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心為民報黨恩
時間:2022-09-18 05:06:00
導語:傾心為民報黨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銀是個老黨員,主席教導記心間,中央提出要扶貧,帶頭幫困走在前?!边@是吉首市寨陽鄉農民黨員周德銀書寫在堂屋墻壁正中的一首詩,通俗、質樸,卻令人肅然起敬。品讀他的事跡,你會感覺到一位純粹的農民共產黨員淡泊而熱烈的內心世界。
帶好致富路
年過七旬的周德銀是位普通農民,1961年入黨。他7歲父死,留下年幼的五兄妹相依為命,家庭生活極其困難,姊妹們長到七八歲還沒褲子穿??箲鹌陂g,大哥抓去當挑夫,一去杳無音信,二哥又被抓丁上前線??嚯y的家境使周德銀從小萌發改變家庭生活的愿望。
1982年,周德銀全家5口承包了4畝8分田、3畝地,幾十畝荒山。為了掙點油鹽錢,他白天下河撈沙晚上劃船打魚,風里來雨里去,辛苦了幾年集攢點錢后,買了兩臺拖拉機叫兒子跑運輸。1985年政府號召搞山地開發種植椪柑,當時周德銀在想,種植椪柑雖然苦點累點,但收入穩定靠得住。他和家里人商量后,就在這年冬天帶領全家老小上山扎營,整整苦干了一個冬天。后來在科技人員的幫助下,他又學會了椪柑的嫁接技術。幾年苦干下來,他家的椪柑果園發展到50多畝。家里經濟狀況起了很大的變化,在吉首寨陽鄉回光村里,他家成為令村人仰慕的萬元戶。
周德銀富裕以后,并沒忘記同他一起從苦難中走過來的左鄰右舍。在他的勸導和帶動下,很多村民都搞起了山地開發。周德銀把自己學到的種植技術無私地傳授給大家,教他們掌握有關椪柑的整枝、施肥、治蟲等實用技術,讓村民都懂得用科學技術來種植和發展果木。
“一花引得萬花開”,周德銀起早摸黑,辛勤勞動,換來了碩果累累,全村農民因種植椪柑走上了富裕路。今天,當你走進回光村,你會看到蓊蓊郁郁的椪柑林布滿了山坡,清翠的枝葉中掛滿了黃橙橙的果實,遠遠望去宛如一顆顆晶瑩的黃寶石鑲嵌在綠色的綢緞上。微風吹過,一陣迷人的清香迎面撲來,沁人心脾。身著時裝的年青人,騎著摩托奔馳在通往村中的大路上,一排排嶄新的樓房中飄出宋祖英“今天又是好日子”的優美歌聲……?!柏毾轮修r”的名稱終于從主人翁的位置走了下來,它已成為一個過時的詞語,農民再不以它為榮,而去形容那些腰包空空的人們,或者供那些貧窮的清醒者自嘲時專用。
架設便民橋
1982年冬天,周德銀到太平鄉英勇村請巖匠,路過一條小河時,河上的小木橋被洪水沖走了,周德銀只好脫鞋淌水過河。數九寒天,河水冰冷刺骨,凍得他渾身發抖。周德銀首先想到的是:小學生上學,來往行人過河這多不方便啊!等我有了錢一定要在這里修座橋。1990年,剛剛富裕起來的周德銀立刻把八年前的想法付諸實踐。他請人到現場測量,又到市里請交通局的技術員幫忙畫圖、作整個工程預算。當他來到英勇村與村民商量修橋的事,大家感到非常意外,當然也很高興,最后達成協議,修一座寬2.4米、長10米、高7米的橋,由周德銀出錢打巖石,由村民出勞力和木材。哪里料到,開工不到兩天,村民們變卦了。原來他們百思不得其解,一個外鄉人怎么跑到我們村里來修橋?有的說:聽說政府在搞扶貧,要在農村架橋修路,周德銀可能搞到錢,要我們出勞力出木材,他來當二包頭!有的猜疑:如今只有政府出錢修橋鋪路,哪有私人自己找上門來做好事,這里頭肯定有鬼!七嘴八舌一合計,村民們甩手不干了。剩下周德銀望著河水發呆,他想了又想,知道萬事開頭難,橋一定要修,從來沒有人做的事哪怕只剩我一個人也要做下去。沒人挑沙,他出錢請人和自己一起挑;沒人抬巖,他又出錢請人跟自己一起抬;缺木料,他出錢借牛欄板搭架子。從農歷9月動工,直到臘月半才完工,花了3600元,整整苦干了3個多月。橋架起來后,村里人理解周德銀的為人了,大家非常感動,一定要在橋邊為他立個碑。周德銀婉言謝絕,他對村民說:你們的一片好心我領了,我來修橋不是想要為我立碑,只要大家過河方便,我的心愿也實現了。
2001年底,太平鄉深坳村高壩組計劃修組級公路,資金方面一時有困難,周德銀來到村里,主動承諾資助修建其中的兩座石拱橋,他出資4800元用于購買水泥和支付巖工工錢,勞力和木料由村組負責出。在他的親自策劃和現場指揮下,經過兩個多月的施工,石拱橋于2002年2月順利建成。
建立希望學校
周德銀從小沒上過一天學,深受沒文化的苦,他希望孩子們都能上學,學知識學文化。他走過許多村寨,總要到村里的學校去看看,每看到破破爛爛的校舍,他心里就特別難受。1992年,周德銀到白巖鄉上坪村,看到這里的村小破舊不堪,他心里想:學校這么爛,萬一倒塌壓死孩子怎么辦?等攢到錢,我要來幫這個學校修一修。村里人聞訊后同周德銀商量,由老周出3000元錢,重新修一所學校。老周熱心辦學的消息傳到市里,政府愿意再出12000元和周德銀一起把上坪村的小學修好。政府出面,周德銀放心了,他把修建的事情向村里交代以后,就回家忙椪柑種植和田間工夫。哪知過了半年,周德銀再到上坪看看學校修建的進展如何,可把他急死了,學校只蓋了一半,工地上一個人影都沒有。原來是鄉政府個別領導將建校款挪作他用了。這不行!他急急忙忙趕到市里向領導反映這種不該發生的事情。學校最后在市政府的關心下終于建成,周德銀也了卻他的心愿。但他總感到專款必須專用,建校資金被挪作他用,實在不應該啊!當然不正之風打擊不了他的信心和決心,沒有多久他又在吉首市寨陽鄉的樹耳村出資建了一所小學,為農村培養有文化有知識的新一代,他再苦再累都無怨無悔。
引來幸福泉
因為到處給群眾排憂解難,周德銀的名聲遠揚,吉首鄉村民梁正英也來求他幫忙。原來梁正英娘家在保靖縣夯沙鄉大豐村。大豐村山高坡陡,村民飲水困難,給政府打報告,因縣里財政緊張,貧困鄉村又多,所以一時半會無法解決。聽梁正英一介紹,周德銀就滿口應承下來。過了沒半個月,他就隨梁正英來到夯沙大豐村,周德銀在寨子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走了好幾圈,看地形、找水源,并在心里劃算水管從哪里走,究竟要多長……。回到吉首后,周德銀先后為大豐村送去100多公斤鋼筋、3000多米水管和2噸水泥,他自己也忙里偷閑抽時間到大豐村,察看工程進展情況,跟村民一塊兒干活。經過兩個多月,前前后后共花了6000多元錢,清亮的泉水嘩嘩地流進了大豐村的家家戶戶。村民無不感激地說:要不是周大叔為我們出錢出力,我們哪能喝上這又清又甜的泉水。
救濟困難戶
“從嚴冬走過的人深感春天的溫暖”,周德銀最能體會到貧困的滋味。自他家境富裕以后,只要看到貧困的人,他都要幫上一把。
1986年臘月,周德銀到花垣縣道二鄉買羊,看到石家三兄弟住在用包谷桿夾成的茅屋里?;丶液?,他老也忘不了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石家三兄弟,趕緊找人找車把自己原來住的舊木屋拆掉,把木料運到道二石家給三弟兄蓋房住。
1988年,吉首市排吼鄉顏家村失火,村民生活極其困苦,周德銀聽到后,決定把家里28只母羊、1只公羊送給這個村,但又不知道怎么送去。他打聽了很多單位,最后在市農委的幫助下,終于把羊送給了顏家村。
1997年,周德銀到白巖鄉上坪村夯化寨與村里商量建學校的事,他看到一家剛修的房子沒有蓋瓦,只有半間蓋著薄膜。跟村里人一打聽,原來這家戶主叫石明勇,愛人去世了,留下兩個無知小孩,去年又遭了火災。民政部門救濟修了兩間屋,但沒有錢蓋瓦。夜里周德銀找到石明勇商量,他愿出錢為他買瓦蓋屋,并資助他3年的生產費用。第二天周德銀就跑到馬頸坳鎮買了1萬匹瓦,請人將屋蓋好,還給他家買了400斤化肥。屋蓋好后,村里人感到驚奇,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都說是不是神仙下凡了,只有神仙才能讓石明勇的屋一夜之間蓋上瓦。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詩句,就是這種無私奉獻精神。從1986年—2005年這20年里,周德銀用自己辛勤勞動積攢的近10萬元資金扶助各地修了37座橋,建了3所小學,修建飲水工程6處,資助貧困戶10多戶。有人問他:老周,你這么幾千幾萬地送出去,究竟圖什么?他說:黨把我一字不識的農民培養成一個共產黨員,人民還推選我當政協委員,我就是要聽黨的話,報黨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