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發展觀振興中華心得感想

時間:2022-11-02 08:32:00

導語:實踐發展觀振興中華心得感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踐發展觀振興中華心得感想

一、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立國思想的必然延續

新中國建立以后,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以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立國思想,引導中國走向強盛,引領中華民族走向振興。以為首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正是在總結前人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現實實際而形成的。科學發展觀既立足于中國社會現實,又具有前瞻性,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大政方針。

歷代中共領導人都提出符合中國實際的治國方針。

立國之初,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建設中利用中國的人口優勢,提出“人多力量大,熱氣高,干勁足”,“農業支援工業,農村支援城市”,“人定勝天”,鼓勵生育。這是當時中國作為帝國主義封鎖下生產力極端低下的農業國現實所決定的: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農業人口;幾乎沒有科技含量,只靠人力和少量畜力的農作;為了讓農民感受到翻身的幸福而把土地分成小塊由各家各戶耕種,勞動生產率低下;幾乎沒有大規模水利設施,種地靠天。一個農業人口可以生產幾百斤糧食,除了養活自己,可以有少許多余用來養活城里人,用來和蘇聯老大哥換點工業品和抵還朝鮮戰爭的借貸。勞動生產率低,要解決數億人的生存,要積聚社會財富,只能靠人口多。當時與“人多力量大”相對立的是“知識就是力量”這一從蘇聯引進的口號,雖然還不敢提到“第一生產力”或“決定性力量”的高度,但在物質極度匱乏,知識不可能轉化為生產力,又不能當飯吃的情況下,幾乎成了“右派言論”。第一個提出控制人口的馬寅初先生也遭到批判。

符合中國實際的人海戰術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勝利,新中國不但站穩了腳跟,而且歷經二十年的建設,在工業和科技方面積累了一定基礎,在六十年代本可以和“亞洲四小龍”一起起飛,只可惜陷入泥潭。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是總結建國所有經驗和教訓以后,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來的。既照顧了老革命們的“擔心”,又解決國家的出路。經過十年,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崩潰邊緣,人民對外面世界現代化生活十分向往。這就是國情。因此,經濟上要奮起直追,因此要提出“不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社會主義國家如何擺脫計劃經濟的束縛,沒有前人的經驗,只好“摸著石頭過河”。由于是“摸著石頭過河”,就難免出現一些“前進中的失誤”。例如國企轉制中出現的問題、農村棄耕問題等,但成績絕對是主要的。

蘇聯綜合國力可與美國抗衡,且先于中國進行“改革”,請問,現在在世界上誰的話響亮?當年蘇聯選擇了與中國恰恰相反的改革道路,從上層建筑的政治開始改革,企圖一步到位。結果先是蘇共解散,再是聯盟解體。當年蘇聯綜合國力強大是不爭的事實,但這種強大是建立在奴役東歐各國的基礎上的。華約解散后,這種“強大”便蕩然無存,不但太平洋艦隊銹在港口,就連人民的基本生活品都一時無法解決。因此,國策方針正確與否,決定黨、國、民、族命運,影響世界格局。

“三個代表”思想則是針對保持共產黨的先進性問題,針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的。其實,執政黨的先進性除了決定自身的政治命運以外,還決定了國家民族發展的走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際上是指出不能盲目發展經濟,為全黨全國敲響警鐘。

十七大召開,中國的國內外形勢又是如何呢?中國基本小康;城市化進程加快;中國綜合國力相對改革開放之初大大增強;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在世界舉足輕重。另一方面是改革開放后出現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更加暴露、尖銳:例如,三農問題,環境保護問題,金融安全問題,老齡化社會問題……。總之,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之間的矛盾問題更加突出,因此,科學發展觀應運而生。

現階段中國的發展不能只拉車不看路。中國發展的高速度更要求發展的方向和策略必須更科學。現在不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時候,也不能再摸著石頭過河了,高速發展如果在方向上出了差錯,損失比“摸著石頭過河”的時候要大得多。另一方面,多年的發展積累了現代經濟建設的豐富經驗,我們黨有能力制訂國家前進的方針。

和三十年前比,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起了很大變化。特別是金融海嘯發生后,強大的中國成了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中國融入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現在是輪到中國一打噴嚏,世界就要感冒的時候了。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負責任的前提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對世界有更大貢獻。

因此,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時候了。

二、科學發展觀覆蓋中國社會的方方面,是一切工作的指針。

“發展”是第一要義。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國家、民族要生存就要發展。以經濟發展為例,我們從早期“人定勝天”和后來“知識就是力量”;到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要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到“科學技術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這一認識深刻變化的過程,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的成熟,可以看出科學發展觀形成的過程。抓住了經濟發展的規律,中國經濟的發展就有保證。

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發展。解放以來,我們在尋找社會前進動力方面也有過深刻的變化:“以階級斗爭為綱”解決了中國政治立國的問題,但擴大化了就傷人,就嚴重制約經濟發展,就影響綜合國力的迅速壯大。試問,當經濟必須服從政治,生產經濟必須符合階級斗爭需要的時候。發展能不受阻礙嗎?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比“以階級斗爭為綱”大大前進了一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保證了中國在打開國門時,在考慮擺脫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小心翼翼邁出第一步時不會跌倒,也使開國元勛們稍微放心,改革開放的成就又使他們更一步步放心地把方向盤交到改革派手里。

“三個代表”思想,把發展的范圍涵蓋到生產力、文化和人民利益。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工作內容具體化,且凸顯人本思想:“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兩個文明一起抓……,兩手都要硬”保證了國家的社會主義本質。

科學發展觀在論述“全面”時,加入了重要內容,比“兩個文明”多了個“政治文明”,這又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是否可以看成“政治改革”的信號?總之,這一進步反映了中國人在富裕起來后對生活品位的思考,反映了領導層的人本思想-順應民心,更是反映了領導層治國本領上層次。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積累,使瀕臨崩潰的中國空前強盛,豐實的經濟基礎使我們有能力考慮上層建筑-政治的改革,反之,政治文明建設能進一步激起國人對國家復興的熱情,作用到經濟基礎將促使經濟進一步得到發展。

科學發展觀強調協調發展,發展的各個方面不是孤立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要協調發展,互相促進。經濟發展要和人的發展相協調,沒有經濟基礎,談不上人的發展,就如石器時代不需要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同樣,沒有人的發展,經濟發展不下去。試想把載人飛船控制器交到一位非洲土著人士手里,飛船能繼續飛嗎?人依存于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生存的條件。犧牲自然的發展是短命的,因此在發展經濟時必先評估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不能走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錯誤老路。

科學發展強調可持續。目光長遠。我們所做的一切,創造了中國的今天,更為了中國的明天。不能把前進的風帆收起,享受今天的成果。科學發展觀的先進性很重要一點在于“可持續”。“全面”、“協調”強調發展的橫向覆蓋,“可持續”強調發展的縱向推進方式。成熟的國家發展策略不搞短期行為,不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而是找準方向,訂好策略,持續發展。公務員之家

因此,科學發展觀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指針。

三、教育工作者必須帶頭、認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

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精神實質才能適應現代教育要求。教育是上層建筑,教育是國家行為,教育反映執政者的政治意志。新課程是三十年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從教育理念到具體教學行為的改變,都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例如“生本”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的一致性;例如強調“過程與方法”就是為了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凡此種種,都說明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對我們領會新課程理念,辦好現代教育的重要性。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重點是黨員、干部,因為黨員干部是群眾的“帶頭人”。教育工作者是學生的“帶頭人”,率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才能引領學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才能使下一代自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這是科學發展觀成為全民思想指針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