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街道社區黨建工作,傾力構建新型和諧社區

時間:2022-02-27 09:48:00

導語:加強街道社區黨建工作,傾力構建新型和諧社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街道社區黨建工作,傾力構建新型和諧社區

社區是城市發展的標志、社會穩定的基礎,更是社會成員的利益共同體。當前城市基層黨組織面臨配套組織建設及其群體的隱憂。突出表現在:一是隨著各項改革事業的不斷深化,各類新型組織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亟待我們采取新措施、新辦法加以研討和解決;二是有力無處使,為就業所困的孤寡老人、殘疾人、優撫對象、下崗職工、進城務工人員、困難學生、兩勞回歸人員。他們既要扶養老人、教育小孩,又要自謀職業,承受了較大的生存壓力,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在積聚,不確定因素在增大,對社會穩定構成潛在威脅。針對這些情況,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僅靠政府保障金、慰問金等辦法,只能是權宜之計,已經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此,必須尋找一條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管理辦法,通過管理服務、引導幫扶、協商安置的形式把城市基層黨組織和困難群體連結起來,為他們提供廣闊的空間和舞臺,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安居樂業,最終實現新型和諧社區

一、立足社區,心系群眾,不斷強化服務居民工作基礎

城市基層黨組織要心系居民群眾,著力在增強服務意識、整合服務資源、強化服務平臺上狠下功夫,為服務居民奠定堅實基礎。

一是要大力培育轄區單位和居民群眾的社區情。一方面著力強化轄區單位的區域觀念和社區意識。城市基層黨組織要主動出擊,到駐區單位進行溝通協調,增進與轄區單位之間的感情。同時,通過環境整治、治安巡邏等服務措施,為轄區單位提供良好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轄區單位黨組織通過參與社區公益活動,支持社區建設,為社區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實現“雙贏”,增強共駐共建意識。另一方面要著力滿足居民群眾多樣化的需求。廣泛開展“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宣教活動,動員和組織廣大居民群眾“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點子出點子”,以實際行動關心社區、支持社區、建設社區,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區環境,增強居民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為服務居民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三是社區要廣泛開展“一居一特”的創建活動,增強社區工作的活力。“一居一特”,即每個社區針對社區單位、居民構成的特點,有針對性開展服務工作,立足特點,創建一批平安社區、文化社區、學習社區、服務社區等特色社區。

二是要著力編織便于整合服務資源的黨建網。城市基層黨組織要按照“打破分割、優勢互補、整合資源、一體繁榮”的思路,分別成立以街道黨委、社區黨組織牽頭的社區黨的建設協調委員會和聯席會,網絡轄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為整合多方資源,凝聚服務力量,更好地服務居民群眾打下堅實的組織基礎。全面開展以“領導班子好、黨員隊伍好、工作機制好、發展業績好、群眾反映好”為主要內容的“五好”基層黨組織創建活動。在社區大力開展以“下崗有家、就業有路、困難有幫、雙帶有為”為主要內容的黨員“安家工程”,在“三新”組織中建立黨的組織。不僅讓下崗失業黨員找到黨組織,實現再就業,得到長效救助,更讓這些黨員重拾信心,找回自我,在服務居民群眾中發揮積極作用,使社區服務隊伍不斷壯大。

三是要傾力打造功能齊全的服務鏈。為解決制約社區服務的經濟支撐問題,城市基層黨組織要通過舊城改造,資產置換,資本運營,增強街居經濟造血功能。通過共駐共建,整合資源,擴大社區建設的物質來源。通過爭取方方面面的支持,解決街道經費不足、硬件設備缺乏等困難。要積極興建社區服務中心和社區居民文體活動中心,為社區群眾提供民政優撫、低保、計生、文化等“一門式”服務;興建“社區服務電子呼叫系統”,24小時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興建“社區勞動再就業服務中心”,網絡中介實體聯手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崗位。

二、突出特色,貼近實際,不斷增強服務居民的工作實效

城市基層黨組織要以服務居民群眾為重點,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通過開展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黨建活動,為居民群眾解難事、辦好事、做實事。

1、開展“走千家”察民情,了解民需,知民所求。為了更好的訪民情、聽民意、聚民智、幫民困、解民愁,城市基層黨組織要定期不定期開展“進千家門、認千家人、知千家情、解千家難”的“走千家”活動,分門別類建立民情卡,做到社區居民的意見有人聽取,困難有人關注,生活有人關心。

2、實施“五助二扶一帶”暖人心,解民之難,幫民之困。社區工作是地區性、群眾性、社會性、公益性都很強的工作,城市基層黨組織要有效利用社區內的組織資源、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即街道可以建立“五助二扶一帶工程”捐助中心和政務服務中心,社區建立“五助二扶一帶工程”捐助站和社區服務站,開展助學(困難學生)、助貧、助殘、助老、助民工,扶下崗職工就業、扶低保戶脫貧,帶好兩勞幫教對象等“五助二扶一帶”活動。規范街道勞動保障服務所和社區勞動保障服務站及社區黨員聯絡服務站,切實解決活動開展過程中救助渠道不暢、物質保障不力、居民求助不便的實際問題。加強制度建設,建立物資捐助管理制度,對物資的捐助情況和發放情況實行嚴格的登記管理。建立幫扶工作動態管理制度,街道社區黨組織對本轄區參與“五助二扶一帶工程”活動的幫扶方及受助方實行跟蹤管理,對沒有履行“五助二扶一帶工程”協議的單位或個人,及時予以提醒;對新增困難戶及時登記入冊,對脫困戶及時核實注銷,適時調整幫扶計劃。建立定期通報制度,根據具體情況,每季度編發一期活動簡報,總結宣傳、大力推廣在幫扶活動中涌現的新典型新舉措新經驗。同時對幫扶措施落實不得力,工作實效不明顯,群眾反映不好的于以通報批評,限期整改。積極探索幫扶工作社會化的新辦法,通過“三會”組織,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五助二扶一帶工程”活動,使活動參與主體由社區單位黨組織、在職黨員向社會化轉變。同時要把轄區單位、經濟實力雄厚的非公經濟組織、民營企業單位、個體工商戶及社會各界人士納入活動主體,切實通過活動的長期開展不斷地教育人、感染人、凝聚人、團結人,讓更多的居民群眾得到更大的實惠。

3、推行“便民行動”利萬家,應民所求,辦民所需。城市基層黨組織要從滿足居民群眾的生活需求出發,組織實施樓道“點亮工程”、“環境凈化、道路硬化、空地綠化、街巷亮化”的“四化”行動,改造社會型小區,創社會型示范小區和樣板街。有序引導衛生、體育、社會化服務進社區,建立集醫療、康復、保健為一體的社區醫療服務站,為轄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在居民小區建立晨晚練點,安裝健身器材,方便社區居民就近參與活動。依靠社區黨員聯絡服務站,發揮網絡中以黨團員為主體的志愿者服務隊伍作用,讓居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融家政、商務、就業咨詢為一體的全天候服務。

4、倡導文明新風進社區,解民所惑,導民所想。為滿足社區居民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生活,城市基層黨組織要針對轄區文化底蘊厚、文化名人多的實際,組建各類文藝社團,讓這些文藝團體長期活躍在社區,開展書畫展、樓棟晚會各類文體活動,陶冶居民情操;開辦文明市民學校,組建“社區先進事跡報告團”,印發《市民文明公約》、《十不準規范》,全面加強社會公德教育;組織實施“文明單位”、“文明樓院”、“文明之家”等系列評選活動,增強社區居民的文明意識,培養居民的社區情感,樹立和諧、文明、團結的社區新風尚。

三、創新手段,強化措施,構建服務居民的長效機制

服務居民重在落實,貴在持久。為此,城市基層黨組織要不斷探索服務居民的新方法、新措施,著力構建服務居民的長效機制。

一是要強化服務居民的責任機制。建立街道干部服務問責制,街道干部掛點聯系社區,定期到社區開展調研,每年解決幾個實際問題,聯系點的工作情況同時作為街道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確保責任落實。建立社區工作者服務承諾制,新當選的社區工作者向社區居民做出服務承諾,增強社區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家政等服務企業動態管理制度,對參與社區服務的企業單位進行嚴格篩選、定期考核、滾動管理,有效保證服務質量。

二是要建立服務居民的考評機制。城市基層黨組織要通過目標管理來調動居委會干部的積極性,年初與社區簽訂《工作目標責任書》,年終根據社區完成工作情況進行考評打分、獎懲兌現,強化激勵約束。加強社區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力度,對社區“兩委”的工作實行“重大事項群眾聽證制、工作決策票決制、失職責任追究制、年終工作述職制,黨員和居民群眾集體評議社區工作業績”的“四制一評”制度,使社區工作者不再由街道直接評定,而由居民群眾說了算。

三是要探索服務居民的用人機制。讓居民滿意,重要的是把選人用人權交給居民。城市基層黨組織要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組織實施“社區居民、社區黨員、社區單位推薦社區‘兩委’班子候選人,由全體選民和自管黨員分別差額直選社區‘兩委’班子成員”的“三推一選”辦法,有效保證社區居民對社區干部的選擇權和監督權,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的政治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