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局科學發展觀活動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31 10:34:00

導語:水利局科學發展觀活動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利局科學發展觀活動調查報告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開展,是推動我市*建設進一步思想解放、創新工作機制的重要舉措,為進一步促進我市水土保持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為正確把握*建設工作與落實科學發展觀之間的關系,更好地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始終,切實在工作實踐中運用科學發展觀的理論來指導和推進我市*建設工作。近期,就我市*建設進行了相關調研。

一、我市*建設發展現狀

1、我市*建設發展歷程

*是廣大先民在幾千年的農事活動中,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農耕生產方式,在黃河流域有著悠久的歷史,現代*起源于古代溝洫。我市是全國開展*建設最早的地區之一,早在1942年黃委*水土保持試驗站就在我市的秦州區呂二溝開展了溝洫*的試驗示范工作。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市的*建設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多次掀起了大規模的群眾性*建設高潮。

第一階段:從1952年至1959年是我市*建設嘗試階段,1952年我市在武山縣搞試點,3個月修坡式*4.5萬畝,形成了*建設最早的群眾運動,起到了重點示范的作用,涌現出了武山縣鄧家堡先進典型,得到了的親筆題詞,1958年9月全國第二次水土保持委員會在武山召開,會議推廣了武山縣鄧家堡的經驗,提出了“坡耕地*化”的要求。

第二階段:從60年代開始至70年代末是我市*建設大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人們已經看到了“三跑田”的嚴重危害,由開始的培地埂、保水土,逐步向平田整地轉變。70年代是我市*建設以大會戰的形式取得大發展的階段,各村普遍建立了常年*建設專業隊,基建大軍大雪封門不停工,冰凍三尺不收兵,常年堅持修*,全憑人工一锨锨開挖出了高標準的水平*,形成了全市*建設的第一個高潮。

第三階段:從1987年至90年代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市各級領導在不斷深化對市情認識的基礎上,堅持以“川區興水利、山區修*、普遍抓肥料、增產靠科技”、強化一個基礎,治理兩大流域,實施三項開發,建立四個基地,發展支柱產業和建設“六個百萬工程”等一系列重視農業基本建設,加快農業發展的思路和措施,帶領廣大干部和群眾大搞*建設,采取四統一和四集中的治理辦法,加快了*建設步伐,每年興修*15萬畝以上,形成了全市*建設的第二個高潮。

第四階段:從2000年至今,2002年隨著農村稅費改革政策的落實,農村“兩工”的取消,原有的*建設投入機制、組織方式已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造成農村投工投勞數量大幅度減少,投入明顯下滑,致使我市的*建設徘徊不前甚至滑坡。面對新形勢我市各縣區不斷的總結和分析*建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及時調整思路,改進方法,創新機制,保證全市*建設健康有序的發展。目前,全市*建設步入了以“機修為主,多方籌資”,規?;?、科學化和規范化的穩步健康發展的新階段,

2、我市*建設取得的成效

截止20*年底,全市水平*面積26.5萬hm2,總計投工3.02億個,動用土石方3.33億m3,投資17.11億元,年增產糧食29.73萬t。

1、*建設改善了我市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作物產量。我市氣候干旱,坡耕地水土流失嚴重,不僅加重了農業干旱問題,而且地越種越瘦。監測資料分析表明:我市渭北黃土丘陵區*比鄰近坡地在同等耕種條件下,平均每畝增產55kg,增產率為94.0%;干旱年份增產率為60.7%;土石山區平均每畝增產糧食81kg,增產率為93.0%。如張川縣的高山村1980年前后,高山村人均有糧不足200公斤。經過數十年的*建設,2003年以來,高山村連續五年農民人均糧食穩定達到400公斤以上,2007年與1980年相比糧食播種面積雖然減少了,但糧食產量卻增加了一倍。由此可見,*建設已成為穩定解決糧食問題的基礎工程。

2、*建設成為“沃土工程”建設的主體工程。我市80%以上的旱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養分嚴重損失,這是導致坡耕地肥力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興修*,將大量的“三跑田”變成了“三保田”,可以大大降低土壤侵蝕模數,顯著地減少流入下游的泥沙量。侵蝕嚴重的坡耕地上種植的農作物產量只有水平*的20%—30%,坡地修成*后,全市*每年可攔蓄徑流總量2.13億m3,攔水效益92%;攔截泥沙1247.07萬t,攔泥效益98%。根據以上數據計算,以每公頃流失土壤75t計,可保持土壤有機質16萬噸,氮2萬噸,磷26萬噸,鉀42萬噸。*使耕地質量顯著提高。

3、*建設為我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支柱產業,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平臺。近年來我市按照“修*,集雨水,興科技,調結構”的旱作農業路子,在興建高標準、高質量、規?;?的同時,堅持*建設與調整產業結構和農業生態開發相結合,大力發展支柱產業,使*的綜合效益得到了顯著提高。麥積區北山的柳溝流域,自1998年列入藉河示范區進行治理開發以來,新增*577.27hm2,人均基本農田達到0.*hm2。同時發展以葡萄為主的林果支柱產業,建成了優質葡萄基地276.61hm2,盛果期葡萄畝產達2000—3000kg,畝收入5000元以上,且被認證為綠色果品。近些年,我市通過大面積建設基本農田,實施山、水、田、林、路相配套,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集于一體的全方位、多層次的綜合治理,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建設為現代化旱作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便于機耕、機播、地膜覆蓋等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和推行以高產作物種植為主的新的農作制度,也適應各種灌溉方式對田區土地的要求,同時機修*大大地促進了田間道路狀況的改善,提高了山區農業生產的運輸能力和機械化程度。在秦安縣杜寨村,通過興修*村民走“*+水窖+日光溫室+沼氣+養殖”模式的農業開發路子,創造了“杜寨模式”設施農業、生態農業模式。2003年,中科院院士石元春檢查劉坪杜寨模式后,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杜寨模式’創出了一條干旱地區發展設施農業的成功路子,應在全國干旱地區大力推廣”。*建設推動了山區農業從傳統的生產方式向現代化生產方式轉化,減輕群眾勞動強度和提高勞動生產率。

從2004年起,我市已連續五年超額完成了省廳下達的計劃任務,并在機械施工機制、資金籌措機制、激勵機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實現了“三個轉變”,*建設向大規模、高質量、高效益發展。

一是由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在*建設中把工程質量貫穿于*建設的全過程,將提高*質量和效益擺在首要位置。確保修一塊、成一塊,修一片、見效一片,讓農民群眾在*建設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二是由辦小規模、低標準的小點向辦大規模、高標準的精品示范點轉變。近幾年,我市把*工程作為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和產業開發的載體,同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支柱產業緊密結合,以*建設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了“*+地膜”、“*+蔬菜”、“*+果園”等多種產業化并存的集約化經營模式,為區域經濟發展尋求新的增長點。*年*建設建成了千畝以上的示范點19個,建成了如秦州區的關子、麥積區的五龍、武山縣的樺林、甘谷縣的謝家灣以水平*為主體,以道路為骨架,橫跨三四個鄉鎮,五六道梁峁,包含七八條小流域的4個萬畝*示范點,規模宏大,真正實現了由零星分散向整流域集中連片、規模治理轉變,做到了規模化治理、優質化建設、規范化管理,為推動我市水土保持的科學發展樹立了典型,發揮了良好的示范輻射效應。

三是由分散治理、點面結合向整鄉整村*化方向轉變。20*年,我局將*建設工程作為“十大水利惠民工程”之一,將年內“實現一個*化建設達標鄉鎮的樣板工程”確定為各縣區“五個一重點工程”,進一步加大*化鄉村建設力度,確保今年每個縣區至少達標一個*化鄉鎮,每鄉鎮至少實現一個*化村。堅持“一道梁、一座山、一條流域,集中治理,整體推進”的原則,落實各項保障措施,努力加快了全市*化建設步伐。

3、存在問題

我市*建設正處于重要的轉型期,任務艱巨,機制不活,資金缺口大,困難較多,形勢不容樂觀。

一是國家投入嚴重不足,*建設投入的長效保障機制還不健全,目前我市還有241萬畝宜修坡耕地,按照每畝600元的標準,要達到*化還需要10.6億元資金。在省*建設補助費標準不增長情況下,要完成擬定甘肅省4年*建設的目標任務每年新修*125萬畝,我市每年要完成任務為23萬畝,資金缺口比較大。

二是質量不高的現象還普遍存在,機修*缺乏技術指導,不按規劃設計施工,隨意性很大,耗資大,效果差。

三是*建設的施工機制不健全,春季*建設發展不平衡,夏秋*建設壓力大的局面沒有得到徹底改善。

二、實現全市*建設跨越式發展的措施的思路及對策

黨的十七大提出:“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這為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指明了方向。就我市而言,要實現全市*建設跨越式發展就要從以下幾點出發。

1、加大宣傳,加強引導,提高認識。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我市*建設,首先認識到位,加大宣傳,加強引導,提高認識,充分利用網絡、電視臺和報社等新聞媒體,面向一線、面向社會和面向群眾,加大宣傳力度,加強輿論引導,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建設。同時,深入基層,深入現場,貼近群眾,向全社會宣傳*建設在農業生產中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和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突出地位,增強廣大群眾大搞*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加大*建設項目爭取,為*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據統計,20*年全市共籌集*建設資金6600萬元,其中,整合項目4300.00萬元,市縣財政投入1110萬元,群眾自籌1190萬元。共完成*建設任務13.7萬畝。其中項目資金占65%,完成*量達到70%,今后4年內完成92萬畝*,共要投入資金8個多億,如項目資金達到75%以上,就能夠完全超額完成任務,為實現*化奠定堅實基礎。

3、加強科學規劃、指導,不斷完善技術服務體系,提高*建設質量。

春季是*建設的最佳時節,利用春季降雨偏少、氣候適宜、機修效率高的優勢,秋季安排部署來年的*規劃工作,對來年的*建設任務進行一次性規劃設計,及時向農戶通知,做好作物倒茬安排,保證有地可修。春季*建設量達到60%以上就能保證完成全年任務。同時大力推廣*建設優化技術,積極采用修建新技術、新工藝,廣泛推廣節水灌溉、地膜覆蓋、深松蓄水、秸桿還田等技術,調整種植結構,種植優良品種,加大*工程建設與綜合開發的科技含量,達到當年機修,當年增收,不斷提高*的綜合效益。

*建設是一項關系民生改善,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事業,是全面貫徹以人為本理念的基礎性工作,把*質量和效益擺在首要位置,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和嚴要求的“四高一嚴”建設程序,把*工程作為改善農業生產的基礎性工程,作為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和產業開發的載體,注重工程質量,強化后續開發,引領農村經濟發展和流域配套治理,讓農民在*建設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才能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體現以為本理念,才能實現農業穩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