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哲學詮釋論文
時間:2022-04-24 01:50:00
導語:科學發展觀哲學詮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人為本”在傳統涵義中有著積極合理因素,而在科學發展觀中卻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其中其本質和核心涵義是“以人民群眾為本”,這需要我們在具體實踐中全面準確地把握和深入貫徹落實。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傳統涵義;豐富涵義;核心涵義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全面理解“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準確把握其本質與核心涵義,既是一個基本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的重要現實問題。本文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嘗試性探討。
一、“以人為本”的傳統涵義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思想家管子就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他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現則國固。”這里,“人”是國之本,而“國”又是“霸”者實現霸權統治之國,于是說到底“人”是霸權主義者或國家統治者之本;這里的“人”,泛指民眾、士階層、官僚階層甚至還包括統治者自身;這里的“以人為本”只是形式,其本質與核心是以國家統治者為本。以這一思想為源頭而演變成著名命題:民是水、君是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即所謂民本思想;從春秋戰國到秦漢乃至整個封建社會,差不多凡開明君主、開明政治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具有這一思想。這一命題以水與舟的關系形象地喻比民與君的關系,這里的所謂“本”已不是形而上的“本原”、“本體”、“主體”的意思,而只是形而下的依賴、借助、利用的意思:舟之本原、本體、主體并非水,君之本原、本體、主體并非民,民只不過是君實行其統治所借助的工具或力量而已;所以,水舟之喻把形似民本主義的命題昭示出“君本”本質。儒家傳統經典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含著以人為本的思想,心學后裔、王陽明學派分支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將這一內隱的思想挖掘出來、大加張揚,認為“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吾身是本”,“家國天下是末”、“天地萬物是末”。[1]這首先是一個社會學的命題,同時它已經有了比較嚴格的政治哲學、本體論哲學的“以人為本”的特質。泰州學派所說的“身”即人,并非僅僅指人的肉體之身,而是泛指人的肉體與心理、精神、知識的統一體,尤其強調人的物質性身體及其物質性生活與精神性教育道德狀況,這種人既有健康強壯之身體、又明身家國及天下之大道;值得注意的是,泰州學派的這種“人”,固然不能完全否認它有“人類”之人的含義,但其主要的也是他們特別強調的是具有自主能動性與自由的個體之人,若干這種自由能動之人(身)的總和就構成人類之人。
在西方,公元前五至四世紀,以智者派和蘇格拉底為代表把哲學研究的眼光由外部自然轉向人及人類社會,人文、人本等思想領地拓荒而出。蘇格拉底把人的內心原則倫理化,認為德性乃做人立國之本;這是西方第一個道德哲學的人本主義思想胚芽。智者普羅塔戈拉的著名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人本主義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中的“人”有多種含義,可供不同主體因時因地因事而自由選擇。這種“人”可以指:人類之人,個體之人,人的肉體和物質性欲望、物質利益,,人的感覺(主要是個人感覺),人的理性或思想。縱觀智者學派和普羅塔戈拉一貫思想及其總傾向,這里的“人”主要指個人及個人感覺。事實上,這一命題在當時被不同的人在不同意義上使用,對當時社會及后世發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柏拉圖對老師蘇格拉底把人的內在原則倫理化加以改造和發展,把人的內在原則客觀化、獨立化,將之命名為“理念”,這種理念是世界本原。由于他強調“理念”不是人的主觀精神、而是在人和萬物之外之先的客觀精神,所以他就走到了“人本”論的反面:理念是本,人是末。這種思想成為主流,長期影響著西方社會。到古羅馬后期,經過新柏拉圖主義者普羅提諾改造,理念本原論演變為神秘的“太一”本原論。在漫長的中世紀,公開的“以神為本”論成為正統的主流意識形態。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本”成為時代精神主旋律;在這里,所謂“以人為本”主要是社會學命題,同時也是其它眾多學科普遍認可與贊同甚至時尚的命題。這里的“人”,主要指人類之人,也指個體之人,既包括人的肉體及其物質性的欲望、利益,也包括人的精神性的愿望、要求(感性與理性),主要對立于封建神學的“神”及“以神為本”。這種泛人本論,到了十七至十九世紀,人們從哲學高度進行總結時,強調以人的物質方面為本的就形成了唯物主義學派,強調以人的精神方面為本的就形成了唯心主義學派,最后在費爾巴哈那里物質與精神統一于人,從而形成了典型的“以人為本”的哲學命題。這里“人”指有生命有欲望的“活人”,對立于傳統宗教的“神”、也區別于唯心主義的“精神”或“理性”;這種“人”是自然和社會、存在和思維統一之“本”(基礎),這種“人”是神之本、精神及社會生活之本(本原、根源)。值得注意的是,從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到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人”的內涵在形式上標榜“所有人”、“現實人”,而實質上特指資產階級的人即資產者,所以當他們講以所有的“現實人”為本時,所謂“人”只能是抽象人。現當代西方人本主義社會學與哲學思潮及其諸流派,本質上都是以上述人本論為淵源的發展和改變了的理論形態。
縱觀以上中外傳統“以人為本”論,各有一定的積極合理因素,又各有其致命缺陷,在總體上都是片面的、不科學的。弄清這些思想的合理因素與缺陷及其歷史演變與規律,對于正確而科學地理解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以人為本”在科學發展觀中的豐富內涵
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否定了作為哲學本體論的“以人為本”,同時繼承了傳統“以人為本”論中的積極合理因素。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其“核心是以人為本”。所以,作為科學發展觀“核心”的“以人為本”,首先具有馬克思主義從傳統人本論繼承下來的合理思想,同時具有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科學內涵,還具有與新時期中國特式社會主義建設相適應的新內容,內涵極其豐富。
(一)“以人為本”之“本”的涵義
“本”是根源、根據、原來、本質、主要等意思;在哲學上,“以人為本”之“本”指:世界的本原、本質或本體即第一性的東西;在其他學科中,“以人為本”之“本”指某領域一切事物、現象的本原、來源、根據、本質、本體或主體。在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之“本”主要是第三類含義,但它與前兩類含義也有一定的滲透、相連,其主要的含義是:人是事業發展的主體(本體)、力量源泉,人是事業發展的目的、成果享有者,通俗地說“依靠人發展事業”、“發展事業為了人”。
(二)“以人為本”中的“人”的涵義
1.從“人”的涵蓋面看,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人”包括:人類之人、中國人、群體人、個體人。(1)“人類之人”,即人類所有人、當今全世界各國人,是相對于神、自然、物等而言的。十七大政治報告說:“我們將繼續以自己的發展促進地區和世界共同發展,擴大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在實現本國發展的同時兼顧對方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正當關切”;“中國決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所以,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人”有“人類之人”的涵義。(2)“中國人”,指具有中國國籍的所有人。科學發展觀是指導中國事業發展的戰略思想,理所當然地“以人為本”的“人”,首先主要指中國人。中國的事業發展,首先主要依靠中國人,主要為了中國人。實踐證明,中國、中國人要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與形象,根本和關鍵是首先做好國內的事、做好自己的事;中國是一個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國,中國把自己的事做好了這本身就是對世界對人類的重大貢獻。(3)“群體人”,指國內各個地區、行業、部門、單位、集團中的人群。群體與國家、群體人與中國人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所以,各個地區、部門、行業、單位的發展,首先主要依靠自己內部所有人、主要為了自己內部所有人。(4)“個體人”,即每一個自然地生存、活動在社會中的單個人。個體人和群體人之間、每個人自身發展及所承擔事業發展和團體事業發展之間也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每個人所承擔的工作當然首先主要靠自己,工作的目的主要直接為自己。2.從“人”在社會關系中所處地位看,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人”包括:普通人、黨和國家領導人、介于以上兩者之間的地方各級領導者和管理者。(1)“普通人”,指處于社會最基層、不擔任任何領導或管理職務、在社會上默默無聞的人。中國的革命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中國大多數人的事業,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人”理所當然地主要指這種“普通人”即群眾。(2)“黨和國家領導人”,即居于黨和國家最高領導職位掌握最高權力的人。相對于普通人、地方各級領導者和管理者,這是人數最少的人群。這部分人首先是普通人即群眾中的一部分,同時又是群眾的代表和組織者領導者,所以這部分人一方面首先也和全國民眾一樣,是全國事業發展和他們所在崗位具體事業發展之“本”(主體、參與者);另一方面他們又是全國事業發展的決策者、組織領導者和管理者,以服務人民群眾為本(目的)。(3)“地方各級領導者和管理者”,即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以下各級組織和政府的領導人和管理人員。這部分人在人數上和地位性質上都是前兩者的中介,一方面相對于黨和國家領導人而言,他們屬于群眾的范疇;另一方面相對于社會最基層群眾和他們領導管理下的那部分人而言,他們又屬于“領導“的范疇。
3.從“人”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性質看,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人”包括:人民和敵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堅持“以人民為本”。對于“敵人”,除極少數同時犯有重大刑事罪且罪大惡極者必須處以極刑之外,對于其中的大多數人實施的是人道主義的改造政策。對極少數“敵人”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工作也是社會主義事業之一,也有一個發展問題,也要“以人為本”:首先,對“敵人”進行改造這種事業發展要“以法治工作者為本”(法治事業主體),這是法治工作的一種“以人為本”;其次,“敵人”(包括一般刑事罪犯)也是人,對他們實施制裁的目的是教育人、改造人,把他們中的大多數改造成“新人”、成為“人民”的一部分,這是法制工作的又一種“以人為本”(法治工作目的);再次,受改造者能否得到改造,關鍵在他們自己即“以受改造者自己為本”(自新主體),這是法治工作的再一種“以人為本”。
4.從“人”的構成要素看,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人”指:身和心的統一體。“身”,即人的肉體,泛指人的身體正常生存、健康、發展及其所需物質資料。“以人為本”的最起碼、最基本涵義,就是要以人的物質需要滿足為本,解決人的生存、溫飽問題。“心”,泛指意識或精神,包括情感、意志、知識(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的整個主觀世界。這些主觀欲望得到滿足的順序是從最低級開始、依次上升的。作為“身”與“心”有機統一體的“人”,不僅是自然性、生物學意義上的有機統一體,而且也是社會歷史性的有機統一體,即生活活動在一定歷史階段一定經濟政治精神等社會條件下的現實人,這種現實人是多面人、全面人,而不是單面人、片面人。在一定歷史階段、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可能同時有多方面的需要而不是單一的某種需要,但在多種需要中又只能有一種是主要的;當這種主要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又會產生新的主要需要,“以人為本”的中心也隨之轉移,從而人和社會發展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因此,“以人為本”,“本”是何種意義之本,“人”又是什么人及人的何種方面與要求,都是十分復雜而具體的,是因時因地因事因人而轉移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對待。
三、“以人為本”在科學發展觀中的核心涵義
“以人為本”在科學發展觀中的本質和核心涵義是“以人民群眾為本”,即“完全徹底為人民”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群眾為本”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在科學發展觀上的具體體現和運用。十七大政治報告再次重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學習理解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如下幾個方面需要特別注意:
(一)要清醒認識并且切實處理好的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對群眾負責和對領導負責的關系
從本性上說,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對群眾負責和對領導負責是一致的。現實中,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如果發生了矛盾,那么:從行政紀律和組織原則上說,應該堅持把“對下負責”統一于“對上負責”,因為“上”所代表的是更廣大范圍的人民群眾的更根本的整體利益;從理論和本性上說,應該堅持把“對領導負責”統一于“對人民群眾負責”,因為“領導”也是群眾的一部分且代表群眾。這里始終堅持的是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的標準,而不是少數甚至個別官員滿意不滿意的標準。
(二)人民群眾首先是我們事業發展的主體、力量源泉,同時又是我們事業發展的原始動機、最終目的即一切發展成果的受益者享有者
如果淡漠甚至丟棄了人民群眾的主體、主人地位,僅僅把人民群眾當作服務對象或僅僅是同情、拯救的對象,那就倒退到空想社會主義、英雄史觀;如果連人民群眾是服務對象也丟棄了,那就完全淪落到私有制社會和剝削階級國家的“官本位”,這是與共產黨本性和社會主義制度水火不容的。
(三)人民群眾作為一個整體其利益要求是多層次多方面的
在一定時期,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中總有一種利益要求占主要和主導地位、其他利益要求處于次要和從屬地位,并且主要或次要利益要求是發展變化的;人民群眾內部區分為不同人群、若干個人,不同人群或個人除共同利益要求外還各有不同的具體利益要求,并且這些共同的或不同的利益要求也都是發展變化的。所以,在貫徹落實“以人民群眾為本”中,要認真切實處理好主要利益和次要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根本利益和非根本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等關系,統籌兼顧、不可偏廢。如果個人或單位、局部地區人群的具體利益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發生矛盾時,要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如果經濟政治文化不同層面上的人群,相互間在具體利益上發生矛盾時,要堅持以最基層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為本;唯此,才是真正堅持“以人為本”、才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才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的“以人為本”、才是把握了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之真諦。
參考文獻:
[1]王心齋全集[C].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28、33、34.
- 上一篇:科學發展觀與生態學說研究論文
- 下一篇:淺析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論文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