培訓教育活動,一是深入開展了西部大開發,大發展”和“學習建設十大新聞人物,向新聞人物看齊”主題教育活動。黨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五年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涌現出一大批建設先進典型。為了總結建設成就,彰顯典型人物模范帶動作用,繼2000年廣泛開展“西部大開發,怎么辦?大討論基礎上,今年舉行有聲勢有影響的西部大開發,大發展”成就展示活動,深入鄉村做報告、布展臺,并評出“首屆建設十大新聞人物”直接參與群眾達10余萬人。二是廣泛開展政策法規教育、縣情教育、形勢教育、發展前景教育和科學文化知識教育,促進廣大人民群眾整體素質的提高。堅持以教育為先導,以解決當前農村存在問題為手段,以提高農民素質為目的推行縣級領導和部門單位包村責任制和縣鄉干部進村蹲點負責制,強化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知識和政策法規教育的同時,重點宣傳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有針對性地解決蹲點村發展經濟、幫助農民群眾解決困難問題。幾年來,駐村組協調所在鄉鎮先后組織宣講活動280多場(次)集中學習110余次,先后為基層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建淤地壩、農網改造、人畜飲水工程、修繕學校等)160多件,受到基層群眾的普遍歡迎。三是大力加強村民行為規范教育。堅持定規范、抓示范、促養成教育格局,完善村民公約、十不”文明守則,通過廣播、電視、印發傳單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同時結合十星級文明戶的評選和“三級聯創”活動,全縣范圍內開展聲勢浩大的農村“三學三帶三爭”和《綱要》知識競賽等活動,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樹立了何玉存、雷云成、楊登科、杜成棟等一批新時期的優秀代表,使大家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并在報》設立了百姓心聲”欄目,對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曝光和點評,促進道德新風尚的形成。于此同時,充分發揮相關職能部門的作用,開展道德教育的基礎上,舉辦各種農村實用知識專題培訓和講座,截止目前,培訓人數達1.5萬人次,推廣農業實用技術5個。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素質,有力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縣廣大農村"革陋習、學科技、樹新風"蔚然成風,并涌現出了以響水鎮的白岔峁村、城關鎮的馬家梁和張家洼村、雷龍灣的黑河村、殿市鎮的蘆家畔和石老莊村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較高水準的精神文明建設典型。
二、實施“環境工程”重塑文明形象
養成科學生活方式,一是大力開展“三講一樹”系列活動。著眼于更新農民思想觀念。發動社會各界和廣大村民“改陋習、樹新風”由縣文明委每年組織3督導組,深入各鄉鎮農場、村莊,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文明知識、衛生常識、環保知識、科普知識,指導檢查“三講一樹”精神文明建設開展情況,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二是完善鄉鎮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城市化。以全縣創建文明村鎮為契機,將農村的規劃建設融入開發建設之中。僅2003年,全縣落實移民154戶763人,新建住房440間,完成13個扶貧重點村的開發建設任務。全縣358個行政村基本實現了村村通電、通公路、通電話,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60%飲用水達標率為94%三是以治理農村“臟、亂、差”現象為著力點,改善農民生活環境。首先完善鄉村集鎮管理制度,建立城管分隊,依法依規管理鄉村集鎮秩序。其次,鄉村聘請專職的衛生保潔員,定期清運垃圾,實行全日保潔。此基礎上,重點還整治了農村“五亂”現象以及村容村貌。
三、實施“示范工程”提升文明層次
把十星級文明戶創建與企業招工、合作醫療、子女上學等方面掛鉤,一是提高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水平。嚴把質量關的基礎上。大大激發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二是深化文明村鎮創建工作。完善鄉鎮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城市化的基礎上,從轉變傳統婚育觀念入手,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推行農村婚俗改革;從狠剎“大操大辦”入手,開展建設“一切從簡”活動;從禁止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廟會活動入手,變石窯溝鄉的毛樓界和波羅接引寺廟會為文化廟會,歌唱新生活,營造農村文明祥和的生活環境。三是認真組織好農村“三下鄉”活動。送”與“需”相結合,把農民奔小康、發展經濟所需的科技知識及農民亟需的衛生健康知識送到農村;送”與“幫”相結合,深入到邊遠貧困山區幫助農民解決看電視難、信息閉塞、看病難等問題;送”與“用”相結合,多渠道、多形式舉辦各種實用科技培訓班,既在廣大農戶中普及科技衛生知識又培養科技專業戶,使他起到示范和帶頭作用。四是啟動“百里文化長廊”創建工程。百里文明走廊”主要路段從黨岔鎮至塔灣鎮的204國道沿線,全長70多公里,貫穿黨岔鎮、響水鎮、波羅鎮、鎮、趙石畔鎮、塔灣鎮六個鄉鎮,沿途設立了十二個文明示范點。創建活動主要突出城鄉容貌、道路建設、路容路況,綠化美化、交通管理、景區建設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建設、文明村鎮創建等重點工作,并以多種形式的創建活動推動這一路段由單一的交通功能向生態功能、公益廣告教育功能、便民服務功能、新村和集鎮建設展示功能拓展。五是開展“以城帶鄉,城鄉共建”活動,組織文明單位與創建村實行“一幫一”共建活動。主要從思想觀念上帶,把對城鎮居民的要求和做法引向農村,提高農民素質。從規范管理上帶,引進城市管理手段,科學規劃集鎮建設,提高集鎮管理水平。從創建載體上帶,把“創文明機關、做文明公仆”活動推廣到鄉鎮機關,把“創文明行業,建滿意窗口”活動延伸到基層所站,把創文明安全小區拓展到山鄉村落。
四、實施“文化工程”豐富精神生活
不僅要繁榮農村經濟、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更要繁榮基層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一是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針對我縣文化工作底子薄,特別是基層文化設施欠缺的實際情況,計劃在近年內,全縣建成一塊標準田徑場、一個看臺燈光球場或一個游泳池、一個不低于200平方米的室內綜合訓練房、兩個全民健身廣場和一所綜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活動場所,使之成為市民和郊區農民的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的思想文化陣地。目前,全縣已建成一個標準化文化站—塔灣鎮宣傳文化站。二是加強文藝隊伍建設。圍繞重要節日、紀念日開展文藝演出、送戲下鄉”和“電影下鄉”活動,先后開展下鄉演出200余場次。同時,積極挖掘和發揮民間藝人的特長,保護民俗傳統文化曲目和活動形式,扶持培育民間文藝隊伍,培養農村文化骨干,積極創作反映群眾身邊事情、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今年組織開展建國以來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水平較高的慶祝建國55年文藝調演活動,歷時3個月,直接參與群眾10萬余人,其中以村為單位的文藝集體就有20多支,而這些村文藝隊已成為農村文化活動的中堅力量。三是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組織各鄉鎮、各行鎮村利用農閑和節假日,以村組業余文藝隊伍為骨干,采取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的形式,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出、進村電影、戲曲演唱、秧歌比賽等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積極推進村莊文化和家庭文化的發展。
五、實施“保障工程”確保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健康發展
建立完善了鄉村兩級精神文明建設機構,一是建立健全運行機制。一方面。加強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領導;另一方面,堅持把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與經濟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考核,并把全年精神文明建設目標任務進行層層分解,使每項工作都明確了分管領導、主辦單位、責任人、協辦單位、完成時間,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實處。二是建立了多種形式的激勵機制。一方面,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創建活動,評先爭優、選樹典型,吸引各村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另一方面,加大對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先進事跡、先進個人的表彰力度,鼓勵各村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精神文明建設。三是強化監督約束機制。縣每年都制定全縣三個文明建設考核辦法,每季度督查一次重點工作進展情況。年終考核中,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不合格,所在鄉鎮和村領導都不能參評先進。同時,充分發揮縣內新聞媒體和各村村民代表會、治安委員會、民事調解委員會的作用,加強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向前發展。
- 上一篇:初中老師教學個人總結
- 下一篇:外聯干事個人小結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