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的深刻把握內涵
時間:2022-06-02 03:24:00
導語:科學發展觀的深刻把握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一科學發展觀是對鄧小平和同志關于發展思想的進一步深化和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是在實踐中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前提。
首先,科學發展觀是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相統一的整體發展觀。長期以來,不少人把單純的經濟增長作為唯一目標,從而帶來了一系列嚴重后果:如經濟發展了,但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經濟發展了,但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沒有得到相應發展;經濟發展了,但社會管理卻相對落后,未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諧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一方面要改造自然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多方面需要,始終不渝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經濟建設抓緊抓好;另一方面又要以科學的方式對待自然,善待自然,形成人與自然間的和諧互動關系。
其次,在發展的質和量的關系上,堅持發展的質和量的統一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誠然,GDP是十分重要的經濟指標,人均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對此,我們不可有絲毫的動搖。但單純追求GDP,一切為了GDP,把GDP增長作為唯一目的,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設、消耗資源、降低效益等為代價片面追求GDP增長,那也是不可取的。因為GDP增長不能反映人民群眾多方面需要的滿足程度,不能全面反映以人為本的要求。同時,單純的GDP增長也不能反映追求GDP所付出人力、物力、財力、環境的代價,更不能反映經濟增長成果的分配。片面追求GDP的增長,會造成經濟、社會出現不協調、不平衡的情況。經濟增長盡管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但經濟發展不僅僅限于經濟增長,不僅僅反映社會財富在數量方面的變化,還包括經濟結構的變化和經濟質量的提高。比如:要素投入結構的變化、產品投入結構的變化與質量的提高、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工業化程度的變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分配狀況的改善等。另外,經濟發展也不能代替社會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互為前提。經濟發展的成果遲早要在社會發展中體現出來,并接受社會的檢驗。這就是說,科學發展觀不僅僅強調經濟發展的質和量,而且強調經濟發展的質和量的統一的最終結果是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第三,在發展的動力上,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的多維性。科學發展觀是對矛盾發展觀的一種新發展。它在考察事物發展時超越了“二”的限制,從“多”的方面,即從系統的整體去進行綜合考察,認為事物的發展不是取決于哪一對矛盾的相互關系,而是取決于系統內部各要素以及系統與環境之間的多因素的非線性的相互作用。并且在說明這種相互作用的機理上,科學發展觀也不僅是從矛盾雙方的斗爭性和同一性的關系去說明,而是從多方面去加以考察。
第四,在發展的價值判斷上,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核心,認為經濟、社會發展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才是發展的目的。而傳統發展觀則建立在“發展是天然合理的”這樣一個哲學信念的前提上。在它看來,發展天然就是好的,發展總比不發展好,發展得快總比發展得慢好。在這種信念支配下,傳統發展觀所關注的,只是“如何發展得更快”,創造更多的財富,而對于“為了什么發展”和“怎樣的發展才是好的發展”這樣一個目的論、價值論的問題卻缺乏關心。正如美國學者威利斯·哈曼博士所說:“我們唯一最嚴重的危機主要是工業社會意義上的危機。我們在解決‘如何’一類的問題方面相當成功”,“但與此同時,我們對‘為什么’這種具有價值含義的問題,越來越變得糊涂起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誰也不明白什么是值得做的。我們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但我們卻迷失了方向。”這就是說,現代工業文明除帶來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外,也帶來了環境污染、資源匱乏以及種種社會問題,這就提醒人們: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今天,人類面臨的主要任務已經是如何使我們的發展持續下去,以保證我們的子孫后代能夠在地球上世世代代地生存發展,而不是僅僅看到現在,看到眼前,看到我們這一代。
第五,在發展的途徑上,“五個統籌”使科學發展觀更加具體化。上個世紀末,我國按照“三步走”戰略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并且從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我國目前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下一步還需要20年的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這種情況下,過去那種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代價解決溫飽問題的發展觀念無疑需要有相應的轉變和調整。究竟如何調整?科學發展觀根據目前面臨的新的形勢,對于諸如經濟體制變革引發的社會利益關系的重大調整和重組,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的經濟結構急劇變化,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伴隨著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遷,溫飽問題解決、GDP超過1000美元后社會需求升級并且更加多樣化,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所積累的社會問題,再就業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沉重壓力,經濟高速增長對資源、環境產生的嚴重挑戰,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巨大發展活力和沖擊以及社會經濟關系變化在思想政治領域所產生的激蕩等等,都明確提出了“五個統籌”的要求,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五個統籌”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其實質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如何發展得更好的問題。具體地說,統籌城鄉發展,目的就是要不僅僅圍繞“農”字作文章,還要通過“三化”——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在“農”字以外尋找出路,更好地促進城鄉二元結構的轉變,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縮小東部和中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的發展差距,以及省、自治區內部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解決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關注經濟發展過程中日益凸顯的社會問題,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解決“一條腿”長(指經濟)、“一條腿”短(指社會)的問題;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要考慮資源約束和環境承載能力,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保持人口適度增長、資源永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解決人類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就是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形勢,解決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協調發展問題。當然,真正做到這“五個統籌”,還有賴于制度的創新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
- 上一篇:貨幣局制度崩潰研究管理論文
- 下一篇:政治經濟趨勢發展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