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黨支部典型事跡
時間:2022-10-23 10:42:00
導語:村黨支部典型事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化變了,舊貌換新顏,新化發展了,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到過嫩江縣伊拉哈鎮新化村的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的確,新化村的發展日新月異,走進新化村,你感覺不到是在農村,一棟棟裝修漂亮的磚瓦房,一道道整齊的磚院墻,一條條整潔干凈的馬路,道路兩邊綠樹如蔭,鮮花盛開,宛如世外桃源。在新化村,聽得到雞鴨鳴叫,聲聲犬吠,馬兒嘶鳴,但你卻看不到它們在馬路上“閑逛”,只有不時駛過的小四輪和大馬力機械才讓你意識到,這是在農村,一個現代化的農村。
2004年末全村人均收入3600元,同比2003年末人均收入3600元遞增了20%,而2005年末,又有了一個新的飛躍,全村社會總產值突破1900萬元,人均收入超過4300元,同比2004年末又增長了19.4%。全村自來水入戶率達60%以上,有線電視覆蓋率達80%以上,程控電話遍布全村90%以上。新化村黨支部先后被縣委授予先進黨支部和“奔小康紅旗村黨支部”、“五個好”村黨支部榮譽稱號;新化村還獲得了省、市級“文明村標兵”稱號。
天還是那片天,地還是那片地,人還是那些人,為什么新化村昨天和今天的對比如此強烈呢?人們在這個村的黨支部找到了山村巨變的答案。
依托載體打牢黨支部功底
新化村有3個自然屯,8個居民小組,856戶,3076口人,人均耕地不足8畝,是伊拉哈鎮最大的行政村之一。90年代后期,受土地少、農業科技含量低、自然災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業發展越來越緩慢,村域經濟、農民收入出現了滑坡倒退的現象。全村貧困戶占總戶數的60%以上,新化村因窮得叮當響而聞名全縣。
1999年賈云龍在村民的期待中出任村黨支部書記,他在第一次支部會議上動情地說:我們黨支部成員,幸運的是有了為新化村百姓服務的機會,大家絕不能有任何的懈怠和偷閑。從今天起,我和大家一道帶領群眾,拔掉窮根,走上富裕之路。
面對村里的實際狀況,新一屆黨支部班子上任后,真抓實干,為民想,為民做,尤其開展“三個代表”責任區活動以來,更是大膽創新,積極探索,確定了依托“三個代表”責任區有效載體,發揮黨支部帶黨員、黨員帶農民的“雙帶”作用,幫助農民走快致富之路。
腰桿硬,要有真功夫。村黨支部先打牢自身功底,在“三個代表”責任區活動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機制先行,一整套工作機制脫穎而出——“日抓落實、月抓推進、季匯報、半年小結、年終大結”,責任區活動猶如雨后春筍般轟轟烈烈開展起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是村黨支部的另一個“法寶”。印發《新化村黨支部開展“三個代表”責任區活動公開信》、召開座談會、研討會,支部講、黨員談、群眾提,一整套活動主題創造性地提出——“學三代、促三有、抓三爭、十到戶、評三星”。如今,黨支部凝聚力增強了,戰斗力提高了,黨員人人爭當“三星”(“科技致富標兵星”、“精神文明標兵星”、“為民服務標兵星”),先進性體現出來了,腰桿硬了,說話“好使”了;肩上有了責任,擔子更重了;黨員盡了義務,農民拍手稱好。
彰顯先進性。建檔立卡,經常走訪,是新化村黨支部情系村民之舉。幾年來,黨支部經常到困難家庭和有外出務工的家中進行走訪,累計幫助村民解決生產生活等實際困難和問題千余件。村黨支部還多方想辦法拓寬村民增收渠道,積極帶領村民發展外向型農業,在俄羅斯承包土地300公頃,簽定8年合同,經濟效益可觀。
情系家鄉如雁歸。黨支部的愛民之心,也使外出務工的黨員富而思源,主動報答家鄉。他們帶回了新思想、新觀念;帶回了資金、新技術,既提高了農業科技含量,又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向深層次發展。目前,新化村有黨員49名,建立了22個責任區,時刻踐行著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的宗旨。第11區黨員孫忠信在大連開影樓富了,但沒忘鄉親們,購買了新型農機具,以低于市場價格為村民服務;第17區入黨積極分子王麗娟同樣用打工掙來的錢買了六臺電腦,免費為村民進行信息培訓……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通過返鄉黨員引進資金、引進項目,極大地拉動了村經濟增長,目前新化村耕地,高、優、特品種占90%以上,年增收60多萬元。村民對黨支部認可了,對黨員更加信任了,由此奠定了新化村多渠道轉移勞動力的堅實基礎。
村黨支部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又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主題,在黨員干部中開展了以實施“五事”(干部問事、群眾說事、集中議事、及時辦事、定期評事)工作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活動,推動了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扎實開展。為了更好地為群眾服務,村黨員干部變上訪為下訪,利用“三個代表”責任區活動,深入貧困戶、問題戶、軍烈屬、老干部家中,廣泛征求他們對村干部、社會治安、生產生活、村容村貌建設的意見,并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通過干部問事體察了民情;村黨支部規定,村里有困難、有想法、有矛盾、有糾紛的群眾可隨時向黨員干部或黨支部以各種形式反映情況,對群眾反映的情況,黨員干部必須認真對待,及時向黨支部和相關部門反映。黨支部還建立了民情懇談等制度,使群眾說事成為制度化,通過群眾說事了解了民意;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下,由村干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共同組成“議事會”,對反映涉及群眾利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和疑難問題,集體研究決定,必要時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黨支部通過集中議事廣納民言;黨支部要求黨員干部對群眾提出的批評、意見、建議以及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制定措施,落實責任人,限期完成,并將完成結果及時向群眾通報,通過及時辦事解決了民憂。黨支部每月確定“評事日”,通報問事、說事、議事、辦事情況,并對辦理結果進行評議和測評。對群眾滿意率不高的,責成相關責任人繼續辦理,限期改正,直到群眾滿意為止,通過定期評事凝聚了民心。
通過實施“五事”工作制度,充分發揮了村黨支部和黨員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黨員干部察民情、問民怨、解民憂、保民安、幫民富、連民心。2004年春,村民劉子君身患風濕性心臟病,家里非常困難,吃穿成問題,種地無錢,看病更難了,黨支部成員伸出了解困的雙手,替劉子君賒購化肥8袋,種子360斤,出勞力幫他種上了地,黨員干部集資800元錢,讓劉子君出去看病。同時,村里暫緩收取老劉的陳欠款,2005年,老劉的病基本痊愈了,承包田也喜獲豐收,他主動還清了陳欠款。劉子君露出了笑容,逢人就說:“村干部的心里裝著咱,為咱村民辦實事。‘五事’制度給了我生活的希望”。
多渠道轉移拓寬農民增收途徑
農民富了,怎么再富?這是村黨支部又再思考的問題。黨支部組織“兩委”成員坐下談,出去考察,多方學習,逐步理清了幫民增收、帶民致富的新思路——依靠多渠道轉移本村富余勞動力,拉動村域經濟快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親緣優勢得天獨厚。新化村村民的籍貫天南海北,親緣、血緣聯系十分廣泛。村黨支部便緊緊抓住這一有利條件,組織專人到外地參加各種勞務洽談會、聯誼會等,積極尋找推介本村勞動力到外地務工的一切機會;另一方面組織引導村民外出投親靠友,摸清從業崗位情況,幫助分析就業前景。幾年來,村黨支部先后派出40多人次外出踏訪、聯系務工事宜,帶回信息200余條。如今,在山東省文登市建立了著名的“新化一條街”。
掌握技能是關鍵。村黨支部認識到外出務工沒有一技之長將舉步維艱,于是在春秋閑暇時節,主動與縣、鎮有關部門聯系,對外出人員進行餐飲等10余項專項的業務培訓,增大了外出人員就業機會。培訓基地已累計培訓1800多人次,幫助700余人實現外出務工的機會。同時,大力扶持勞務輸出經紀人隊伍,建立勞務輸出網絡,幫助掌握能人信息。這是新化村黨支部的又一舉措。目前新化村有名的經紀人27名,分布在省內外,組織、協調近千人次務工,形成了分布全面、行業全面、活動力強、就業率高的喜人局面。
維權維法是保障。改善外出務工環境,維護合法權益,這是村黨支部幫助農民外出務工的又一著眼點。為此,建立了法律服務平臺,進行普法培訓,同時開展勞務輸出回訪、維權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富余勞動力的外出務工。截止目前,全村已轉移富余勞動力1086人,占勞動力總數的65%,全村農民年增加收入500多萬元,成為嫩江縣乃至黑河市勞動力轉移的典型村。在新化村的帶動下,伊拉哈鎮其他村的農民也積極外出務工,全鎮勞動力轉移達到5030人。
勞動力轉移,使新化村邁上了一個新的發展臺階。
拓寬渠道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勞務輸出拓寬了富路,為了讓留守人員也參與致富隊伍中,新化村黨支部做起了黑土地上的文章來。決定利用有限的土地,搞特色種植。2003年黨支部經過考察論證,和內蒙古赤峰市簽訂了白蕓豆種植合同,一開始群眾疑惑:一怕產量低、二怕價格低、三怕貨到地頭死。為了打消百姓的疑慮,村黨支部成員、全體黨員每人帶頭試種5畝,賈云龍試種了10畝,經過一年白蕓豆的種植,秋后,赤峰市商家按合同進行了回收,比大豆每畝增收150多元。實踐驗證了結果。2004年春,群眾主動找村里要白蕓豆種子,白蕓豆的種植由50畝一下增到了2200畝,僅此一項2004年農戶均增收了2000元,留守的村民高興地說:咱新化村“外出勞務賺大錢,留守人員也不閑,黑土地上做文章,致富路子越走越寬”。目前,全村種植業以特色種植為主,每年春天,新化村黨支部都與外地簽訂稀少、高優、名特等農業種植合同,占農業種植面積的90%以上。僅2005年全村簽訂白蕓豆、馬鈴薯、黑小豆等3500多畝,特色種植收入達200余萬元。
新化村除了大搞黑土地上的特色種植,還大力發展畜牧業,村黨支部積極為村民選購優良種羊。利用草原優勢發展綿羊、山羊的養殖。目前超百只的養羊大戶有10余家。戶年均收入達5000多元,初步實現了以畜補農,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為了搞好種植、養殖的生產,村黨支部大力實施科技興農、科技興牧。種植特色上,在種子、化肥、農藥等方面對群眾實行全程性跟蹤服務,種子兌換由村里統一聯系解決,差價和運費從村集體資金中支付。化肥、農藥由村里統一組織訂購,并按原價出售給群眾,差價運費由村里承擔,既保證了質量,又減輕了農民負擔,從而,使黑土地上的文章越做越活了。
富而思源共建美好家園
經過幾年的發展,新化村村民富了,村經濟壯大了,村黨支部的威信也提高了。村民有了錢,錢應該怎樣花?日子應該怎么過?村黨支部一班人又在考慮如何為村民營造一個文明、進步、和諧的生活環境。
黨支部制定了《新化村文明村建設規則》、《村民文明公約》等10余項制度,積極開展整修道路、綠化環境、移風易俗等活動。新化村過去的道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難行,百姓怨聲載道。村黨支部想群眾之所想,分別召開黨員大會、群眾代表大會,并且鼓勵外出務工人員積極投身家鄉建設。這樣,黨員帶頭干在先,群眾熱情參與,于是“修家鄉路,促家鄉發展”的便民利民工程落到了實處。同時,村黨支部每年都組織黨員、群眾清理邊溝上萬延長米,清理垃圾上百立方米,種花上萬延長米,全村各個街道也要整修一遍。物質上富有了,精神上也要富有。每年村黨支部都要為農民上一次法律課,讓農民懂法、知法、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新化村每年都對學校進行無償地投入,還利用農閑季節,聘請農業專家大專院校的教授進村講學,對村民進行科技培訓,使農民掌握了種植技術、市場信息等有關知識,充實了頭腦,開拓了視野。如今,全村成人中專、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占1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5%。
黨支部還教育和引導村民破除迷信、崇尚科學,建立起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村民小組中,黨員做專職政工工作。實行嚴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責任制,把思想教育納入黨員包戶、村民公約、爭創“十星”和文明小組、文明戶的考核內容,月月檢查、季季評比。黨支部還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二十字要求,在村民中大力開展了“手里有了錢,生活怎么辦”的“思源思進”專題教育活動,組織大家學理論、憶村史、讀感想、暢未來,積極為新化村營造“鄉風文明”的環境氛圍。
出勞務、搞種植、養殖富了新化村,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家家戶戶有了存款,彩電、vcd、摩托車、手機、電話等現代家用電器競相落戶。村民們高興地說:“沒有好的黨支部,哪來的今天的好日子;沒有好的領導人,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