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高級農藝師先進事跡材料

時間:2022-01-25 03:48:00

導語:縣高級農藝師先進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高級農藝師先進事跡材料

這是一位精神矍鑠、樂觀豁達的老人。

初識*老人,是在遼西一片黃色的沙土地上———*縣馮家鎮哈大冷村村外。

在炎炎的烈日下,大地蒸騰著一股股熱浪,遠處是一壟壟剛剛冒出嫩綠的新品種花生幼苗。一位老者蹲在地里,滔滔不絕地為幾位農民講授花生栽培新技術。

他就是*,今年78歲,高級農藝師,原*縣政協副主席。說來也許有人不信,*在這片土地上整整辛勤工作了57年。盡管他早已離休,但是,在他離休后的12年間,也從未離開過這片土地,從未中斷過為貧困農民傳授新技術。

大漠深處,留下了一位老者的堅實足跡……

循著這串閃光的足跡,一位執著追求、信念堅定、奮發有為、無私奉獻的優秀共產黨員的形象呈現在人們面前。

67歲入黨,老兵邁上人生新起點

*的人生經歷并不平坦,在上世紀50年代,他曾被錯劃為“右派”,“”期間又被“專政”,下農村、蹲“牛棚”,歷經磨難。

18歲時,*就提出過入黨申請。此后他一直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即便是在人生最“落魄”的時期,也沒有對黨產生過一絲一毫的懷疑。他相信,黨會真正了解自己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已經落實政策的他被安排到政協工作。

1993年,剛從*縣政協副主席崗位上退下來的*,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再一次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

1995年11月,*實現了人生中的最大愿望,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那年他已經67歲了!

劉老是學農出身,喜歡與農民打交道。上世紀50年代,他就以淵博的知識贏得農民的青睞,被親切地稱為“棉花劉”、“烤煙劉”。

人們發現,入黨后的劉老好像換了一個人,精神飽滿,勁頭十足,下鄉為農民講課的節奏更快了。

哈大冷村67歲的村民齊占元,對劉老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過去,老齊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科技種田,不知道啥叫引進新品種。全家守著近百畝沙土地,清一色地種大苞米,收入不高干受窮。

可自打劉老來到村上講授了科技課后,老齊的腦袋開了竅。在劉老的參謀下,今年齊家80多畝地栽上了花生,20多畝地種上了馬鈴薯,還有新品種谷子、玉米……因為種的是新品種,加上風調雨順,現在地里的小苗已經出齊,綠油油的一片,老齊很自信:今年的收成肯定少不了。

老齊說:“這老劉頭真夠樣,為咱農民的事兒操碎了心,對咱的事兒就像對待他自家的事情一樣。現在咱是缺不了他了!”

在鄉親們眼里,劉老不是外人,誰家地里有個大事小情,都會在第一時間向他匯報,聽取指導。有時即使他住在醫院,也會二話不說,拔下“吊瓶”,拔腿徑直來到農民家中幫忙。

熟悉的人都說,*縣的24個鄉鎮、183個村,幾乎都被劉老走遍了。

我是農民的兒子,我要把畢生精力獻給那些淳樸的鄉親

*家境貧困,祖輩是農民,9歲時從法庫縣來到*縣。盡管家里沒錢供他念書,但是,好學的*還是考上了當時的“國高”,由于經濟原因,他選擇了學農。

*縣地處遼西,人口41萬,是省內較為貧困的地區。在全縣520萬畝土地中,有60%以上是沙土地。這里風沙大,土地貧瘠,農民收入一直較低。

如何幫助農民早日走出貧困怪圈?

*———這個農民的兒子在苦苦思考。

劉老意識到,土地沙化,種植結構單一,農作物品種老化,技術手段落后,這是農民增收緩慢的主要原因。

哈爾套鎮梨樹村是典型的沙土地。過去清一色種植玉米、高粱,農民收入少得可憐。1993年,劉老來村后,一頭扎進農民技術員張建復家,鼓勵他嘗試種植烤煙。在劉老的幫助下,張建復種了6畝烤煙,獲得大豐收。連續3年,劉老吃住在張家,手把手地教他育苗、施肥、烤煙……

如今,村上的30多戶農民種上了上等烤煙,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增加純收入2000多元。

從1993年開始,在劉老的主持下,*縣的烤煙生產僅用3年時間,就從500畝擴展到2500畝,現在達到1萬多畝,年產優質煙葉2.5萬擔,實現了畝效益1000元,全縣農民增收1000萬元,縣、鄉兩級財政增收300萬元的目標。

在離休后的12年間,*先后被聘為縣煙草生產開發辦主任,縣棉花“雙萬工程”高產開發辦技術顧問,縣老科協副會長兼任農民分會會長等職務。

下鄉期間,劉老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12小時以上,要知道,他已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了!

鄉親們說,忘我工作,辛勤奉獻,一心為農民利益著想,是*的崇高品格。

2003年,劉老牽頭創辦了金秋高效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會,搞起了群眾性的科學實驗。在大四鄉三河岔村,他首先發展8名農民技術員作為示范領路人,引進11種作物共35個新品種,11項新技術。

經過一年苦干,三河岔村科學實驗項目成功率達到95%,28戶農民在大旱之年喜獲豐收。其中新品種花生“雙花20”畝產327.5公斤,高產田畝產406公斤,比老品種分別增產118%和103%;2004年,在劉老的竭力主張下,新品種在全縣7個鄉、7個村307戶農民的1500畝土地上進行大規模試驗,共引進53個新品種,當年獲得豐收。僅以花生為例,共增產16.5萬公斤,為農民增收43萬元。

農民興奮地說:品種一更新,沙土增了“金”!

據權威部門匡算,花生新品種、新技術在*縣普及后,幾年內至少能為農民增加純收入兩億元以上。

“*是用20世紀50年代的精神,傳播21世紀的農業科技知識。”這是阜新市有關領導對*的評價。

是的,50多年來,他好像長在了農村,每年下鄉進村都超過100天。離休后更是三天兩頭往鄉下跑。因為他惦念著那些淳樸厚道的鄉親們。為了他們,他舍得付出自己的一切。

活到老,學到老,干中學,學中干,這是*的一貫作風。年輕時,*就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為了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每年他都要自費訂閱很多報紙、雜志,了解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不斷用新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

2003年到沈陽就醫期間,每天一大早他先不去吃飯,而是去書店買書。先后3次到省城就醫,買回有關綠色食品方面的資料就超過了600多元。

再看一看劉老的居室,那簡直就是一個實驗室。地面、陽臺上擺滿了各種植物的標本,一排排瓶瓶罐罐,有的裝了土,有的長著苗……他就是帶著這一盆盆的新鮮植物,寒冬臘月里給農民講課的。

有人算了一筆賬,在57年里,劉老始終活躍在農業新技術推廣第一線,為農民傳授新技術,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在離休后的12年里,劉老下鄉時間超過1500天,授課1500多課時,農民聽眾達4.5萬人。他親手撰寫的實用技術資料達80多萬字,難怪農民親切地稱他是“科技財神”。

*說:“我是農民的兒子,農民祖輩土里刨食,缺少科技知識,受苦受窮,我了解他們,所以在有生之年,要盡自己的全部所能,為他們徹底脫貧服務。”

舍棄小家為大家,他把根深深扎在了這塊并不富饒的土地上

熟悉劉老的人都知道,他曾經歷和忍受過常人所無法忍受過的痛苦,一門心思地堅持為農民服務。從1997年到2001年,5年時間內,劉老先后失去了老伴、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婿共4位親人。可是,劉老強忍著巨大的悲痛,依然活躍在*縣鄉村農民的講壇上。

原*縣棉麻公司經理楊友談及當時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

1997年3月,科技備耕時節,按照原計劃,作為縣棉花種植科技顧問的劉老,要在3月8日為農民講大課。可是,3月5日,劉老的三兒子因腦出血而突然死亡。縣棉麻公司領導反復勸說劉老,把講課的日期往后挪一挪。可劉老一聽就急了:“農時不等人啊,定下講課的時間就不能改了!”

為三兒子簡單處理后事后,劉老強忍悲痛,一點也不敢耽擱。3月8日,在大四鄉西明村,130多位棉農聽了劉老4個多小時的技術傳授課……當時,趙景茹等了解內情的同志都流下了眼淚,他們從心底里佩服這位堅強的老者。

同年7月,與劉老相依為命一輩子的老伴因腦出血住院了。那時正值棉鈴蟲泛濫時節,劉老雖然身在病床邊守護,可心卻在鄉下,他惦記著農民棉田里的災情……

老伴走了!在送別的一剎那,這位剛強的老者流下了愧疚的眼淚。他說,老伴沒跟他享過一天福,困難時期吃糠咽菜,養育了7個兒女,在他人生最困難的時候,是老伴無怨無悔,在身旁默默地支持著他……

他向著老伴的遺體連著叩了3個響頭,表達自己的歉意之情。

人生的打擊一個接著一個,可劉老并沒有倒下。他在爭分奪秒,他發誓:要在有生之年,為農民干更多的事情。

1998年4月3日,劉老正參加全縣棉花工作會議。家人打來電話,說他的大女婿正在醫院搶救,讓他馬上去。可劉老卻說:“我講完課再去。”在這次會上,劉老講了40多分鐘的技術課,連大女婿的最后一面都沒有見上。

第二天,他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又走上了全縣棉花技術培訓班的講臺。

第4天,他又要去大四家子鄉講課。望著有氣無力的劉老,許多人勸他不要去了。可他卻說:“人都通知了,我怎能不去呢?”就是這樣,在兒子、女婿病亡期間,劉老仍堅持著下鄉搞技術推廣,風里來雨里去,一點也沒耽誤。

楊友激動地說:“他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他合格!”

哈大冷村黨支部書記李東學說:“在劉老身上,咱看到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風范。在他嘴里,沒有那些成篇大論的空洞大道理,而是實實在在為咱農民做好事,幾十年如一日,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很難做到!”

在劉老57年的工作履歷中,他曾獲得國家、省、阜新市的各種榮譽稱號、獎勵38次,引人注目的是,離休后獲得的獎勵就有25(件)次!

鄉親們都說:“*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一心一意為農民,他就是優秀共產黨員的活樣板!”

大漠情深。*———那是一尊永遠矗立在*縣農民心中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