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家庭事跡材料之八
時間:2022-11-09 05:44:00
導語:學習型家庭事跡材料之八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寡母廿年四個棟梁材
27年前,一個僅讀過5年小學的農家女子,在丈夫英年早逝后,以難以置信的堅強毅力,用她柔弱的雙肩,挑起沉重而艱難的家庭重擔,鐵心守寡20多年,養大了5個未成年的兒子,哺育出4個出類拔萃的大學生,其中一個赴美國留學,考上了博士,一個成為博士生導師、國家級審計師。除老三因故綴學居家務農經商外,四個大學畢業的兒子都走上了為國效力的工作崗位。這個使人刮目相看的農村婦女,這位令人肅然起敬的母親,就是蝸居石門西北山區50年,如今已年屆花甲的徐蘭春大姐,熟悉她的年青人都親切地稱她為“徐媽媽”。
弱肩撐起一個破碎的家
徐蘭春原本有一個雖然比較清貧但卻溫馨的家。19歲那年,文弱俊朗的青年教員陳加夢闖進她的寂寞青春,成為入贅徐家的上門女婿。雖然丈夫每月僅有20多元薪水補貼家用,但因徐蘭春“手有一雙,嘴有一張”,做事麻利爽快,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條,小日子過得和和美美。結婚第三年,生下大寶兒隨母姓,起名徐連謨;隔兩年又添了二寶兒,隨父姓,取名陳秒謨。丈夫見妻子溫柔體貼、賢慧能干,生了兩個兒子后,還想再添一個女兒承歡膝下。那時計劃生育政策尚未提倡、落實,妻隨夫愿,不加節制,差不多每隔兩年生下一胎,到第5年還是個男孩時,丈夫陳加夢滿臉遺憾,很不情愿地“遇上紅燈剎車”,做了絕育手術。5個梯子墩兒般的活潑孩子雖然增添了不少生活樂趣,但卻給這個收入微薄的半邊農戶埋下了日后極端困難的危機。
天有不測風云,災難不幸降臨。在那個極“左”思潮泛濫,是非曲直難分的年月,性格耿直內向的丈夫陳加夢面對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日為教學操勞,夜為家庭費力,幾乎心力交瘁,加上在單位受到說不清、道不明的不公正待遇,精神受到難以承受的挫折和刺激,引發腦神經疾病,住院治療兩年,欠下一屁股債務,再也沒有走上教學講臺。粉碎“”的第二年初,趁妻子徐蘭春外出,哄走幾個不懂事的孩子,他狠心悄然自絕于人世。這一年,大孩子不滿10歲,小的不到3歲。突遇意想不到的家庭慘劇,33歲的徐蘭春當時如五雷轟頂,肝膽俱裂,幾次昏倒幾次醒。在極度悲痛中料理了丈夫的后事,手拉著5個幼小的孩子,她又從喪夫的悲痛中頑強地站起來,用她柔弱的肩頭撐起這個破碎的家,開始在茫茫苦海中掙扎、拼搏。
讓兒去圓自己失去的夢
徐蘭春1944年5月出生在石門縣太平鎮五里坪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生下地父母就用一塊布包了3天沒給奶吃,幸好命大沒斷氣。父親重男輕女,10歲時才讓她發蒙讀一年級。生了5個女兒兩個兒子后,在她12歲時把她過接給了無兒無女的姑母和姑父。因為不是親生的骨肉又是個丫頭,一直受養父養母的虐待與岐視。晚上不準點煤油燈,上床睡覺不準穿衣;下雨上學給一把爛雨傘,風吹壞了還要挨打;一元多的鋼筆一期只準用一支,丟了壞了也不給買。總認為丫頭是賠錢貨,考取了完小不讓讀。她死磨活纏讀了3個多月20多里路的跑學,好不容易爭到養父母同意上完小讀寄宿的機會,遇上搞“三面紅旗”大辦農業、大煉鋼鐵,白天為修供銷社搬磚搞基建,晚上打起火把為敲鑼打鼓喊“吆吆喝”。別人考上初中高高興興地上學讀書去,自己15歲就失學了。從此回家生產“一丟三尺深”,斗大的字認不到一籮筐,成為她的終生遺憾。為了圓自己失去的讀書夢,她下定決心不讓自己的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成為“睜眼瞎”。
丈夫去世后,徐蘭春帶著5個孩子艱難度日。她丈夫去世的那一年,正處于中國發生巨大轉折的前夕,偏遠閉塞的石門西北山區仍然沿襲著“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農村經濟體制,農民還是“憑工分分糧食”,靠集體過日子。那時有勞力才有地位和收入。徐蘭春孩子多,家務重,不論怎樣拼命趕,底分總是上不去。甲等婦女勞力每天上工評8分,隊里欺她幼兒寡母只給評6分。一年干出頭,包括出肥加分總共不到3000分,每10分為一個工日,每個工日不到3毛錢,年終結算,除去分配的3成正糧,7成雜糧,還超支倒找隊里180元。無論怎樣節儉,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有人念她“兒多母苦”,勸她過接幾個兒子給別人,可她咬緊牙關,斷然回絕“豬養的豬愛,狗養的狗疼,日子過得還苦些,我決不把自己的孩子過接給別人。”母子同心,勤耕苦做。白天,母親在生產隊出工搞生產,兩個大些的兒子上學讀書;晚上,母子6人齊上陣,打的打火把,拿的拿電筒,在自留地里挖地翻田種飼料,養豬賣錢交學費。到1980年,5個兒子全上學,大的成績優秀考上石門一中,小的也發蒙上了一年級,開支越來越大,日子越過越難。鄰居親友又勸徐蘭春“只有挑起籮筐買谷的,哪有挑起籮筐買字的,哪么不叫大些兒子下學幫你搞生產,免得一個人在屋里為天難。”徐蘭春再一次給這些“好心”人一個斬釘截鐵幫硬:“養兒不讀書,好比養個豬,不學知識沒文化,哪么得翻身挖窮根?我再窮也要讓孩子們把書讀好。”就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在這種極端困境中,徐蘭春省吃儉用,始終堅持一心供孩子們上學讀書不動搖,直到4個兒子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她才在兒子的勸說下,找了個老伴度晚年。
一顆外嚴內柔的慈母心
一個小學文化的媽媽,培養出四個大學生兒子,與其說是罕見的奇跡,不如說是慈母的嚴格要求與激勵。妻子失去丈夫,孩子沒有了爸爸,徐蘭春帶著5個尚未長大的孩子,經歷了從生產隊集體分配到聯產承包到戶的漫長歲月,過盡了“淚水泡飯吃”的日子,吃夠了沒有勞力的苦頭。養父養母嫌棄她們母子人多負擔重,為圖清閑甩包袱,生產隊分家時故意跳到了另一個生產隊。隊長欺負她家里沒有男勞力,安排她帶著孩子砌巖墈。生產隊解散后,耕牛沒下放,12戶人家共用的5頭耕牛一頭也不給她使用。在這種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徐蘭春忍辱負重有苦和淚吞,決不示弱讓別人看笑話。為了讓孩子們吃飽飯,讀好書,她日一工,夜一工,硬是沒日沒夜的做,嚴格要求孩子們不偷懶。除老大3歲起跟祖父母生活外,老二陳秒謨5歲上山刳構樹皮、挖黃姜搞副業,老三陳奇謨13歲使牛打耙學耕田,老四陳巧謨、老五陳明謨也是6歲左右就開始放羊放牛扯豬草。5個孩子讀小學、上初中都是吃的自己從家里帶去的菜摻飯,放學回家后先完成家庭作業,再把母親安排的家務勞動搞完,幾個孩子個個體諒母親的難處,清楚家里的處境,時刻擔心今天上了學,明天不知道還能不能讀書,十分珍惜上學的機會,從小養成刻苦耐勞的習慣。在母親的言傳身教,嚴格要求下,在長期艱難的環境中,5個孩子不僅在勞動中增強了獨立生存能力,也激發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校學習成績差不多個個都是一、二名。逆水行舟求上進,皇天不負苦心人。1983年,長子徐連謨考上了湖南農學院;1987年,次子陳秒謨考上武漢大學,畢業后推薦考上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現已赴美留學13年;老四陳巧謨1991年考進武漢中南民族學院化學系畢業后,現已擔任石門楚天藥業公司老總;老五陳明謨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進省重點中學石門一中,又于1994年考入北京財經學院稅務系,如今已是注冊會計師,高級審計師并擔任博士生導師,成為當地赫赫有名的大學生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