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干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

時間:2022-02-24 05:23:00

導語:學生干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干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

現在,好像全國上下都在學習科學發展觀,我覺得,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也是在深刻變化的國際環境中推動我國發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實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迫切需要。因此,我認為,大學生黨員學習科學發展觀也完全是必要的。

一、科學發展觀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方針。

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吸收人類文明進步的新成果,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發展的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發展的豐富思想,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理論基礎。科學發展觀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發展的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在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的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是時代的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繼續深入發展,各國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國關系深刻變動,世界力量對比繼續變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科技創新和技術擴散日益加快,國際產業重組和生產要素轉移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蓬勃發展,世界經濟正處于新一輪恢復和增長期。國際社會普遍看好我國的發展前景,看重我國的作用和影響,同我國合作的意愿普遍增強。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也面臨著一些重大挑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圍繞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明顯增多,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我們面臨的仍將是一個總體上有利于我國發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環境。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加快發展,就要把中國的發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來思考,發揮比較優勢,把握有利條件,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努力取得發展的主動權。科學發展觀是在科學判斷國際形勢和世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科學發展觀反映了當代最新的發展理念,順應了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加快經濟增長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奇跡。但是,由于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不重視社會發展和社會公平,忽視環境保護和能源、資源節約,導致一些國家出現了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發展滯后,能源、資源日趨緊張,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以及高增長下的兩極分化、失業增加、社會腐敗、政治動蕩等問題,經濟增長并沒有給廣大人民帶來更多的實惠,未能實現持續的增長和真正的發展。世界發展實踐表明,發展絕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而應該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發展,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在汲取世界各國發展經驗教訓、借鑒國外發展理論有益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歷史根據。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領導人民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提出要以實現工業化為核心,逐步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提出堅持統籌兼顧等方針原則,推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我國的發展走了彎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在正確判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形成了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基本路線,制定了一系列推進發展的方針政策,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黨的十四大以后,我們黨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實現了改革開放的新突破,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總結我國發展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抗擊非典的重要啟示,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明確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實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目的,重視改善人民生活,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讓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高度重視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各方面改革,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各方面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必須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妥善處理好城鄉、地區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等問題;必須注重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避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增長,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在總結長期以來我國的發展經驗上提出來的。

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發展要求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現實依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到二十世紀末,我們已經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開始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是我國的發展像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一樣遭遇瓶頸了,在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一個正確的理論來指導我們。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切實做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

堅持以人為本,是我們黨根據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來的。堅持以人為本,與我們黨提出的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與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以人為本的人,是指最廣大人民群眾。在當代中國,就是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勞動者為主體,包括社會各階層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以人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發點、落腳點,就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堅持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就要堅持在全國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關心每個人的利益要求,體現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滿足人們的發展愿望和多樣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權;就要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既有著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又體現了時展的進步精神。中華文明歷來注重以民為本,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于人”,強調要利民、裕民、養民、惠民。我們今天強調的以人為本,繼承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與它存在著實質上的區別。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體現了樸素的重民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和階級矛盾、減輕人民負擔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對于“君”、相對于統治者而言的,其本質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地位。以人為本堅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地位,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以人為本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義。近代西方人本主義反對迷信、崇尚科學,反對專制、崇尚自由,反對神性、張揚人性,對于反對封建主義、推進人的解放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人本主義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離開人的社會性,以抽象的、永恒不變的人性說明社會歷史,在本質上是為資產階級取得和維護統治地位服務的。以人為本,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而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義,則站在唯心史觀的立場上。這是它們的根本區別。

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人民群眾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創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同志指出,相信誰、為了誰、依靠誰,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對于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來說,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來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始終是最緊要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國各族人民實現自己利益、創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業,是億萬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創造性事業。廣大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是我們事業成功的保證。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人翁作用,營造充分發揮人民群眾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形成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

中國共產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就是帶領廣大人民實現自己的利益。無論是戰爭年代浴血奮戰推翻三座大山,無論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還是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實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具體地、深入地落實到黨和國家制定和實施方針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實到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和行動中去,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中去。

在這過程中,首先是要結合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唯有發展才能不斷為社會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使社會公平正義,發展是解決諸多矛盾的有效途徑。誰都明白,從祖國的歷史中也可以看出,沒有發展,國家就會無以繼續,在中國,一個擁有這么多人口的國家,發展更是不容質疑。現在雖然我國已進入小康生活,但是據我所知,還有很大一部分人還生活地很艱苦。而且,從當前來說,用發展的方式來化解國際經濟衰退帶來的各種挑戰和影響也是很重要的。進一步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堅強意志、謀劃科學發展的正確思路、領導科學發展的實際能力、促進科學發展的政策措施。要有新的思維,新的舉措,新的工作方式。面對挑戰,樹立信心,不畏縮,不后退,既要充分估計國際國內環境的復雜性,深刻認識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艱巨性,又要正確看待我們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緊緊抓住擴大內需政策措施帶來的新機遇,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審時度勢、果斷決策、周密策劃,采取有力措施,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作為一名青年大學生,一名學生干部,更有責任和義務擔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切實發揮在學習和工作中自覺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提高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增強模范意識。

我們的專業是遙感,怎樣結合專業跟科學發展觀,在我們的生活中一點一滴地貫徹落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