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人才創新論文

時間:2022-04-24 11:29:00

導語:科學發展觀人才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人才創新論文

摘要:馬克思的“新人”觀是從人的生存境況出發,在分析由市場經濟與人文精神的矛盾和對立而引發的“物役性”精神困惑的基礎上,提出未來的“新人”是科學與人文相統一的全面發展的人。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它同馬克思的“新人”觀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把社會全面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是對馬克思一個多世紀以前所熱切呼喚的“新人”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實際體現和創新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新人”觀;人與社會;全面發展

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范疇之一。科學發展觀不僅是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上的重大調整,也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大飛躍。把社會全面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是對馬克思一個多世紀以前所熱切呼喚的“新人”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實際體現和創新。

以人為本,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由來已久。但無論是我國古代“天地之間,莫貴于人”的重民思想,還是近代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潮,都是試圖以抽象的、永恒不變的人性說明社會歷史。馬克思主義則從現實的、具體的、社會的人出發,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置于廣闊的社會發展進程中經過考察分析所揭示的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蘊涵著深刻的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

馬克思認為,社會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作為現實存在的活的生命體具有各種各樣的欲望和需求,而這些欲望和需求又是通過物質生產勞動來實現的。從現實的、物質的前提出發,個人的發展是人類在不斷拓展自身活動范圍的基礎上,為物質生產的發展進程所決定的。一個時代的人有怎樣的社會存在,他也就獲得了不同于另一個時代的人的本性或人的本質。如同改變作為人的存在對象的自然正在改變以自然為存在對象的人自己一樣,改變作為人的存在對象的社會,本身即意味著改變以社會為存在對象的人。因此,資本主義本身固有的難以克服的歷史局限性決定了它并不能實現人的真正解放。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造成市民社會自我分裂和異化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質活動的異化。要變革不合理的社會,實現人的解放,最根本的問題不僅僅在于改變財產的占有方式,其核心是改變人的生存方式,恢復人的本質活動的自由自覺的和創造性的本性。馬克思關于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觀印證著新的哲學精神和實踐原則——人的發展唯有在“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的價值體系中才能獲得全面發展。

馬克思又將人的發展放在了社會歷史的宏觀背景中去考察。他把人類社會歷史劃分為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產品經濟三個發展時期,其中商品經濟是人類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必然走向自由的中間環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造出巨大的物質生產系統,經濟力量是超自然的人的力量。這時,人雖然不再是自然必然性的奴隸,從經濟生活中顯示出人相對于自然的獨立性,可是,繼而人又成為自己創造出來的物的奴隸。人無論是作為“自然存在物”還是“經濟動物”,都呈現出被某種外部力量奴役的特性——物役性。這個發現的意義是十分深遠的。

馬克思科學地解釋了人類社會生產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兩者之間存在著根本上的互相依賴關系,另一方面它們在發展中存在著矛盾不平衡關系,即商品經濟和人的發展的“二律背反”狀態。馬克思以自由為價值導向的人類發展觀,揭示了“物役性”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在最初的社會形態中,由于勞動生產力處于低級發展階段,自然界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著,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力。在區域性的血緣群體中,每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是依賴于血緣關系的。而這種人和人的依賴關系主要表現為威嚴統治和絕對服從的關系。在第二種社會形態中,商品經濟的興起,打破了前一社會形態的封閉狀態,一種新的社會生活方式出現在人們面前,它有效地激發了人潛藏在物質欲望中的生命力,揚棄了那種阻礙和抑制個性發展的“人的依賴關系”。人類進入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時代。人不再是血緣等級中的“精神動物”,先前的人對人的“統治和從屬”現在代之以各具自由身份的人對所締契約的共守;法律取消了等級特權,從政治形式上認可了每個人的平等地位。從對人的類本質自由自覺的能力的提升方面來說,這種“物役陸”要比對“人的依賴性”進步得多。然而追逐更多財富的強烈動機,就有可能使人萌生出沖破一切制約的欲望;壟斷財富所造成的金錢萬能的魔力的誘惑,抵消了人的一切最美好的精神情趣。而人如何掙脫“物役性”桎梏就成為擺在世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商品意識是現代文明意識生長發展的重要基礎。人既是社會性存在又具有精神性存在的特性,使得一批敏銳的思想家越來越多地把注意力轉移到從文化上尋求物質發展與人類自身完善之間的合理平衡上。馬克思的“新人”觀就為人類擺脫“物役性”文化困惑提供了一條根本出路:從文化理念上尋找商品意識與人文精神的融合與更新,從而為人成為“新人”提供“意義”的憑借和價值標準。

在市場經濟社會,人對自身發展的意向、要求和評價,人的理想、人格特質和倫理道德,歸根到底是為市場經濟所制約,并受相應的商品意識影響。然而,“文明”的真實含義并不是對人的自然欲望的一味滿足,而是對“自然本性”中種種“非人性”因素以及文化中非人性傾向的疏導和改造。社會實踐內容包括商品生產流通和人類精神生活等。在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意識主要反映人在經濟活動中的利益和要求,人被設定為“經濟人”,其全部活動背后所潛藏的動機都只是為了利益,這就使得資本主義社會“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人文精神則反映著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社會要求和價值取向,它把人設定為“道德人”、“完整人”,其全部活動都蘊涵著對生存意義、精神家園和價值目標、理想信念的追求和憧憬。顯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意識和人文精神不僅是兩個不同的精神范疇,也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念體系。它們都深深扎根于市場經濟的土壤中,折射出市場經濟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即以物和金錢為鵠的,還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二者的矛盾和對立使社會具有了兩種對立的價值觀念、兩種對立的輿論導向和兩種對立的行為規范與評價標準。市場經濟社會自身的矛盾,將不同性質的力量施加到同一個人身上,使人的精神生活陷入深深的困惑和苦惱之中。如果說人類第一次是從“宗教”枷鎖中解放出來,那么如今人類有必要實行第二次解放,即從“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而馬克思的“新人”觀則鮮明地反映了這一歷史性要求。

“新人”觀是在馬克思的以自由為價值導向的人類實踐發展觀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實踐的唯物主義,始終反對在抽象的理想中設計人的前景,而是要立足于社會物質條件,從人的現實活動出發去考慮問題。“當18世紀的農民和手工工場工人被吸收到大工業以后,他們改變了自己的整個生活方式而完全成為另一種人,同樣,用整個社會的力量來共同經營生產和由此而引起的生產的新發展,也需要一種全新的人,并將創造出這種新人來。”這種新人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是現代化大生產的產物,這種新人是在實踐活動中,在改造環境的同時也在改變著自己的“自由王國”中的“自由的人”。如前所述,人類目前整體上面臨著嚴峻的精神危機,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既需要調動每個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各自的智慧和潛力;另一方面又需要社會各成員的協作行動。人是實踐活動的主體,是世上唯一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意識來決定和創造對象世界的存在物。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擴大和豐富,馬克思所憧憬的“真正的自由王國”將會愈加富有生命力。那時候,“個性得到自由的發展,因此,并不是為了獲得剩余勞動而縮短必要勞動的時間,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壓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方面得到發展”。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人的自覺的意識所創造的全部精神文明將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之一。

因此,馬克思所熱切呼喚的“新人”是一種“全面發展的人”。馬克思認為:“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這一文化價值理想深深植根于馬克思主義對人的辯證發展的自覺把握與切實體認上。按照馬克思的人的發展三階段理論,人的發展歷程必須經過群體人、個體人與社會人三種形態。如果說人在群體主義時期,人依靠自然紐帶組成共同體,在能力十分低下的情況下去處理同自然界的關系,那么,當人已經從大自然的限制與束縛中解放出來,并成為大自然的主人時,一些人卻為了占有更多的物質財富而企圖統治和控制他人。因此。要擺脫“物役性”的精神困惑,必須依賴人的覺醒,使人成為歷史過程的自覺參加者,成為社會化的個人。這種“新人”與受制于“控制消費的官僚社會”的“經濟人”截然不同,他完全擺脫了以占有財富為人生宗旨的“物欲”的束縛;同時又與只重精神而輕財富,重義輕利的“道德人”完全不同,這種“新人”力爭把“道德人”理念中體現的終極意義的價值合理地落實于俗世中,而不使其因空靈而無法實現。這種“新人”所體現的文化價值理想,是在更高層面重建科學與人文、物質與精神、人類與社會協調促進、全面發展的人。

堅持以人為本,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思想,是我們黨在堅持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最高理想的基礎上,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深刻總結國內外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突出發展旨在實現兩個全面發展的新理念。經濟增長、社會和諧、環境優化歸根到底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就是人類能動創造的主體能力不斷生成、進步、展現并由片面的人向“新人”躍遷的過程,是人類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不斷創新的過程。其創新的意義和價值在于以一種動態的形式揭示了人的發展同社會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所謂全面發展,指經濟發展的目標是致力于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所謂協調發展,旨在改變過去那種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片面發展觀,必須使得經濟與社會、城市與鄉村、東部與西部地區以及社會各個領域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在這里,社會的全面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是辯證統一于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中: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豐裕的物質和有序的制度文化保障,人的全面發展反過來又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思想和人力資源。因此,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它同馬克思的“新人”觀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

首先,科學發展觀明確把“以人為本”,構建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共生共存的社會作為社會主義發展的終極目標。馬克思一貫重視人的發展,人類歷史發展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人是“社會聯系的主體”。因此,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的命意就使“以人為本”、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共生共存成為唯物史觀的題中應有之義。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渠道、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趨多樣化。它使得社會中各階層的競爭觀念、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同時,改革中的利益調整所帶來的社會各個階層的重新定位,要求我們建立起一整套能夠體現和包容、平衡和調節各階層利益的政治機制,充分實現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的民主政治權利。“以人為本”就是從價值觀上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思路。其中,各盡所能、各得其所是和諧社會人的發展的基礎,共生共存、和諧相處則是人的發展的目的要求。即以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之理念把各種社會資源和力量調整到最佳狀態,使其凝聚成一股合力,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保持著相互促進、共同生長、和諧相處,共建人類家園。“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這正是當代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歷史和歷史的人在質的向度上的躍遷和提升。

第二,科學發展觀將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作為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內容,這是馬克思主義“新人”觀在當代中國歷史條件下的具體運用和發展。“新人”是商品意識與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精神載體。如果說商品意識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礎,那么人文精神則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價值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文精神是自由、平等、科學、民主、法制精神與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道德,以及為共同富裕而奮斗的集體主義精神相結合的新的科學人文精神。這種新的科學人文精神的確立對于人類的發展前途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在重建人在文化上的和諧、推動人的健全發展方面起著指導性作用。在市場經濟社會,要塑造“信任”,就要努力實現商品意識與人文精神的整合。一方面要發揮商品經濟和商品意識對于人文精神的基礎性和推動性作用;另一方面又要高揚人文精神的旗幟,以新的科學人文精神去塑造市場經濟和商品意識,即倡導有利于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競爭、誠信和合作意識,抵制和消除商品意識中的消極因素和經濟活動中的丑惡現象,促使市場經濟走向健康和成熟。

第三,科學發展觀將不斷推進政治制度建設,從機制上保證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公正執政和執政為民作為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是對馬克思“新人”學說的豐富和創新。馬克思所憧憬的“新人”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在革命活動中,在改造環境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新人”。科學發展觀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日益深化、對外開放進一步提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際展開的形勢下提出來的。政治制度的道德基礎根植于復雜社會中人們的各種需要之中。中國作為一個傳統政治文化根深蒂固的轉型中國家,發現新的契合理念和方式以防止出現“組織動機的真空”,是衡量一個發展中國家民主程度高低的標志,也是“新人”能否生成的環境條件。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給予社會經濟生活廣闊的自由空間,要求在政治資源合理配置基礎上增加公共管理的透明度,為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提供動力機制。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需要在脫離傳統的合理性基礎上重新籌劃。它包括植根于現實生活基礎之上的信用理念、規則意識的培育,使政府與組織通過制度供給和制度安排兌現它承諾給人民的事項;個人要兌現其職位要求他的職責。旨在保證公平、公正、自由和平等的制度體系的建設,是把理念落到實處的必要環節。通過政治制度的創新和完善,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進而為人成為“新人”提供和諧的政治文化環境和價值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