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和諧文化的核心是倡導和諧的價值取向

時間:2022-09-15 05:55:00

導語:建設和諧文化的核心是倡導和諧的價值取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和諧文化的核心是倡導和諧的價值取向

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的需要,也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努力建設和諧世界的需要。

什么是和諧文化為什么要建設和諧文化

研究和諧文化,首先要對和諧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作出比較準確的界定。

我認為,所謂和諧文化,基本的含義,是指一種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倡導、研究、闡釋、傳播、實施、奉行和諧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文化現象和文化性狀。它包括思想觀念、價值體系、行為規范、文化產品、社會風尚、制度體制等多種存在方式。

既然謂之和諧文化,其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崇尚和諧理念,體現和諧精神,大力倡導社會和諧的理想信念,堅持和實行互助、合作、團結、穩定、有序的社會準則。也就是以和諧理念貫穿于相關的文化形態和文化現象之中,以和諧作為該類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并以此影響其他各種文化形式,促進整個和諧社會的建設。

為什么要建設和諧文化?我們黨提出和要求建設和諧文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大力研究、倡導和宣傳和諧的價值取向,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更堅實的思想基礎,引導人們正確處理社會生活中的復雜矛盾,鼓勵一切有助于促進和諧的思想行為,不斷增加社會生活中的和諧因素,建立健全保障社會和諧的各種法律的、制度的、道德的規范體系,努力使我們的社會呈現一種既充滿活力,又團結和諧的局面,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都能夠又快又好地發展。

為什么要倡導和諧的價值取向

對這個問題,從現實的社會層面,可以說出很多理由。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從人類社會基本的發展規律來認識。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人類社會的發展,有過多種多樣的狀態。動蕩、混亂、失序,是一類狀態;穩定、和諧、有序,是又一類狀態。兩類之間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過渡狀態。矛盾激化,就有可能發生戰爭、暴亂、殺戮等等,或者發生起義、造反、革命等等。當一種新制度取代舊制度、新階級取代舊階級時,某種程度的動蕩、混亂、失序,是不可避免的。從本質上來看,是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

但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這樣兩種狀態,總是交替地出現和存在的。穩定、和諧、有序,不會始終存在。永遠處于這種狀態,不僅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而且還會阻礙一些重大的社會矛盾的解決。但同時,動蕩、混亂、失序,當然也不可能永遠存在。大亂之后必須大治。亂,根本上也是為了治。如果社會始終處于動蕩、混亂、失序狀態,生產力就會受到極大破壞,社會生活就會受到極大破壞,人類自身也會受到極大破壞。因此,在一定程度的動蕩、混亂、失序之后,人們總是渴望著治,渴望著實現新的穩定、和諧、有序,渴望著這種狀態給人類自身帶來福祉。縱覽人類社會的漫長歷史,比較地穩定、和諧、有序的狀態,在時間上總是長于動蕩、混亂、失序的狀態。比較地穩定、和諧、有序,是一種常態;而動蕩、混亂、失序,則是一種非常態。比較地穩定、和諧、有序,總體上,有利于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有利于人民的休養生息,有利于社會的繁榮和發展。

對于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在85年的歷程中,經歷了不同類型的社會狀態。以1949年為界,中國共產黨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在奪取全國政權的過程中,我們當然并不一般地反對動蕩、混亂、失序。反動勢力的所作所為,會造成動蕩、混亂、失序。革命斗爭活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動蕩、混亂、失序。某種程度的動蕩、混亂、失序,甚至是開展革命斗爭所需要的。在這樣的背景下,面臨著異常艱巨的革命任務,中國共產黨當然要堅持斗爭。但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也不是一味地制造動蕩、混亂、失序,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努力尊重和維護普通老百姓社會生活的平穩、秩序,努力與一切有利于革命的力量進行團結合作,甚至與敵對勢力達成一定程度的妥協、合作。在黨內、革命隊伍內,更是努力講求團結、維護和諧。

更重要的是,當中國共產黨掌握了全國政權以后,便處在了執政黨的地位。執政,就要遵循執政的規律,就要代表和維護全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維護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就要實行最有利于國家、民族、社會和人民的治理方式。古今中外,治國理政,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是以亂為榮,以亂為佳,把亂當作一種常態的。治國理政,根本上都要講秩序、講規范、講穩定,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講妥協、講合作、講禮讓。至于和諧,則是一種最高境界了。所以,對于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中國共產黨,對于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黨,在治國理政的全部過程中,當然要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堅持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有序。尤其要把追求社會的和諧,當作一種不懈的最高目標。

和諧,是人民團結、社會穩定、制度規范、關系融洽、發展有序的最高表現。和諧,有利于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鞏固我們黨執政的社會基礎,有利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使命,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有利于黨的事業的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既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執政能力、執政方略、執政方式的新認識,標志著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倡導和諧的價值取向

和諧文化,是我們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種表現和展示,也是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武器和具體方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不斷地發展和建設和諧文化。根本任務,是用“和諧”的思想方法來思考問題、解決矛盾。在和諧文化的幫助和影響下,采取各種現實的措施,切實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切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切實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切實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切實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切實處理好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治理工作,切實做好保持社會穩定的工作,從而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得到加強。

具體來說,建設和諧文化,就是要通過對和諧問題的研究和探討,建立和發展以和諧為核心的價值體系,作為整個社會精神文化的思想內核;就是要大力倡導和諧的思想觀念,促進人們對社會和諧的認知和理解,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和諧的價值取向;就是要通過對和諧的肯定評價和相應的獎懲褒貶,形成以尊重和實踐和諧為榮,以背離和破壞和諧為恥的社會風尚;就是要建立和健全各種制度體系以及法律規范、行為準則、道德標準等等,使之成為指導和約束社會各種行為的框架體系。當然,也包括將和諧理念和價值取向融入到各種文學藝術形式中去,以美的形象和方式促進和諧理念的傳播和應用。

辯證把握和諧的價值取向和理念

我們倡導和諧的價值取向和理念,但對和諧問題也要持辯證的觀點。要看到,和諧,只是社會運行狀態的一種最高境界、最高理想。現實存在的事物和社會,既沒有絕對的和諧,也沒有絕對的不和諧。和諧與不和諧始終是相伴而生,同時存在的。某些情況下,不和諧的因素超過和諧的因素,社會就處于不穩定狀態;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和諧的因素超過不和諧的因素,社會就比較地穩定有序。和諧不和諧都是相對的。社會是否和諧,并不是看是否徹底消除了不和諧因素,而是看整個社會的和諧因素是否占主導地位,特別是一些關鍵的領域和環節是否比較和諧。

所以,我們建設和諧文化,并不是無視客觀存在的各種矛盾,更不是要去掩蓋和抹殺這些矛盾。恰恰相反,是要正視這些矛盾,鼓勵人們用適當的方式去解決這些矛盾,在解決矛盾的基礎上爭取達到比較和諧的狀態。在采用解決矛盾的方式方法時,不是要激化和擴大矛盾,而是要盡最大努力弱化這些矛盾的強度,通過尋找和擴大共同點,取得有利于矛盾各方的最佳結果,從而促成社會關系和人們之間的團結、和諧。

這樣的和諧文化告訴我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作為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始終是在和諧與不和諧兩種因素的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是給自己設定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而是把和諧作為一種根本和長遠的價值取向,努力消除或減少一些影響全局的不和諧因素,使社會的和諧因素不斷增長,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與和諧社會的建設更加全面、均衡和協調地發展。即使在一定范圍、一定時期存在一些不和諧的因素,也不必大驚小怪。在一些具體的文化形式中,某種形式的不和諧,也很可能是一種必要和合理的存在。

因此,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一定要把握和諧的相對性,掌握和諧與不和諧的辯證法,在兩者的矛盾運動中,處理好和諧與不和諧的關系。以和諧為最高的價值追求、價值目標,堅定不移地朝著更加和諧的方向前進,盡最大努力消除不和諧的因素,但又不要盲目追求無法實現的空想,不給自己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要創造和諧的社會文化氛圍,培養和諧的社會文化精神,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長期過程中,陶冶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質,為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