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經濟可持續發展論文
時間:2022-04-24 03:53:00
導語:科學發展觀經濟可持續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能源、礦產、水、土地等自然資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資基礎和保障,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們在能源和環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大、污染重,隨著我國未來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資源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漸加劇,資源支撐這種粗放式增長方式已難以承受,面對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應樹立科學發展觀,建立節約型社會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客觀要求協調關系保障措施建議
引言: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中央明確提出了建立節約型社會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詣相處,樹立科學發展觀,客觀協調好經濟發展、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系,在保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科學合理利用資源,保護好環境,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最低的環境污染獲得最高的環境、經濟效益,建立節約型社會,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意義,關系我國經濟發展和中華民族的興衰。
一、我國建立節約型社會的客觀必然性
1、建立節約型社會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我國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力弱是我國最大的國情,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口在不斷增加,資源總量也在不斷加大,資源供需矛盾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據專家預測我國未來資源的可利用量與需求缺口將急劇增大,如水資源至2030年缺口達300~400億M3,人均資源貧乏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軟肋”,淡水資源和耕地緊缺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為了緩和我國資源供需矛盾,大力提升單位資源的經濟效益,降低經濟發展對能源消耗,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勢在必行。
2、建立節約型社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如果經濟發展脫離了這個基礎,經濟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只能是空想,我國工農經濟正在飛速發展,經濟總量、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資源消耗量持續增長,為了以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發揮資源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作用,因而應建立節約型社會,大力節約寶貴的資源,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
3、建立節約型社會是國民經濟安全發展的客觀舉措
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矛盾由來以久,緩和這種矛盾的基本點、落腳點是,依靠我國自已的力量自力更生,以能源進口為補充,主要出發點是依靠我國自已的力量,建立節約型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資源,能源做為一種未來戰略資源,未來經濟的竟爭從某利意義上講就是資源的意爭,如果國民經濟發展太依賴于資源進口,不僅消耗我國巨大的外匯儲備,而且從國外進口資源存在相當大的風險性,還涉及經濟、政治、外交多方面的因素,會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安全發展,進一步加劇了國際資源的供需矛盾,因而我國應節約資源,提高資源使用效益,在不減少經濟發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國民經濟安全、健康發展。
4、建立節約型社會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樹立科學發展觀,保障經濟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詣相處,運用科學發展觀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詣社會,統籌好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系,在科學合理利用資源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增長,使資源成為經濟發展的促進因素,而不能成為制約因素,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促進經濟發展。
二、建立節約型社會應協調的關系
1、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基礎
我國資源貧乏,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需求總量也在不斷加大,資源供需矛盾曾加劇趨勢,對資源進行合理開發、科學利用勢在必行,只有實現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才能保證經濟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資源的開發利用應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對于資源的開發利用應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務于經濟發展又不能開發過度,即要服從于經濟又不能破壞生態環境,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在資源的合理開發限度內促進經濟發展。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而對資源的開發應立足長遠,不僅要為當前經濟發展服務,還應為未來經濟發展提供保障,不能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應充份考慮子孫后代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目的
我們對資源的合理開發、科學利用,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經濟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只有經濟高度發展,物資產品才會不斷豐富,人民生活水平才會不斷提高,國家綜合國力才會不斷增強,因而我們應大力加快國家的經濟發展,當然經濟發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應控制好這個度,經濟發展速度不能超過資源的的承載力,資源開發過度必將導致生態系統造受破壞,經濟發展會出大問題,經濟發展會倒退,會出現回過頭來搞治理,因而經濟發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實現經濟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3、協調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詣發展
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相互制約、相互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基礎是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目的,我們應積極協調好這兩個方面的關系,不能顧此失彼,育目發展,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詣發展,經濟發展一定不能超過資源、環境承載力,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應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內促進經濟發展,相反如果超過了資源、環境承載力,必然會制約經濟發展,資源的開發利用應大力促進經濟發展,而不能制約經濟發展,科學協調好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詣發展。三、建立節約型社會的具體保障措施
我國對于資源的開發利用應科學規劃、合理應用,采取綜合措施充分緩解各種矛盾,協調各方面關系,實現經濟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講建立節約型社會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術措施、經濟措施、監督措施。
1、行政措施
國家應積極加強宏觀調控,運用行政手段來合理引導,調整國家工農業產業結構及產業內部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建立健全適合我國資源現狀的產業結構模式,對于工業、農業結構內部進行產業轉化,鼓勵農民向資源節約型農業發展,引導農民大力發展低耗能型農業,節約寶貴的資源;對工業企業中高耗能、低產出、污染重的企業,強制進行技術改造,提高資源利用率,資源使用效益,對工業項目進行政審批時,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還應考慮環境生態效益,科學分析當地的資源情況,對于超過資源承載力的項目不充許上馬,國家應積極加強宏觀調控,宏觀調控好資源供需的總體平衡。
2、法律措施
加強法制建設,完善資源節約的法律體系,但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建設明顯落后于經濟發展,國家應加快這方面的立法建設,這樣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讓資源的開發利用走入法制化、正規化軌道,制定更加嚴格的節水、節能、節地法規,建立健全項目資源環境評價體系,國家應加快這方面的立法建設,以適應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需要。
3、工程措施
我國資源、人口、經濟組合狀況不理想,我國的經濟增長點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而石油、煤、開然氣,電力資源卻大部分都集中在我國的西北、西南地區,水資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資源性缺水嚴重,這種資源與經濟的不合理組合狀況嚴重阻礙經濟健康發展,應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科學協調好資源經濟的組合狀況,國家應對資源采用工程措施實行跨地區調配,保證國家地區之間經濟的協調、持續增長,目前國家興建的大型工程有,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都是為了資源的合理配置、科學利用,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
4、技術措施
從國家到地方都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構建節約資源的技術支撐體系,為節約型社會提供技術支持,充分挖掘節能潛力,大力節約能源,以最小的能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發展資源節約型工業,資源節約型農業,積極推廣節約資源的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5、經濟措施
建立節約資源的經濟體系,充分利用經濟機制和價格杠桿,促進資源節約,運用經濟措施節約資源是科學合理的,綜合運用價格、財稅、金融手段促進企業節約資源,逐步建立健全適合我國國情的能源價格體系,資源價格應為建立節約型社會服務,即要有利于節約資源,又不能加重企業的經濟負擔,運用經濟措施對資源進微觀調控。
6、監督措施
目前我國資源浪費現象嚴重,應強化監督,堅決制止一切浪費資源的行為,建立各種監督保障機制,對資源的使用進行嚴格管理、科學利用,建立節約型社會的有效監督體系,對于生產、生活中的資源浪費嚴重的環節,一經發現嚴格整改到位,堅決制止各種浪費行為,為建立節約型社會把好監督關。
四、緊抓重點,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
建立節約型社會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從中央到地方都應付出極大的努力,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在今后的工作中應緊抓重點,加快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
1、大力節約資源
建立節約型社會是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長期任務,目前我國單位國民生產總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資源,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產、建設、流通、消費領域資源浪費相當嚴重,應節約資源,提高單位資源利用率,減少經濟發展對能源的消耗,節約資源主要是節約水資源、能源、土地資源,大力節約資源,加快節約型社會建設。
2、加強污染防治力度
當前中國每年沿海發生赤潮數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3倍以上,酸雨影響面積占到全國國土面積的1/3,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到365萬KM2,流經城市的90%河段都受到了比較嚴重的污染,森林資源總量不足,生態系統破壞嚴重,隨著未來經濟總量擴大,污染負荷將會成倍增加,生態環境正面臨嚴峻的考驗,當前必須減少單位產出能源消耗,最大限度的推進資源的循環經濟,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排放,通過科技創新,綜合運用法律、行政、技術手段,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
3、能源發展結構調整
我國的能源結構應進行合理的調整,以適合我國經濟的發展要求,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能源發展結構,國家在制定能源發展中長期計劃時,應統籌兼顧、科學規劃,大力優先發展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五、對建立節約型社會的幾點建議
國家的各個地方、各個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建立節約型社會的認識,緊緊圍繞建立節約型社會這個中心、這個重心,結合本地方、本部門的實際,在工作中切實采取有效措施,為建立節約型社會服務。
1、政府部門做表率
對于建設節約型社會,政府應做表率,轉變觀念,應成為節約型社會的代言人,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從事公務活動中做到不講排場,節約資源,公務用車堅決反對用大功率、高豪華、高耗能的車量,在公務接待用餐中杜絕大排場、高標準,在政府部門采購中實行“陽光”采購。同時政府部門應積極轉變觀念,轉變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重發展速度輕能源消耗,只以GDP增長作為政府的唯一追求目標,在經濟發展時不考慮當地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肓目的超前開發、超速發展,造成當地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嚴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失去保障,政府部應樹立科學發展觀,科學合理協調好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人詣相處。
2、增強全民建立節約型社會意識
建立節約型社會是全民的共同責任,需要動員全民的枳極參與,要在全社會樹立一種正確科學的消費觀,提倡節約型社會觀,通過加強宣傳,了解我國資源的基本國情,充分認識節約資源的必要性,增強全社會的節約意識,讓每個公民都枳極自覺參予到建立節約型社會中來,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每一滴水、每一度電做起,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風尚,樹立節約資源的典型,進一步樹立全民的節約觀念,倡導節約文明,建立節約文化。
3、全面協調,密切配合
建立節約型社會是一項系統而又寵大的綜合性工程,涉及水利、電力、能源、環保、國土等很多部門,國家的相關職能部門,各級政府應認真履行職責,明確分工,緊緊圍繞節約型社會建設這個中心,依靠各部門,各行業協會的作用,積極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加強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
4、控制好人口總量
我國人口多、資源少、環境承載力弱是我國最大的國情,如果人口增加了,相應的資源需要量也會加大,人類對于環境的影響也會加劇,當人口的增加速度太快,超過了資源的可利用量,必然導致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超出環境承載力,破壞生態環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會失去保障,為從根本上緩解資源的供需矛盾,應繼續實行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科學的控制好人口增長速度,將人口總量控制在與經濟發展的最優組合狀態,人口容量不能超出資源環境承載力,科學協調好人口增長與資源平衡,保證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總之,建立節約型社會是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應樹立科學發展觀,貫徹執行中央建立節約型社會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利用全社會的力量,深入開展節約資源活動,加快節約型社會建設,促進經濟快速、健康、可持續增長。
- 上一篇:電子商務發展論文
- 下一篇:農村改革法律剖析材料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