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工會事跡材料
時間:2022-07-16 08:10:00
導語:農業局工會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x,1972年出生,××人,1997年取得××農業大學大專文憑,現任××市農業局工會主席。他參加工作后曾在省級以上報刊雜志上發表專業文章300余篇,并在2001年和2003年作為青島市技術干部兩次援藏,受到當地群眾干部的高度評價。2003年,代明召榮獲××市"十大杰出青年"稱號。
"我對城市沒興趣"
做了九年基層農業技術員,有過兩次援藏經歷,如今擔任××市農業局工會主席的代明召還是閑不住。9月,當記者來到××農業局樓下時,門衛想也不想脫口而出:"下鄉了,他整天去住鄉下漏雨的破房子,很少呆在局里。"
而當記者見到代明召時,這位34歲的工會主席說得更直接:"我生在農村活在農村,一輩子在農村,一輩子跟農打交道,我對××市區沒興趣。"
白天一身汗,晚上挑燈戰
代明召是個農家子弟,最初的文憑是中專畢業,1992年,他從青島市農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市下面的鄉鎮做農業技術員,這一干就是九年。
農業技術員也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天天和土坷拉打交道,動不動一身臭汗,非常枯燥辛苦,時間不長,代明召的一些同學就紛紛改行或者下海。但代明召干得很有趣味,他不僅沒有放棄的想法,反而天天晚上帶著一身臭汗挑燈搞實驗,等研究出點成果了,他就把這些心得寫成文章,一寫就到夜里兩三點。
那時候,農業技術員的待遇非常低,不過代明召的文章很容易發表,每月光稿費就有七八十元,后來代明召把他所有發表的文章一整理,竟然僅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的文章就有300多篇,樣報、樣刊把老家的柜子都塞滿了。
由于代明召做得比較出色,單位曾經想送他到加拿大學習和工作,當時已經出國的同事無論在待遇和環境上都比國內好很多,這是一個人人羨慕的好機會。但此時代明召的父親病了,住在青島市腫瘤醫院,而岳父在濰坊住院,代明召忙于兩地奔跑,于是他毫不猶豫地把出國機會放棄了。得知這個消息,很多人替代明召惋惜,瘦得皮包骨頭的父親也摟著代明召直哭。
"逆境中才能出人才,人千萬別向命運低頭,我本來就是個農家子弟,什么活不能干,什么苦不能吃?別說放棄一次出國,就是讓我現在去碼頭扛包我也干得了。"代明召這樣安慰自己。
就在代明召為兩邊親人生病四處奔波的時候,他還在××農業大學進修函授大專文憑,白天在大棚里一蹲一天,晚上在老家的破房子里挑燈夜讀,就這樣堅持了三年,1997年,代明召終于拿到了山農大的大專文憑。
代明召的學習并沒有就此止步,他又開始攻讀本科文憑,他對學習的態度就像是個守財奴,一點時間也別想從他手頭遛走。農業技術員們白天蹲莊稼地和大棚,冬天也是一出一身汗,別人回家都是腰酸背痛,早早洗洗睡了,而代明沼每天晚上都要在昏暗的燈光下,剪報、寫讀書筆記,寫工作日記,一年365天,天天不落下。他的工作日記里不僅有土地、大棚等詳細的農業狀況,而且他還記錄天氣預報,時間長了,代明召對××什么時候下雨特別有數,判斷得就跟天氣預報一樣準。
"這就像人站在桌子上,只有兩只腳都踩著桌子,才會覺得踏實、覺得安心。"一直為自己只有中專知識而苦惱的代明召這樣形容不斷學習的感受--為心里踏實。
夢里幾次回西藏
2001年8月,代明召作為青島市第七批援藏技術干部遠赴西藏日喀則市,開始了另一段讓他終生難忘的工作生涯。
2001年的日喀則工業幾乎為零,農業也很差--雖然高原地帶能種青稞,但老百姓吃不上青菜,吃菜比吃肉還貴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有一次,代明沼生吃一個茄子,這個舉動把很多藏族人嚇了一跳,瞪大眼看著他--代明召瘋了,他這是在干什么?代明召苦笑一聲,他想,如果他不能真正為這些藏民做些什么,他永遠也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代明召強忍著高原反應,開始往日喀則的田間地頭跑,他手把手地教農民種玉米、西瓜、蔬菜,蓋大棚。但任何事情起步階段都是最難的,尤其是讓人相信一個新生事物更難,就在代明召的努力和改變剛剛有點起色的時候,一年援藏時間到了。
回家的幾個月里,代明召經常夢見藏民那渴盼的眼神,而且代明召覺得,他的"讓日喀則吃上自產蔬菜"的想法是能夠實現的,他不能就此放棄。于是,2003年4月18日,代明召第二次踏上援藏的路途,成為青島市第八批援藏技術干部的一員。
此次進藏后,代明召擔任了日喀則市農業產業化辦公室主任,說是主任,其實他是指導員、打字員、技術員等多項工作一肩擔。但代明召一有時間還是往下跑,有一次,日喀則地區發生水災,許多村子被淹,一天,代明召到一個災情較重的村莊調查災情,從鄉政府所在地到那個村子只有7.5公里,越野車卻走了3個小時。村莊在一個小山崖上,要到達那個村莊,還要趟過一條河。夏天,河里流淌的都是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冰涼刺骨。跟代明召一起去的鄉長擔心他受不了,就說,"我背你過去吧。"代明召堅決反對,就赤著雙腳來到那個村子,好幾個農民流下了眼淚。
援藏期間,代明召常常早上帶著干糧走,晚上頂著星星歸,他的足跡已經走遍了30%的日喀則村莊。代明召說:"不要小看這30%。西藏地域遼闊,村與村的距離比內地一些縣城之間的距離還大。"
除了手把手地教村民建大棚、種蔬菜,他還注意從根本上改變藏民的觀念,這也就是援藏干部們所說的"智力援藏"。在代明召的建議下,日喀則市政府建立了"蔬菜發展基金",規定市郊農村每建一畝蔬菜大棚,獎勵該農戶500元,獎勵所在鄉(辦)100元。于是,日喀則市12個鄉(辦)飛快建起了1100多畝蔬菜大棚,大量蔬菜運向菜市場,現在,日喀則的蔬菜供應已基本能夠自給。
在代明召援藏期間,家鄉的《青島日報》記者曾去采訪過,當時是這樣描述的:"我們去日喀則市郊采訪,所到鄉村幾乎都能看到整齊化一的蔬菜大棚,因為有高原充足的日照,棚內的蔬菜生長茂盛,黃瓜、西紅柿、白菜、辣椒鮮嫩誘人……在日喀則市郊年楚河畔,我們停車與一位種西瓜的藏族老漢攀談,他這塊河灘地約有五畝,以前每年只能收千把斤青稞,去年在青島援藏技術干部代明召的指導下改種西瓜,當年就收入一萬多元,今年估計可能會超過兩萬元。老漢邊說邊切西瓜,我們一嘗,從嘴到心都是蜜樣的甜……"
2004年,代明召從西藏回到××,雖然又睡到家里舒服的大床上,但代明召卻常常失眠,有時候從夢里醒來,代明召都誤以為自己還在西藏。
不僅夢里常回西藏,已擔任××市農業局工會主席的代明召的心也始終回不到城市。他作為××市工作隊的一員下派包村,但他寧愿住在村里一處漏雨的廢棄房子里,也很少回局里回城市。代明召常常說:"如果我能讓一個村子富起來,將來老了去看看,那時候我就能對孩子說:''''這里爸爸干過,是爸爸幫他們富起來的。''''那種感覺該多么欣慰啊!"
- 上一篇:吸煙對男性不育患者精液影響論文
- 下一篇:工會先進事跡材料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