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統領學校發展論文
時間:2022-04-10 05:54:00
導語:科學發展觀統領學校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世紀初,辦大而全的綜合性大學成為國內高校發展的潮流。做學科發展中的“全能冠軍”的確令人神往,但是考量東華大學的實際情況,先做“單項冠軍”顯然更為科學。東華大學的前身華東紡織工學院,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國第一所紡織高等學府,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在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鮮明的紡織學科優勢和特色,成為
紡織業人才的搖籃。這樣的歷史積淀,就是在新的發展機遇面前謀求發展的現實資源和財富。由此,我們確立了學校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就是建設“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等多學科協調發展,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學”。
確定目標之后,“*”、“211工程”的建設資金全部投入紡織、材料、染整、服裝四個國家重點學科,7年來不斷收獲堅持特色、重點突破的成果。
首先,學校在教育部評價體系中的眾多空白點陸續取得了“零”的突破。其中包括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精品課程、國家教學名師、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長江學者、長江講座教授、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創新團隊、111引智基地等。目前,學校已有5篇論文被評為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包攬了“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歷屆全部的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從2003年起連續六年獲得11項國家科技三大獎;紡織類三大檢索論文2004年躍居世界同類學校第一,2005年和2006年已經超過世界九所同類學校的總和;2004年學校成功舉辦了世界紡織大會的第83屆年會,這是此項具有百年歷史的大會第一次登上中國大陸;“紡織科學與工程”在全國80個一級學科評估中名列第一,并在2007年新一輪國家重點學科評估中成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其次,特色學科努力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服務,產生了一批“頂天”和“立地”的標志性科研成果,如“航天級高純粘膠基碳纖維”為我國國防建設做出了貢獻,無毒輕質內層防護材料、高性能介質玻璃封裝材料、儀表特種玻璃、宇航員排泄物收集裝置等為“神五”和“神六”的發射成功做出了貢獻,年產1000噸級的萊塞爾生產線成為上海首批科教興市29個重大項目之一等。學校連續三年獲得了“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的殊榮,其中一項是服務于國防建設的碳纖維,一項是綠色環保的萊塞爾纖維,一項是艙外航天服。
按照一般的觀點,發展的速度和力度是與投入的強度成正比的。但是我們從一開始就清醒地認識到,憑借學校當時的聲譽、地位和實力,簡單地與兄弟學校“拼投入”肯定不行,而必須更多地依靠更新觀念和改善管理,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校的內功上。
首先,在財務安排上統籌兼顧硬件和軟件、大師和大樓、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及學科建設,處理好“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關系。我們確定:“211”經費集中支持國家重點學科建設,自籌經費支持非重點學科建設,新校區建設不動用日常運行預算,能爭取社會資源的項目決不動用學校資源,確保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經費,加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投入,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主要依靠政策爭取社會資源。
2002年,學校開始了占地1500畝的松江新校區一期建設,總計投入11億元。這個投入相當于學校當時三到四年的總收入。在啟動新校區建設的時候,校領導班子不斷提醒自身和告誡全校師生員工,建設新校區是學校突破發展的空間瓶頸、改善辦學條件所必須的,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但是同時我們千萬不能忘卻學校是大師所為而不是大樓所為的至理名言,學校的發展歸根到底是靠內涵而不是簡單地靠硬件條件。經過周密的籌劃和不懈的努力,我們最終實現了基本依靠盤活學校存量資產,建設了一個規模較大的現代化的新校區。新校區建設資金中9億元靠盤活存量資產,其中包括置換一個占地86畝的老校區5億元,加強學校資金管理后舉內債約4億元,另外靠政府撥款和銀行貸款各1億元。實現了新校區建設不動用日常運行預算且銀行貸款較少的財務管理目標,確保了學科建設、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的相應投入不受到沖擊和干擾。
通過新校區建設,學校的校園面積達到近2000畝,是原來的2.8倍;可用的辦學資源的建筑面積達到77萬平方米,是原來的1.8倍。期間,學校還上交給教育部一個176畝的無錫校區,結束了異地辦學的歷史,校區的個數反而由4個減少到3個。在新世紀的七年內,學校的固定資產增加到15.3億元,是原來的4.5倍。學校的整體辦學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辦學效益得到了較大提高。
其次,在學科建設上統籌兼顧特色發展和多科性大學建設目標的關系。這也是學校的眼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關系。在學校的目標定位中有兩種比較極端的觀點,一種認為要馬上發展成綜合性大學,另一種則認為學校只要堅守特色,不要發展其他學科。我們認為學校在發展特色的同時,必須根據現實的資源條件,按照有限和相關的原則,努力建設學科生態,逐步拓展為有特色、多科性、高水平大學。為此,我們確定了“增強特色,拓寬基礎,加強交叉,按需發展”的學科發展戰略,同時要求非重點學科要“借船出海”,出了海要形成“百舸爭流”的態勢,力爭形成“特色帶整體,整體促特色”的充滿活力和生機的學科建設新局面。
經過新世紀七年的建設,學校的重點學科、學位點和本科專業數都翻了一倍,七年實現的增量相當于建校后五十年的總量。形成了5個國家重點學科,8個上海市重點學科,5個博士后流動站,29個博士點,61個碩士點,50個本科專業,涵蓋工、理、管、文、史、哲、法、經濟、教育9個門類的學科及專業的發展框架。期間,國家及省部級的科研基地增長了近兩倍,年科研經費增長了1倍多,年三大檢索論文數增長近7倍,年國家及省部級三大科技獎增長了近4倍,年專利申請增長10倍以上,年專利授權增長近20倍。
目前,學校12個專業學院逐步形成了聚焦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五大學科群。傳統優勢的材料和紡織學科群,除了支撐和引領紡織產業的技術創新,還聚焦在以纖維為基礎的高技術高性能新材料和復合材料領域;在傳統優勢學科基礎上逐步拓展起來的環境、化工、生物工程、理學學科群,聚焦在環境能源、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領域;較早建立的機械、信息、計算機學科群,聚焦在先進制造和信息技術應用等領域;適應上海發展逐步形成的新的優勢特色學科——服裝和藝術學科群,聚焦在創意產業和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建設領域;在校生數占全校三分之一的管理、人文、外語學科群,聚焦在上海“經濟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建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領域。一個有特色、多科性、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新的學科框架正在逐步形成之中。
2001年到2007年的七年中,學校的收入和支出都保持年均18%的速度增長。七年學校累計收入34.5億元,其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撥款占54%。經常性財務收支相抵后略有結余,財務狀況良好。七年中,學校就是在有限的投入和增長的條件下,依靠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遵循規律、統籌兼顧、加強規劃、用活資源、提高效益,實現了投資較少,效益較高,又好又快,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 上一篇:科學發展觀指導學校發展論文
- 下一篇:工商所監管模式改革實例論文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