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在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會議上的講話稿

時間:2022-05-13 05:21:00

導語:關于在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會議上的講話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在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會議上的講話稿

同志們:

今天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全國和全區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精神,總結年建筑節能墻改與供熱計量工作,部署安排2011年各項工作任務,交流經驗,表彰先進。為全面完成2011年建筑節能墻改與供熱計量工作目標任務,下面我就全區建筑節能墻改與供熱計量等方面的重點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關于年工作回顧

年,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支持和指導下,在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廳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在自治區在相關部門及各市縣人民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全區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干部職工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奮力拼搏,全面超額完成了“十一五”和年度建筑節能墻改和供熱計量目標工作任務。重點作了以下工作:

(一)建章立制,扎實推進,建筑節能工作成效顯著

一是建筑節能目標任務全面完成。截止年底,全區新建建筑設計階段執行節能標準的比率為100%,施工階段執行節能標準比率達99.2%,完成目標任務的104.5%。其中五個地級城市竣工驗收階段建筑節能標準的執行率為100%,銀川市城市規劃區內實施65%的節能標準,其他地級城市開展65%節能標準的示范工作。全區新增節能建筑1407.9萬平方米,建成抗震節能示范農宅6800套。“十一五”期間累計新增節能建筑4413萬平方米,全區累計已建成節能建筑5299萬平方米,占全區既有民用建筑總量13777萬平方米的38.47%,新增節能潛力78萬噸標準煤/年,累計用于新建建筑節能的增量投資約53億元。

二是完善政策,強化監管,建筑節能標準的執行力大幅提升。出臺了《民用建筑節能辦法》(自治區人民政府第22號政府令),印發了《民用建筑節能信息公示管理辦法》、《民用建筑能效測評標識管理暫行辦法》、《建筑節能與墻體材料改革目標責任考核管理辦法》等配套制度,標志著建筑節能政策法規體系基本健全;發揮圖審、施工許可、竣工驗收備案關口作用,建立完善建筑節能從設計審查到竣工驗收備案全過程閉合監管體系,標志著閉合監管機制形成;建立建筑節能墻改責任考核制度,與五個地級市和18個縣(市)建設主管部門簽訂建筑節能墻改目標考核責任書,組織對全區各市縣建筑節能墻改目標責任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做到年初建賬、年中查帳、年底交賬,切實將建筑節能墻改各項目標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位,標志著建筑節能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基本建立;強化建筑節能和新墻材應用質量監管,組織建筑節能墻改專項檢查,及時發現和糾正建筑節能工程實施過程中的質量問題,規范建筑節能工程各實施主體的質量行為,全面提升建筑節能標準的執行力,標志全區監督檢查成為常態。

三是啟動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率先實現我區綠色建筑零的突破。印發了《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代自治區人民政府編制完成《綠色建筑“十二五”專項規劃》(報批稿),編制印發《綠色建筑評價標識技術標準及政策匯編》,成立綠色建筑專業委員會。與住房與城鄉建設部聯合舉辦全區綠色建筑培訓班,我區13位專家榮獲國家綠色建筑評審專家資格證書。“中房—東城人家(一期)工程”經專家評審、我廳審核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準備案,被授予首字綠色建筑設計標識二星級稱號。標志著我區開展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機制已經建立,發展綠色建筑的政策和市場環境已經形成。

四是攻堅克難,全面完成我區“十一五”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工作任務。按照《關于加強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廳會同自治區財政廳分三批下達了全區200萬平方米改造任務及配套資金,在各市縣的共同努力下,“十一五”期間累計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面積208萬平方米,占改造任務的104%,年完成改造任務58萬平方米,銀川市改造任務量大,完成效果好,質量高,速度快;縣做到應改盡改,完成改造面積51平方米,改造面積占全縣既有建筑總量的95%以上。改造過程領導重視,宣傳到位,改造效果好,群眾滿意,由動員住戶改到住戶要求改。通過改造節約了供熱成本和住戶采暖費,提高了供熱效率和熱費收繳率。

五是積極開展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建設。提請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了節能監管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起草印發了《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制定《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統計工作方案》,在全區范圍組織開展民用建筑能耗調查統計工作,固原、等市縣已完成建筑節能及能-

耗信息統計調查。

(二)搶抓機遇,創新工作,可再生能源建筑規模化應用穩步推進。

一是建立健全政策環境。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的若干意見》(寧政發[2009]75號)文件精神,由我廳代擬,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了《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發展規劃(-2020)》,制定印發了《民用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管理辦法》,編制了《民用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技術和產品目錄》。二是實行強制配建機制。從年1月1日起,在五個設區市城區12層以下住宅、賓館、公寓、宿舍等有熱水需求、具備應用條件的民用建筑統一配建太陽能熱水系統,并實現太陽能建筑應用同步規劃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全面推動我區太陽能建筑一體化規模應用。截止年底,我區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應用面積達330萬平方米。三是示范市縣、示范項目重點推進。我區中衛農村光伏屋頂發電項目、“惠農區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列為國家太陽能光電建筑一體化應用示范項目,銀川市、海原縣被住房和城鄉建部、財政部確定為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和示范縣。四是自治區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年自治區財政從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中劃撥6000萬元,支持我區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工程建設。年內兩廳聯合組織了兩批區內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工程,對銀川一中、中學、高級中學、彭陽縣城太陽能路燈、學校和醫院等8個列入第一批示范工程的項目給予3105萬元的資金補助,同時對兩個列入國家光電建筑一體化示范項目分別給予600萬500萬元的獎勵,有效推動我區建設領域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的健康發展。

(三)以節能、節地節材、利廢為導向,大力推進新型墻體材料生產應用。

一是積極引進、研發和推廣應用新型墻體材料技術、產品、工藝和設備。支持新墻材企業重點研發節能自保溫或復合保溫的煤矸石燒結制品,形成與結構同壽命自保溫或復合節能保溫新墻材體系。成立課題組,對“煤矸石頁巖自保溫砌塊”、CL新型節能抗震結構體系、HS系列建筑節能結構體系和JT磚自保溫結構體系進行專題研究,并開展試點示范工程建設,在示范工程基礎上,編制地方標準,在全區范圍內推廣應用,切實做好節能抗震新型墻材和結構體系推廣應用的項目籌備。中節能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制的煤矸石頁巖燒結自保溫砌塊,已形成20萬m3產能,在石嘴山市漢唐庭院住宅小區進行試點應用;奧伯環保建材有限公司和東方建材廠研制的(復合保溫)燒結多孔磚,已形成250萬塊標磚產能,已在賀蘭縣寶慶花園住宅小區試點應用。

二是支持建材企業更新改造和技術升級。積極引導企業充分利用本地粉煤灰、硫石膏、工業廢渣等,發展符合建筑節能輕質高強的復合墻板和蒸養制品以及南部山區高孔洞率、高質量的粘土類墻材制品。年改造和新上磚、砌塊、板材3種類型新型墻體材料產品生產線8條。節能保溫新型墻體材料的生產已經逐步走上自動化,新型墻材產業結構逐步調整,發展勢頭良好。目前,我區符合建筑節能輕質高強的復合墻板、復合節能保溫砌塊以及燒結蒸養制品等各類新型墻體材料規格齊全,能夠滿足各種結構體系民用建筑工程應用。

三是完善制度,培育新型節能建筑體系,加型墻材規模化推廣應用。制定印發《回族自治區新型墻體材料產品認定管理辦法》(寧建(科)發[]第35號)、《關于墻體材料推廣應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術產品目錄的通知》(寧建發[]第9號),成立“新型墻體材料產品認定委員會”,建立我區新型墻體材料推廣應用評審專家庫,完善新型墻體材料推廣應用技術支撐體系。經組織評審,將ASA外墻復合保溫板等11個項目列入新型墻體材料示范項目,將市陽光驕子C、D區二期等3個工程列入新型墻體材料示范工程。舉辦石嘴山市漢唐庭院“煤矸石頁巖燒結自保溫砌塊節能體系”應用現場觀摩會,通過示范觀摩,引領和帶動優質節能自保溫結構體系的新型墻材的生產和應用。

四是新墻材應用成效顯著。截止年底:新墻材產量達到19.2億塊標磚,完成目標任務的106.7%;新型墻體材料產量占墻體材料總量比例達到64%,完成目標任務的107%;節約標煤11.9萬噸,完成目標任務的108%;利用工業廢物230萬噸,完成目標任務的106%,減少CO2排放29.7萬噸,完成目標任務的135%。“十一五”期間累計完成新墻材產量75.82億塊標磚,節約土地12510.9畝,節約標煤49.2萬噸,利用工業廢物860萬噸,減少CO2排放104.3萬噸。

(四)扎實推進城鎮供熱計量改革

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加大供熱計量改革推進力度。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供熱計量改革的意見》(寧政辦發[]47號文件),同時會同自治區物價局印發了《關于實施供熱計量收費的指導意見》(寧建城發[]16號文件),明確了供熱計量改革的目標、任務、措施和要求。《回族自治區城市供熱條例》(草案)已報自治區人民政府和人大審議。年10月-11月,自治區政府督查室聯合我廳對五個地級市供熱計量改革工作進行了督查。年底,結合“明珠杯”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競賽活動考核驗收,對全區供熱計量改革工作進行了專項考核。通過督促考核,各地供熱計量改革步伐明顯加快,積極制定相關配套政策,組織供熱計量培訓,召開供熱計量產品推介會,落實開發商和供熱企業主體責任,供熱計量裝置安裝面積大幅度增加,為全區開展供熱計量改革奠定了基礎。

二是新建建筑同步安裝供熱計量設施。從年1月1日起,竣工驗收的新建建筑必須同步安裝供熱計量設施和室內調控裝置。截止年底,新建建筑同步安裝供熱計量裝置面積達508.73萬平方米,銀川市還對2007年10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竣工的307.75萬平方米的居住建筑和50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安裝了供熱計量裝置。

三是積極落實供熱計量收費政策。銀川市率先制定出臺了兩部制供熱計量價格并制定了具體的計量收費辦法,從年采暖季開始,對具備供熱計量收費條件的建筑全部實行按用熱量計量收費。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項目全部實施供熱計量收費,并認真做好計量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為制定和完善我區供熱計量收費政策提供數據和支持。石嘴山市、市、固原市、中衛市、縣等供熱計量價格和收費辦法正在制定或報批。

年是建設領域全面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的收官之年,一年來,我們搶抓機遇,攻堅克難,求真務實,奮力拼搏,建筑節能墻改和供熱計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城鄉建設事業快速發展作出應有貢獻。在此,我代表住房城鄉建設廳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建筑節能墻改和供熱計量工作的自治區財政廳、經信委、發改、物價等相關部門的領導和同志們,向建設系統支持和幫助建筑節能墻改和供熱計量工作的的領導和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向辛勤工作在建筑節能墻改和供熱計量工作一線的廣大干部職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回顧年的工作,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建筑節能墻改和供熱計量工作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一是建筑節能和墻材機構尚需完善。部分市縣未設立獨立的建筑節能墻改工作機構,有的雖然設立機構,但工作人員和技術力量嚴重不足,尚不能滿足建筑節能和新型墻材管理工作需要;二是部分市、縣對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的征收和返還政策執行不力,墻改基金的收繳率、使用率不高,墻材基金用于支持建筑節能的機制尚未健全,墻改專項基金的調節功能和激勵作用未能充分發揮;三是對供熱計量改革緊迫性的認識不到位,供熱計量改革步伐較慢,節能建筑即不節能也不節費的“怪圈”,未能突破,制約和影響著5000余萬平方米節能建筑潛在節能量的考核和顯現:一邊是用戶開窗散熱,以便是供熱企業容量有限、增容缺錢,末端用戶暖氣不熱收費困難;四是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資金缺口較大,激勵政策不配套,市場機制還未形成,投融資渠道不暢;五是節能保溫技術和材料體系單一,目前還是以外墻外保溫技術體系為主,存在防火和耐候性隱患。上述問題需要我們在2011年的工作中認真研究,下大力氣加以解決。

二、關于2011年主要工作任務

(一)指導思想: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筑節能墻改和供熱計量工作將以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搶抓住國家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以建設領域節能減排為主線,以科技進步和提升能力建設為為突破口,以完善配套政策和技術標準為手段,以改善建筑功能、提升建筑品質、調整建筑用能結構和方式的轉變、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目標。強化建筑節能標準的執行力,扎實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加大供熱計量改革力度,大力推進新型墻材的規模化生產和應用,擴大可再生能源應用規模,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積極發展綠色建筑,全面實現建筑節能墻改和供熱計量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再創新業績,為全區建設事業跨越式發展作出新貢獻。

(二)目標任務

到2011年底:全區縣級以上城市(鎮)新建建筑節能標準的執行率為96%以上;銀川市城市規劃區內新建建筑執行節能65%標準的比率為95%以上;石嘴山市、市、中衛市三個地級市規劃區內開展建筑節能65%標準的示范試點建設,啟動農村建筑節能工作;完成178萬平方米非節能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與節能改造,具備供熱計量收費條件的民用建筑全部實施按用熱量計量收費;推廣太陽能光熱建筑一體化應用面積200萬平方米;全區新型墻材的生產能力達到18.5億塊標磚,新型墻體材料在城區建筑應用比例達到62%以上;啟動三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全年建筑節能及新型墻體材料應用實現節能23萬噸標準煤,節約土地3052.8畝,節約標煤11.47萬噸,利用工業廢物220萬噸,減少CO2排放57.5萬噸;新建建筑供熱計量裝置應裝盡裝,供熱計量收費五個地級城市全覆蓋。

到2015年:全區縣級以上城市(鎮)新建建筑節能設計和施工階段執行節能50%標準的比率為100%;五個地級市城市規劃區內新建建筑執行節能65%標準的比率為100%。其中銀川市2011年執行65%的節能標準;2013年,石嘴山、市和中衛市執行65%的節能標準;2015年,固原市執行65%的節能標準。各縣城鎮規劃區(城關鎮)范圍內進行節能65%標準示范試點建設。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節能75%的試點示范工作;爭取完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十二五”安排的非節能適宜改造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與節能改造任務,完成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及既有居住節能建筑的供熱計量改造;完成區、市兩級政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平臺建設;全區新型墻材的生產能力達到31.5億標塊,新型墻體材料在城區建筑應用比例達到70%以上,全面完成縣級規劃區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推進山區鄉鎮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穩步推進農村建筑節能工作,在自來水普及的農村,大力推廣應用太陽能熱水供應和太陽房技術。

(三)強化監管,落實責任,全面推進新建建筑節能工作深入開展。嚴把“三個關口”:設計圖審關,竣工驗收備案關,工程交付使用關;落實“三項制度”:節能監督檢查制度,能耗信息公示制度,節能專項驗收備案制度。各地建設主管部門及所屬質量監督、節能墻改、圖紙審查機構,要強化監管,切實履職,嚴格落實節能強制性標準的執行,確保全區新建建筑節能標準實施到位率96%,五個設區市100%達標。

(四)扎實推進既有建筑節能和供熱計量改造。認真總結評估“十一五”期間我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工作的主要經驗,完成“十一五”200萬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節能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項目國家驗收。各地要盡早安排布置“十二五”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工作,力爭2011年內完成178萬平方米的改造任務,爭取1-2個市縣列入國家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重點市縣。大力推進既有政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供熱計量改造,計劃用三年時間完成政府辦公建筑和2萬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供熱計量改造,并實行計量收費。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對2007年10月1日以后竣工驗收的工程由房地產開發企業或建設單位負責補裝供熱計量和室內溫度調控設施。

(五)加大供熱計量改革工作力度,五個設區市年內供熱計量收費全覆蓋。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四部委《關于進一步推進供熱計量改革工作的意見》和《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供熱計量改革實施意見》,按照“政府主導、熱企實施、社會監督”的原則做好以下重點工作;一是限時出臺熱計量收費政策。我廳會同物價部門督促未出臺供熱計量價格和收費辦法的市縣要盡快出臺供熱價格和收費辦法,2011年—2012年采暖期前,五個地級城市具備供熱計量條件的民用建筑必須全部實施供熱計量收費(新建、既改、公建)。二是加建及既改建筑建筑供熱計量調控裝置同步安裝的監管,確保安裝到位,責任到位,收費到位。三是落實責任,設計不到位找圖審;竣工驗收不到位找質量監督、節能機構;交付使用不到位找權屬登記主管部門。安裝責任是開發商(建設單位),費用計入工程成本,選型、實施、維護責任是供熱單位。

(六)積極推進建筑能耗動態監測和能耗統計報表制度建設。深入開展全區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建設工作,全面完成全區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統計,搭建政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監測數據平臺,對典型建筑進行能源審計和能效公示,啟動政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建節能改造,完善相關配套管理制度,全區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初步形成。建立并及時報送建筑能耗統計報表,盤清建筑能耗家底。

(七)全力推進建設領域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一是擴大強推范圍。在年的基礎上,繼續擴大民用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一體化應用范圍,在經濟條件和太陽能資源較好的賀蘭、永寧、、、青銅峽等縣城(縣級市)規劃區內,12層及以下,具備太陽能熱水應用條件的民用建筑,配套安裝太陽能熱水應用系統,不斷擴大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應用規模,加大建筑用能結構調整;二是積極爭取國家政策資金支持。按照《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的通知》(財建【2011】61號)要求,會同自治區財政廳,認真做好2011年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和示范縣及太陽能光電建筑一體化示范項目的申報工作。加強申報工作的指導和服務,提升申報質量,力爭我區整體列入國家可再生能源應用重點地區,2-3個城市(或縣)和3-5個項目入選國家示范城市、示范縣和光電建筑應用示范工程;三是確保項目實施效果。認真做好我區8個國家級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3個太陽能光電建筑一體化示范項目及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示范縣的監督實施和驗收工作;四是加大技術標準支撐。區標辦、節能墻改辦、新技術協會做好重點技術集成和綜合示范技術研究,指導各地擴大示范規模,提升示范工程技術含量和輻射帶動效應。

(八)大力發展綠色建筑。以一、二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為抓手,繼續完善我區綠色建筑評價配套標準及政策,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組織完成《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編制,提請自治區人民政府實施《綠色建筑“十二五”發展規劃》,加大綠色建筑示范工程、技術集成、政策引導和成果推廣力度,加快綠色建材產業、節能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推動適宜性的綠色建筑關鍵技術在建筑中的規模化應用。加大綠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設。啟動三星級綠色建筑示范工程評審工作,大力發展二星級綠色建筑工程建設,促進我區綠色建筑健康發展

(九)抓大項目,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利廢新型墻體材料。充分發揮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四兩撥千斤”的政策杠桿,大力扶持和鼓勵新墻材企業建設上規模、上檔次、滿足50%以上建筑節能標準的新墻材項目。通過大項目建設,消納寧東重化工基地以及各大電廠產生的上千萬噸煤矸石、粉煤灰等工業廢渣,促進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和新型墻體材料的健康發展。

三、關于保障措施和關鍵要求

(一)對于新建建筑,重點是執行法規和強制性標準,關鍵是嚴把許可備案關口。積極做好《建筑節能條例》(草案)的調研和起草工作,力爭使其列入2012年人大立法計劃。貫徹落實《節約能源法》、《民用建筑節能條例》、《民用建筑節能辦法》確定的基本法律和規章制度,進一步強化新建建筑節能全過程的監督管理,加建建筑節能工程質量監管,強化新建民用建筑節能工程從規劃設計到竣工驗收各環節監管措施。切實把好施工圖設計審查備案、竣工驗收備案和交付使用“三個關口”,不符合節能標準的圖紙不得通過設計審查,不得通過設計審查備案,不得頒發施工許可證,不得開工建設;不符合民用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不同步安裝供熱計量設施和室內溫控裝置的民用建筑工程,就是不合格工程,堅決不予通過節能專項備案和竣工驗收備案,不得交付使用,不得辦理交易手續。確保100%滿足結構抗震安全、環保節能強標的建筑交給用戶使用。

(二)建立建筑節能與墻改工作協調管理和目標任務考核機制。加大與發展改革、財政、經信、教育等相關部門的聯系協調力度,通過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等方式,建立并落實建筑節能協調機制,定期交流和研究解決建筑節能與墻改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努力形成內外聯動的工作局面。繼續堅持建筑建筑節能墻改和供熱計量考核工作,進一步修改完善考核辦法,強化考核手段,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對工作開展好、成績突出的市縣和部門實行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力、效果較差的追究責任和行政問責。

(三)創新推進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的體制和機制。一是積極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研究制定配套激勵政策,扶持專業節能公司,培育節能市場;二是鼓勵供熱企業投資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建立誰投資誰受益,多投資多受益的建筑節能投融資市場機制,吸引和調動社會力量投入節能改造,拓寬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投融資渠道,推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工作的健康發展;三是加大墻改基金支持既有建筑節能節能改造的力度。

(四)嚴格落實供熱計量改革各方實施主體責任。供熱單位是供熱計量的實施主體和收費主體,要認真落實供熱計量改革政策,完成各項供熱計量改革任務,切實擔負起供熱計量設備選型、實施和運行維護的義務,并參與建筑節能專項驗收。經工程驗收合格符合供熱計量收費條件的民用建筑,供熱單位必須實行按用熱量計價收費,不得再按面積計價收費,拒不實施按用熱量計價收費的,用戶可按建筑面積收費價格的70%繳納采暖費;新建民用建筑、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和節能改造和實施供熱計量改造的民用建筑必須同步安裝供熱計量及室內溫控設施。新建建筑不同步安裝供熱計量及室內溫控設施的,不得投入使用,擅自交付使用的,應按《民用建筑節能管理條例》對建設(開發)單位予以處罰,供熱單位可不予供熱;供熱單位不能如期提供供熱計量設備的選型或提出不合理要求,建設單位有權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相關標準,選擇符合要求的計量和溫控設施進行安裝,供熱單位不得拒絕正常供熱,必須按熱計量實施收費。

凡完不成供熱計量改革工作任務的地區,不得申報國家及自治區園林城市、人居環境獎、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和示范縣。凡是不按照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規裝供熱計量裝置、室內溫度調控裝置的民用建筑工程項目,不得受理魯班獎、住宅性能認定、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廣廈獎、西夏杯優質工程等獎項的評選。對已獲得上述獎項、稱號的市、縣(區)和建筑項目將進行復查督辦,要求限期整改達標,未整改達標的,一律不予通過復查。

(五)加快技術進步,提升能力建設。繼續推動建設領域科技進步,以國家和自治區示范項目為依托,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建筑節能、可再生能源應用和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的新突破。繼續完善建筑節能標準體系,研究制定我區綠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地方標準,為推進建筑節能提供技術支持。加大適合農村生產生活特點的節能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型房屋結構體系的研發力度。推廣適用我區農村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節能農房建筑技術。研究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建筑節能標準體系,開展農村建筑節能及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工程建設,帶動和指導農村建筑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應用的健康發展。

同志們: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全區建筑節能墻改和供熱計量工作的各項目標已經明確,任務十分艱巨,讓我們攜手共進,搶抓機遇,開拓創新,扎實苦干,為全面完成全區2011建筑節能墻改和供熱計量工作任務而努力奮斗。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