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服務型政府對領導力提出了新挑戰

時間:2022-06-30 05:35:00

導語:建設服務型政府對領導力提出了新挑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服務型政府對領導力提出了新挑戰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行政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貫徹落實十七大的精神,必須樹立服務型政府的理念,這對各級領導干部的領導力提出了新的挑戰。這種挑戰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利益協調能力提出了挑戰。政治過程的本質和核心是利益問題,政府的基本職能是利益分配問題。改革開放30年,我們把精力聚焦于如何“把餅做大”,現在要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把餅分好”。“把餅做大”和“把餅分好”兩種思路要求的領導力很不一樣。要“把餅分好”,要求領導干部對利益有高度的敏感性,一個政策出臺將對原有的利益格局帶來什么變化?如何使公共政策更好地符合公共利益?

改革開放前,社會利益關系是高度同質化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縱深推進,利益格局越來越多元化。利益同質化格局下,什么是公共利益比較好判斷。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下,什么是公共利益不好判斷。政府不應也不可能成為公共利益的裁決者,而是要培育一種公共利益的生成機制,引導利益各方對話協商,在公平正義的原則下解決各方利益矛盾和糾紛。

二是對公關能力提出了挑戰。公關,即改善組織的公眾形象,過去多用于企業管理領域,其實在服務型政府理念下政府公關能力同樣十分重要。老百姓對政府的要求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政府別傷害我,這個層次政府不太需要公關能力;第二層次,政府要為我辦事,即要提供公共服務。第一層次的要求基本滿足后,老百姓對第二層次的要求則越來越高。領導干部的公關能力也越顯重要。

政府做了些什么、準備做什么,要讓老百姓知道。哪些事是做不了的,或者現在還做不了的,要與老百姓溝通,讓老百姓理解。尤其是一些專業性很強的領域,如這次地震,開始老百姓對地震為什么沒能準確預報有看法,國家地震局解釋后大家就理解了。誤解消除,互信就增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正由行政性的社會向契約性的社會轉型,過去行政性的上下級關系正轉型為平等利益主體之間的契約關系。政府需要以更平等的姿態,更加積極主動地走向公眾當中,與社會各層面廣泛地溝通對話。我們歷來重視宣傳教育,現在更需要與社會平等協商和對話,要把宣傳教育寓于平等協商對話當中。

三是對風險防范和危機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戰。老百姓正由過去“我餓”的訴求為主,轉向“我怕”的訴求為主,安全需要上升。解決“我餓”的政府和解決“我怕”的政府需要的領導力很不一樣。政府對于風險的防范和危機管理能力的需要大大提升。

現代社會是風險社會。社會現代化程度越高,個體越來越依賴于他人,自己能掌控的東西越來越少,如食品安全問題、能源問題、交通問題、環境問題,如此等等。如今年初南方發生的冰雪災害,災害如此嚴重與兩個因素有關:相當數量的人群就業與生活是分離的,因而春節的交通問題顯得如此重要;相當數量的家庭和機構能源供給依賴于遠方,因而電力輸送顯得如此重要。正是電力輸送和交通的中斷帶來了今年春節期間巨大規模的社會紊亂。

四是對合作能力(整合資源能力)提出了挑戰。老百姓對公共服務需求的是“整體體驗”,如同聽交響樂,聽眾聽到的是各種樂器的無縫組合,而不是支離破碎。在老百姓眼里,政府就是一家,政府內部如何分工那是你政府自身的事,為我提供服務最好是整體的、打包的。但是,政府內部的部門利益卻傾向于肢解政府。所以,作為服務型政府的領導者,需要善于與政府相關部門合作,能將政府內部資源整合起來,為老百姓提供“整體體驗”。

政府要學會與企業和社會組織合作。執政有執政成本的問題,有些事情與企業和社會組織合作來做,可能比政府自己做會更有效率,但是企業和社會組織運作規則與政府不同。政府干什么,企業和社會組織干什么,如何實現對接,對政府能力都是挑戰。

總之,服務型政府理念下,對領導力的挑戰是全方位的,以上四點只是冰山一角,僅僅是簡單舉例而已。