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建設和諧文化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時間:2022-09-15 05:56:00

導語:論文:建設和諧文化要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建設和諧文化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反映和升華,同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價值導向、智力支撐和精神武裝。沒有和諧文化,難以建成和諧社會。隨著和諧社會由低度和諧向中度和諧邁進并進而向高度和諧的提升,隨著和諧社會由局部向整體、向更大空間的發展,對和諧文化的研究正在成為擺在理論界面前的重要任務。

在有關“文化”的上百種定義中,最簡單的一種說法就是“理念”加“規范”。和諧文化,不消說,就是有關和諧的理念加和諧的規范。中國早在西周末年,周史史伯就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哲學命題和思想理念,比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提出的“美在和諧”要早200年。繼史伯之后,又有春秋時的晏嬰論“和同之異”。接著,儒家提出“和為貴”。孟子提出“人和”,并且把“人和”上升到高于天時、地利的位置。千百年來,和合文化一直在中國綿延。今天,“和諧文化”的提出,既是對傳統和合文化的繼承,又是對馬克思主義和諧思想的發展。

今天的和諧文化是建立在現代化基礎上的和諧文化,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和諧文化,是與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相配套的和諧文化。要推進這樣一種新的和諧文化的發展,是有難度的。當務之急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主導文化與多元文化的關系。和諧社會是把多種多樣的社會資源、多種多樣的社會結構,用先進的社會規范組織起來,形成合力,朝著絕大多數人認定的目標前進,組成社會交響樂,奏出和諧的動人樂章。根據這樣一個要求,和諧文化中至少應該包涵三個“一”。首先是和諧文化應該確立“目標一致”的價值取向。和諧社會只能是奔向一個大目標。南轅北轍談不上和諧。共同的利益決定我們會共同選擇一個目標。其次,和諧文化應當有“步調一致”的理念。方向選對了,如果步調不一致也不行,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再次,和諧文化應當有“統一指揮”的規范。和諧社會是社會的交響樂。一場交響樂的指揮只能有一位。社會的交響樂只能由執政黨手執指揮棒。“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在中國,就是中國共產黨。和諧文化作為和諧社會的引領,一定要堅持這三個“一”:目標一致,步調一致,統一指揮。沒有這三個“一”的理念就談不到和諧文化。“一”是主導文化。

可是,我們也不能搞單一,要搞多元。和諧社會應當是多元社會。多種所有制并存必然決定多元文化同在。和諧文化之所以會在今天應運而生,完全是為了“應”已經出現的多元文化之“運”而生的,是為了開發多元文化的功能,發揮多元文化的個性而提出的。和諧文化不是埋沒個性,而是要充分發揮多種元素的個性。和諧文化使和諧社會更加豐富多彩;與此同時,和諧社會正在為和諧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條件。那種處處強調一個樣、一言堂、一刀切、一鍋煮、一個腔調的做法,決不是和諧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不可能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導向,即使是實現了所謂“和諧”,那也是虛假的和諧,短暫的和諧。和諧不僅表現為矛盾的同一性,同時也體現為矛盾的差異性。“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人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文化的差異性具有普遍性,民族文化有差異,地區文化有差異,職業文化也有差異。對差異要做分析。有些差異是對抗性的差異,有些差異不是對抗性的差異,有些差異是大同之中的小異,有些差異是大異之中的小同。在非對立的差異當中我們還要研究差距。差距不能過大。社會學把各類文化之間的差距過大稱之為“文化墮距”。為了防止出現“文化墮距”,就要求文化體系的各部分、各分支、各子系統之間要肩并肩,手拉手,大體同步向前進。不同步,差距大,會導致社會解組。不必諱言,是文化墮距在呼喚和諧文化。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諧文化貴在“和而不同”。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多元歸于一體,一體包涵多元。“多元”興旺了,“一體”必然發達。“‘一’→‘多’→新的‘一’→新的‘多’→”這就是和諧文化演化的規律。

二是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的關系。文化是動態的,文化是流。文化是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在變化中,各種不同的文化都會爭先恐后地頑強地表現自己。多種文化的自我張揚與凸顯,必然帶來多元文化之間的文化沖突、碰撞、摩擦、博弈。大家都會記得:在中國,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有過沖突,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有過沖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后現代文化之間也有過沖突。看不到這一點,不是唯物主義者的鄭重態度。正視文化沖突決不是什么“煽情”,決不是幸災樂禍。研究文化沖突恰是和諧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對文化沖突,如果不及時處理,不妥善解決,勢必加劇文化沖突的強度、烈度,帶來破壞性,甚至會引發經濟動蕩、社會危機。和諧狀態不是事物內部矛盾的消失,而是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結果,是矛盾差異的相對均衡,相對中和。按照黑格爾的說法,相反才需要和。還有位哲人說:“相異才需要諧”。有文化沖突就需要進行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包括價值整合、規范整合、結構整合。不打不成交,高超的文化整合有助于化干戈為玉帛。對文化沖突經過整合之后,往往會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曾記否,在中西文化沖突中,有過“中體西用”與“西體中用”的爭論。從社會學角度看,不論二者之間有多大沖突,只要它們都保留了一個“用”字,那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就是“文化融合”。不是嗎,爭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普及在中國。誰能想到在爭論的八九十年以后,孔子學院遍布五大洲。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全球文化的融和。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預言:人種將會消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也是和諧文化演化的軌跡,不過,這不是簡單地循環。“沖突→融合→再沖突→再融合”,是波浪式發展,是螺旋式上升。

三是文化積累與文化創新的關系。文化是過程,是積累的過程。文化是不會亡的。亡了還會復生。文化即使有哲學意義上的亡,那它也是實亡名不亡。不論何種文化都會載入史冊,區別在于:不同文化在史冊中充當不同的角色。

文化積累有快慢之分,多少之別。在積累中,不同的文化有消有長。一般說來,新文化傳播迅速,會為人們廣泛吸收,也就是大規模積累。因此,我們要提倡創新。現在比較多的是提倡科技創新。提倡科技創新是必要的,但那是遠遠不夠的。科學精神是文化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提得少了,就會出現前面所講的“文化墮距”那種不和諧的問題。

和諧文化既然是和諧社會的先導,就應當走在文化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最前列。前些年有些文章輕率地批評“推陳出新”和“破字當頭,立在其中”,有失偏頗。創新有一部分是“延長”,也就是“100+1”。前人是“100”,今人再加個“1”,就是了不起的創新了。不過,還有另一種創新,那就是否定:否定舊觀點、否定舊學說,否定舊定理。否定就是“破”,就是“推陳”。前一種創新是加法,是算術;后一種創新是代數,“100-(-1)”也等于101。一味地斷言不否定舊的也能創新,那是不了解人類的創新史。創新思維的方式很多,延長是一種,逆向否定也是一種,要不拘一格。既有破字當頭,立在其中的一面;也有破字當中,立在其頭的另一面。各執一端,并把那“一端”絕對化,都是以偏概全。“破”、“否定”都會給人帶來痛苦,可這痛苦是創新的代價。創新有時也會帶來不和諧,被“破”的東西會起來反抗。可是,和諧文化喜歡這種動態平衡,倡導這種動態的和諧。這種由創新造成的表面的不和諧,在文化整合高手面前,往往是新的更高層次和諧的序幕。

值得注意的是,在和諧文化創新中,有高論,也難免有謬論。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有謬論而不要新論,否則,就是因噎廢食。再說,謬論的認定同真理的認定一樣,也有一個過程,也要經受實踐的長期檢驗。請看:古今中外有多少“謬論”是在經過否定之否定之后,才被公認為真理的!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我們盡可以自以為是,但是,無論如何要留有余地,要給“謬論”一個生存空間,免得以后在“謬論”被甄別時,自己陷于被動。這是消極的說法。從積極方面來講,是個胸懷問題。在文化上能夠寬容別人的錯誤,是有文化的表現。有獨到見解的過來人沒有不被人視為錯誤的。“吃一塹,長一智”,受過委屈的人最會體諒人。寬容是品格,寬容是風度,寬容是創新的土壤。文化創新也要講究生態環境。馬克思說:“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因此,以“為和諧社會鳴鑼開道為天職”的和諧文化,將一步又一步擴大人的自由度。

在中國,和諧文化應當是馬克思主義的和諧文化。馬克思說:正像人生產社會一樣,社會也在生產著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正因為如此,社會要以人為本。這是毋庸置疑的。不過,在社會以人為本的前提下,人應當堅持以社會為本。社會越是以人為本,人越是應當以社會為本。和諧社會是雙向的,不應當是單向的。“社會以人為本”與“人以社會為本”相結合是和諧文化的核心。列寧多次稱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格言,也是點到了和諧文化的穴位。

和諧文化的發展道路不會是平坦的,和諧文化的學說也不應當只有一種。可是,和諧文化的核心是共同的,只要我們緊緊抓住這個核心,和諧文化的百花園必將枝繁葉茂,爭奇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