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本色寫輝煌

時間:2022-12-04 04:56:00

導語:永葆本色寫輝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山隱隱,夕陽正濃。

這是一個世紀老人的樸素襟懷,這是一位科學家的不悔追求,這是一名共產黨員的英雄本色

百年滄桑,幾多浮沉。他和祖國一起走過了20世紀幾乎全部的歷程,昂首挺立時代潮頭。

新中國的石油化工技術史上,深深鐫刻著一個大寫的名字———侯祥麟。這位我國石化技術的開拓者之一、煉油技術的奠基人,把自己的滿腔忠誠和聰明才智,毫無保留地貢獻給了偉大祖國,一生不變。

重托

總理點題,老帥出征

2003年5月25日,星期天。

91歲的侯祥麟早早起來,等待一位特殊的客人。總理輕車簡從,來探望這位功勛卓著的老科學家。

這是溫總理第二次登門拜訪了。望著他仍像5年前那樣思路清晰、精神飽滿,總理笑了。

總理登門,還另有深意。2003年,國家將啟動“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此舉事關中國油氣資源的未來發展。

這是一項“盤家底”的活,難度可想而知。

誰來主持?總理第一個想到了侯祥麟。

“您在科技界德高望重,具有公認的權威影響,我十分希望您能夠參加這項工作。”拉著侯祥麟的手,溫總理說:“但考慮到您已年逾九十高齡,我又于心不忍。”

溫總理的話,讓侯祥麟如沐春風,深為感奮,思緒不由地劃向了46年前……侯祥麟參與了親自主持的《1956年—1967年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的制訂,那可是新中國科技事業的奠基性工程。作為其中石油項目的完成者之一,侯祥麟受到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46年彈指一揮。雄關險道,今又從頭———歷史的重任再次降臨。

望著溫總理殷切的眼神,侯祥麟鄭重地點了點頭。

在有關部委和石油化工企業的大力支持下,侯祥麟等30位院士、86名學者,組成7個專題組,開始搞可行性研究。歷經一年多時間的艱苦調研,他們科學分析了我國和世界油氣資源的現狀及供需發展趨勢,提出了我國油氣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指導原則、戰略措施和政策建議,為中央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總理指出,“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課題組便形成了內容豐富的科研成果,參與研究的科學家付出了大量心血。這次研究集中和反映了科學家、政府部門和企業的意見。這種集成研究方式是一個創舉,是科學民主決策方法的一種新的嘗試,也是我國科研體制改革的一次重要的實踐。”

當別的老人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之時,身兼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公司高級顧問的侯祥麟仍照常上班,“我這個顧問,是既顧又問。”

“您老干嘛不在家好好享清福呀?”關心他的人沒少勸。

“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總要做點事吧!”這個有著67年黨齡的老黨員總這么回答。

“科學家的真正快樂在于創新與奉獻。”侯祥麟常說。

一生襟抱,唯此為大。

追夢

胸懷理想,留學美國

出生辛亥,啟蒙“五四”,求學戰亂……從他睜眼開始打量這個陌生的世界起,苦難便從未間斷。幼年的侯祥麟,眼里充滿了灰色。

殘酷的現實讓他漸漸明白一個道理:國弱人欺狼口羊!

造化神奇。一堂化學課,竟會改變侯祥麟的一生。“原子核中蘊藏著極大能量,如能釋放出來將會產生巨大威力。”中學老師的話讓他終日暢想著搞原子能研究,狠狠打擊帝國主義。

“九一八”事變,讓苦讀于燕京大學化學系的侯祥麟再也靜坐不住。國家存亡、民族大義,深深敲打著一顆年輕的心:國難不赴,枉為丈夫!

奔走街頭散發傳單,山海關前慰問將士……在抗日救亡的滾滾洪流中,侯祥麟像一朵翻騰的浪花,激涌向前。

然而,國民政府的一再退讓,讓侯祥麟徹底失望。中國的出路在哪里?侯祥麟苦苦思索。

艾思奇的《大眾哲學》、英文版的《資本論》……大學四年,除了修研專業,侯祥麟不斷從進步書刊中汲獲養分,如饑似渴。

“當時,我心悅誠服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終生信仰,不曾動搖。”多年以后,侯祥麟仍慶幸及時找到了人生的“領航燈”。

一位江西籍同學關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描述,讓侯祥麟激動不已;而外國雜志中有關紅軍北上抗日的消息,更讓他對共產黨人由衷敬佩———他似乎看到了中國未來的一絲曙光。

輾轉長沙,侯祥麟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1938年4月,侯祥麟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紅色”便成為他世紀人生的厚重底色。

為便于工作,組織兩次安排他加入國民黨做地下工作,侯祥麟欣然應允。時逢戰亂,沿海遭日軍封鎖,中國軍隊汽油奇缺,情勢危急。侯祥麟急國之所急,毅然投入油品研制的大軍。

無油可煉,他就從菜籽油里煉制柴油,用煤干餾制取人造石油;燃料不足,他便設計出精餾塔,從白酒中提煉酒精……

一滴汽油一滴血,一腔熱血一腔愛。

抗戰勝利前夕,黨中央高瞻遠矚,擬派遣一批技術干部赴海外深造,為建設新中國做準備。

1945年,侯祥麟遠渡重洋,負笈美國。雖身處異鄉,但那顆火熱的心卻無時無刻不牽掛著祖國。舍棄優越的工作條件,謝絕上司的好心挽留,1950年,38歲的侯祥麟啟程回國。

爭氣煉油英雄,功澤“神舟”

石油,工業的“血液”。解放之初,百廢待興,百業待舉。

國內僅有的幾個小油礦,年產石油僅十幾萬噸之微;西方的禁運,使國內油品缺口極大。

身為主抓煉油科技工作的“舵手”,侯祥麟焦慮萬分,恨不得把自己血管里滾燙的鮮血變成石油,輸給“貧血”的祖國母親。

最亟需解決的,當數航空煤油的國產化。

當時,中國飛機所用航空煤油一直靠進口,而飛機試飛國產油時發動機火焰筒嚴重燒蝕。

“燒蝕嚴重,將會使火焰筒爆裂,導致機毀人亡。”侯祥麟很清楚這一點。

屋漏偏逢連陰雨。中蘇關系惡化,航空煤油進口銳減,全國性“油荒”蔓延,中國飛機即將面臨飛不起來的危急局面。黨中央對此高度關切。

“搞不出航空煤油,我們過天安門都得低著頭!”時任石油部部長的余秋里終日眉頭緊鎖。

“再不把航空煤油搞出來,我就把你研究院的牌子倒過來掛!”余秋里給石油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侯祥麟下了死命令。

軍令如山。架機器,測數據,作對比,侯祥麟親領6個研究室的科技精英日夜苦干。

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無數次挫折、失敗,無數次分析、總結。

用蘇制火焰筒作試驗,結果亦然;請蘇聯軍工研究所做樣品試驗,仍無濟于事。

攻關,似乎陷入了怪圈。“沒準是油料的成分太純凈了?”一個大膽的逆向思維猛然滑過,讓侯祥麟等人靈感突現,“不妨加點‘雜質’試試!”

奇跡出現了:火焰筒內壁不再出現燒蝕留下的坑坑點點。薄薄的“窗戶紙”一經捅破———天塹變通途!合格的國產航空煤油終于“分娩”。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為確保原子彈、導彈和新型噴氣飛機的研制成功,多種特殊潤滑油的研制任務,再一次橫亙在侯祥麟面前。

資料貧乏,技術薄弱,設備短缺。

“你們的煉油是‘小茶壺’,搞不出什么名堂!”外國專家的嘲諷更讓侯祥麟倍感侮辱。

“我就不信搞不出中國自己的‘爭氣油’!”

這是一場無煙的戰斗。有人牙齒脫落,有人腳趾燒斷,更多人白血球驟減……

顧不上化學中毒,顧不上爆炸危險,侯祥麟團隊攻堅克難,闖過了一個個技術難關:高精尖特種潤滑油品全部試制成功,一舉滿足了中國航空、航天、核工業發展的特殊需要,而時間僅僅過了一年。

如今,侯祥麟等老一輩專家培養的技術骨干,已將新一代特種潤滑油產品應用到“神舟”五號和即將升空的“神舟”六號飛船上———為祖國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