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的倫理意蘊論文

時間:2022-04-17 07:14:00

導語:科學發展觀的倫理意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的倫理意蘊論文

[摘要]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它是新的人本思想,是真正的人道主義;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優良的道德目的;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真實的社會公正具有現實性;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可持續發展的方針體現了和諧共處的生態倫理精神。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人道主義;道德目的;社會公正;生態倫理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通過統籌兼顧的方法實現發展的成果為人民所共享,追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體現人的價值,實現社會和每個人的發展。它具有深刻的倫理意蘊

一、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以人為本是新的人本思想,是真正的人道主義

“人”在哲學上,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于神和物而言的。在人類思想史上,存在著人本思想與物本思想和神本思想的斗爭。人本思想由來已久,但又歷久彌新。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對于神本思想,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正如但丁說:“人的高貴,就其許許多多的成果而言,超過了天使的高貴。”[1]它是新興資產階級用以反對封建統治階級的精神武器。雖然它也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摧毀封建主義統治,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斗爭中起過很大的積極作用,但是必須看到,這種人本主義是以抽象的人性論為理論根據的。它的根本特點是脫離人的社會性和歷史性來談論所謂普遍的、永恒不變的人性,而實際上這種人性是以資產者自身為模特兒描繪出來的,只不過被解釋為一切人共有的人性而已。這樣的“人”,正因為被說成屬于一切時代和一切社會,所以也就不屬于任何時代和任何社會,只是思想家虛構的幻影,而不是現實的存在。

中國歷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強調人貴于物,“天地萬物,唯人為貴”。這種人本思想在數千年的中國宗法社會中源遠流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廣大民眾對于維護和實現自身利益的樸素意識和美好憧憬,但在本質上是統治階級治人之術和牧民之道的重要方略之一,是歷朝歷代推行“仁政”和“王道”的理論基礎。從《尚書》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到《管子》的“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從孔子的“仁者愛人”、“泛愛眾”、“修己以安百姓”到孟子的“民貴君輕”,無不是對“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基本思想的大力宣揚。不可否認,在人身依附關系嚴重、階級對立的封建社會,這種民本思想對于抑制過度的剝削和壓迫、保護生產力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有歷史的進步性,但是,由于封建統治階級與廣大民眾在根本利益上的沖突,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就不可能逃脫作為封建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窠臼,那種將實現“民本”思想的良好愿望寄托在開明君主身上的想法,已被歷史反復證明,只是一種幻想。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它所說的以人為本是新的人本思想,是對西方近代以來的“以物為本”的傳統發展觀的矯正。“以物為本”的傳統發展觀是把經濟增長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和惟一的價值尺度,偏重于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而忽視了人和人的全面發展,簡單地把經濟增長等同于社會進步。這種發展觀雖然在歷史上對促進經濟快速增長、迅速積累物質財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它不僅沒有給人們帶來所期望的福祉,相反,卻出現了就業形勢嚴峻、收入差距拉大、社會保障不完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而且由于它“重物輕人”、“見物不見人”,僅僅關注物的擴張、GDP的增長,在根本上忽視了人的存在、人的地位和人的發展,背離了一切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目的都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人類最終極的價值目標,使得物質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滋生,理想信仰破滅、倫理道德失范、精神家園荒蕪。“以人為本”是對“以物為本”的超越,其倫理意蘊是先進的。

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以人為本是真正的人道主義。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為發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把尊重人作為發展的根本準則,把為了人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學發展觀反對單純追求GDP,無視人本身為最高價值的行為,把發展的焦點轉向人,以人為中心,主張人按照人自身的尺度、美的尺度去改善世界,使這個世界真正成為屬于人的世界。它所說的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它主張從人的特點或實際出發,在發展時,把現實的、具體的、活生生的人民群眾當作出發點。把人民群眾看作一個個具有不同思想和個性的現實中的人。它從社會中人們之間社會關系的規律出發,主張在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上體現人性,考慮人情,尊重人權,不能超越人的發展階段,不能忽視人的需要。總之,科學發展觀用人道主義的道德原則——一方面“把人當人看”,一方面“使人成其為人”來匡正我們的某些制度和規范,這種人道的作法,使科學發展觀成為最好的人道主義的真正體現。

二、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優良的道德目的

道德起源于社會的道德需要,也就是起源于社會、經濟、文化、人際交往以及法和政治的存在發展。道德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滿足社會和人的發展的道德需要,在于保障社會、經濟、文化、人際交往以及法和政治的存在發展,最終目的在于促進社會和人的發展。

科學發展觀突出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即每個人都能得到自由、完整、充分、和諧的發展。自由發展是作為主體的人的自覺、自愿和自主的發展,是人自身人格的完善;完整發展是人的各種需要、素質能力、社會交往關系的協調發展;充分發展是人擺脫了各種盲目力量的束縛,使自己的各種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和諧發展是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以及人自身各方面關系的協調。科學發展觀主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要使人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人的尊嚴、自由得到充分實現。在科學發展觀看來,經濟增長不過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手段,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應是社會的全面發展,但社會的全面發展又必須通過人的全面發展來加以體現。

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人的全面發展,是優良道德目的的體現。一切優良道德必須是由人類的“行為事實”與“道德目的”兩種客觀事物構成。人的全面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表現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各項工作中體現和保障群眾利益;滿足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使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從制度上、法律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實現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能在優良環境中勞動和生活。其中,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各項工作中體現和保障群眾利益就是最好的優良道德目的,是優良道德制定的源泉;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則是優良道德制定的終極標準與首要條件。

優良道德之所以優良必須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保障社會的健康存在和普遍發展,并實際地增進全社會和每個社會成員的個人利益總量。增加還是減少全社會和每個人的利益總量,不僅是評價一切行為善惡的終極標準,也是一切道德優劣的終極標準。哪種道德促進社會發展速度最快、增進每個人利益最多,哪種道德便最優良;反之,則最惡劣。[2]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反映出了優良道德目的,因為第一,它保障經濟之發展、文化產業之繁榮、人際交往之自由安全以及法和政治之優良。第二,其目的在于增進每個人利益、實現每個人的幸福。它所說的人的全面發展不是指少數人的發展,而是指所有人民都應得到公平的發展;也不僅是指當代人的發展,還包括后代人的可持續發展;也不僅僅指滿足人的物質生活需求,還包括滿足人們在社會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生態生活等方面的各種價值需求,使人體力和智力上的各種潛能得到充分的展現。

三、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真實的社會公正具有現實性

公正是人類社會具有永恒意義的基本價值追求和基本行為準則,是千百年來人類不懈追求的永恒價值理想。何謂公正?亞里士多德說,公正是具有均等、相等、平等、比例性質的那種回報、交換行為,是平等(相等、同等)的利害相交換的善的行為,是等利(害)交換的善的行為。反之,不公正則是不平等(不相等、不同等)的利害相交換的惡行,是不等利(害)交換的惡行。[3]而權利與義務相等是公正的根本原則,“一個人所享有的權利與他所負有的義務相等,是社會公正的根本原則;一個人所行使的權利與他所履行的義務相等,是個人公正的根本原則。”[4]

科學發展觀正視發展進程中的社會公正問題,在認識和處理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上,堅持效率與公平有機統一的基本原則,在注重效率的同時,維護社會公平。它體現和蘊含了全社會關心愛護幫助困難群眾,盡可能地使他們享有平等的醫療、教育、就業等機會,盡可能地使最大多數人生活幸福的倫理精神和道德原則。

科學發展觀強調按照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要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重要位置,切實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障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為實現真實的社會公正確立了科學的指導思想,使實現真實的社會公正具有了現實性。改革開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不斷走向共同富裕,體現了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個指導方針。據統計,1978年至2007年,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

四、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可持續發展的方針體現了和諧共處的生態倫理精神

西方傳統發展觀在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持人類中心主義觀點。這是植根于西方工業文明的基本價值觀念。它意味著人類可以隨意支配主宰自然,意味著人類可以通過對自然的征服來滿足自身的物質需求。在這種發展觀的指導下,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釀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

科學發展觀反對這種片面的發展觀,強調發展不應是孤立、片面的、不計代價、竭澤而漁、不能持續的發展,而是在科學發展道路上不斷前進的發展,是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具體就是要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人與自然相和諧,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它在肯定發展的必要性的同時,堅持發展與環境的辯證統一,考慮了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它要求人們重新認識生態自然對人類存在的價值,將生態自然系統納入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在肯定人的價值和權利的同時,要承認自然界的價值和權利,以求得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四大系統之間和諧共存、協調發展,從而建立起包括自然界在內的新的倫理道德秩序。這種可持續發展的方針體現了和諧共處的生態倫理精神。

另外,科學發展觀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態文明。這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創新之處,比過去“三個文明”的提法更科學、更全面,也體現了和諧共處的生態倫理精神。

注釋:

[1]轉引自曹孚.外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62.

[2][4]王海明.新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55,326.

[3]亞里士多德全集[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